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易马城与三娘子

责任者: 王正云


    易马城也叫红山市,座落在镇北台以西,红石峡以东,是一座方形小土城。据《陕西通志》记载:“嘉靖中俺答开市凡十一处。在延绥者一曰红山寺堡。”又“嘉靖四十三年,今榆林西北古梁、易马修筑城堡。”
    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蒙古鞑靼部的毛里孩等部盘据河套,即陕西边外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由黄河三面围成的地区,被称为“套寇。”
    成化元年(1465年)10月,毛里孩部入寇陕西,杀掠人畜数千百万。为了加强对套寇的侵犯防备。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到榆林。同年延绥总兵王越率军对鞑靼进行反击,但他们去而复来,仍不断南侵。到了15世纪末,蒙古小王子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自称大元大可汗”,明称之为达延汗,加强了对内地的侵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套寇骑兵大举南下,进攻延安,一直打到三原、泾阳,西安大震。次年,明陕西三边总督曾铣率兵出塞反击,获得小胜。此后,达延汗的孙子俺答连年对明朝发动侵掠。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两次攻入陕北,进犯榆林一带。
    到了隆庆年间,明朝开展改革活动,边防日益加强,套寇的侵掠受到强有力的反击。隆庆元年(1567年)后的5年间,陕西四镇(榆林、固原、宁夏、甘肃)军民共歼灭套寇3000多人。连年的战争使双方都损失残重。“华夷交困”,双方都产生了和平的愿望。俺答在其妻,蒙古族女政治家三娘子的劝说下,于隆庆五年(1571年)实现了“俺答封贡”,通商和好。由于和议达成于穆宗隆庆年间,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隆庆皇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批准了在长城沿线开辟市场多处,同蒙古族进行和平合理的贸易。当时,开的马市贸易有官市和民市两种。民市允许蒙古族用各种游牧产品交换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官市是蒙古族各部同朝廷官府之间的贸易。
    易马城是蒙汉通商和好的民市之一。每年正月十五开市,隔日一次。人畜聚会,交易兴旺,就地掏土窑,搭帐蓬住宿。汉商以湖茶、苏布、绸缎、盐、烟等与蒙民交易绒毛、皮张和牛羊等。但严禁汉商出售粮食、铁器,蒙民出售马匹。“当贡市期,万骑辐辏”,可见当时互市之盛。古人有诗赞曰:
    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
    万里春风残云后,
    游人指点赫连台。
    镇北台下的款贡城则是官市。
    俺答与中原地区的和平互市,对发展漠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万历九年(1581年),75岁的俺答去世后,由德高望重的三娘子主持政务三十年。这位出身在蒙古族乌审部,自小游牧在长城脚下,能领兵作战的巾帼英雄,深知蒙汉两族人民对和平的需要和渴求,更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蒙汉地区的文化交流,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了隆庆议和之后的和平局面。万历十五年(1587年)明封她为忠顺夫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这位为蒙汉和平友好做出重要贡献的女政治家去世,至今为后人们所怀念。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