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秧歌之乡

责任者: 王正云

    榆林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黄帝之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史书记载,秧歌起源于黄土高原,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娱乐形式。《淮南子》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古乐篇》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古代秧歌将歌词、舞蹈、音乐三者融于一体,虽产生于生产劳动,但主要用于娱乐,后来又用于祭祀和庆祝盛大节日以及胜利。
    古代由于祭祀和娱乐的需要,秧歌逐渐分为文武两种秧歌,文秧歌由“学羽龠”中所持导具如龠、翟、鹭等,发展为“踢埸子”即“场子秧歌”。武秧歌由“学干戈”中所持导具如干、戚、弓、矢等,发展为“三山刀”,“鞭王鞭”等,成为后来的“大场秧歌”。
    榆林秧歌也称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世代流传在民间。从陕北出土的腰鼓画像砖证实,远在宋金时代,这里已经有打腰鼓的活动了。宋代诗人梅圣俞有诗赞道:
    露台鼓吹声不休,
    腰鼓百面红臂鞴;
    先打六么后梁州,
    棚帘夹道多夭柔。
    秧歌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和重大的节日里举行,其表演程式为:伞头挥伞,虎铮发令,鼓乐齐鸣,秧歌队排成两行,在伞头的带领下,一同起舞。扭大场结束,围成“太阳圈”图形,伞头在圆场中心领唱秧歌,大家跟着接唱每段的尾句,称“接后音”。演唱毕再起大场进行集体舞蹈表演。秧歌整个舞蹈的动作突出一个“扭”字。基本动作有“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前进步”、“大站风摆步”、“扭腰步”等20多种。因表演需要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感情变化即兴创造扭法,故形成不同表演度的表情姿态和多样化舞姿造型。
    榆林秧歌的种类主要有扭大场,民间也叫大场秧歌;谒庙,民间也叫敬神秧歌;排门,民间也叫沿门子,拜年秧歌;搭彩门,民间也叫彩门秧歌;小场子,民间也叫“回回秧歌”、“对子秧歌”、“天地牌子”等;转九曲,民间也叫九曲秧歌;闹彩灯,民间也叫灯彩秧歌。
    秧歌的角色主要有伞头和队员。伞头是秧歌中的核心角色,他负责组织、指挥秧歌的表演。相传,伞头擎的伞不叫伞儿,叫“日照”,象征太阳神。此外,还有说是紫微星刘秀手擎的“黄锣”,姜子牙的“神伞”等。传统秧歌中的灯笼伞儿,群众看作是天神赐福于凡间的一种神权标志。新秧歌中,伞儿变成镰刀斧头,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传统秧歌中,角色全由男性担任,伞头手持八角灯笼伞儿,下分“武身子”(也叫挂鼓子),“文身子”(也叫包头)。此外,还有女娃、毛鞑子、教书先先、算命先生、货郎、蛮婆、蛮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十二属相等。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高跷、腰鼓、灯官爷等,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阿娜多姿,情绪欢快而奔放。
    榆林秧歌的场子图案主要有:双过街、二龙出水、蛇蜕皮、卷白菜、天地牌子、日月图、三盏灯、九曲灯、梅花盛开等300多种。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基本乐谱有《长流水》、《连三锤》、《花五锤》、《天女散花》、《凤凰三点头》等。唢呐基本曲调有《红旗旗》、《大摆队》、《得胜回营》等。
    榆林秧歌在表演中突出“扭、摆、走、跳”。在三步一跳中,双臂连续左右摆动,随着节奏微微摆头摆脑,显得情绪盎然,潇洒欢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榆林被誉为“秧歌之乡”。
    榆林,明代为九边重镇,位于城西的保宁堡是延绥镇长城36堡之一,从古以来其秧歌不仅祀神、娱神而且娱人,在榆林秧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郭冰庐先生进行过生动的描述。
    每年过年的正月初二秧歌活动开始,保宁堡庙会会长在庙院将灯笼伞(或虎铮)等器物交给伞头。在伞头的指挥下,开始秧歌表演,揭开了一年一度的秧歌活动。秧歌队首先向神朝拜,唱祀神歌,表示向神拜年,唱的第一首歌是《正月出行》:
    出门见喜把头抬,
    好人相逢恶人离开;
    万岁滔滔人人爱,
    对境方圆跑马回。
    根据神楼指引的方向,排门子秧歌开始拜年。秧歌未到达前,主家在院中摆个小炕桌,放上花生、瓜子、水果糖和烟酒等食品,同时在大门前燃放鞭炮欢迎秧歌队到来。秧歌队行到院子里,在伞头的带领下,尽情地扭跳,扭跳3、5分钟后,伞头走进场内中央开始唱歌给主家贺岁拜年:
    这家门楼盖了个高,
    上面有一颗灵芝草。
    灵芝草,长得好,
    家里不缺大元宝。
    如果是叔叔侄子,舅舅外甥辈份,赞歌必须唱的比较庄重,严肃。如果是祖孙辈,伞头有时在称爷爷的院子里就唱起了开玩笑的赞歌:
    满脸圪皱豁冲冲牙,
    连个米汤都咬不下。
    偷吃了老君久炼的丹,
    就像个驴驹在撒欢。
    拜完年临走时,伞头还唱一首答谢歌:
    感谢主家好大方,
    送了烟酒水果糖。
    吃了喝了还带走,
    秋后你家粮满仓。
    秧歌队又敲起锣鼓、吹起唢呐,扭跳着走向另一家拜年。
    排门拜年结束后,秧歌队于正月二十三前后回府。进庙前,秧歌队领先,会长居中,神楼随后,一直扭进庙里谒神,给神唱赞歌。
    如是三官庙就唱:
    正月十五庙门开,
    三官老爷坐贵台。
    童男童女两边排,
    单等会长们降香来。
    谒祖师庙唱的是:
    往上瞧往上瞧,
    无量祖师过来了。
    乌纱旗号降吉祥,
    无量祖师坐正堂。
    谒关老爷庙唱的是:
    关老爷领兵真英明,
    前方的部队你管定。
    黎民百姓把你敬,
    一年四季保太平。
    ……
    谒庙结束,会长及秧歌队向神跪拜,唱最后一首歌《明年咱们把秧歌看》
    高高山上一圪嘟蒜,
    一锤捣成十八瓣。
    走的走来散的散,
    明年咱们把秧歌看。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