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老榆林酒
责任者: 王正云
据传说,舜之女仪狭始作酒醪。这就是说,酒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说林训》篇有“清醢之美,始于耒耜”之说。酿酒是作为独立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家认为至迟到殷商时代,这种推测主要根据殷墟酿酒场所的遗址上发现的大酒缸。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初榷酒酤”的政策,鼓励多酿多销,“惟恐人不饮酒”,因而酿酒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榆林,酒有多久的历史,史书无有记载。1958年以来,在榆林牛家梁镇古城滩村,上盐湾镇陈兴庄村,鱼河镇郑家沟村等地出土大量的汉画像石,其中有不少反映官宦富室饮宴行乐的内容。古城滩汉代为龟兹城,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遗址附近的走马梁汉墓群发掘墓葬时,发现有陪葬用的酒。古城滩附近有个村叫“缸坊”。榆林自古流传有“酒通缸坊”的传说,因此,初步可以肯定,榆林酒最初产生于汉代,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
榆林自秦汉以来,为中原地区的边塞,特别是明、清以来,榆林由于位于长城线上,是沙漠边塞军事重镇,也是陕北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蒙汉人民贸易的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的需要,酿酒也有了很快的发展。《榆林府志》卷二十二《食志·物产》中记载:“粱。高粱。酿酒佳。”《榆林县乡土志》中记载:“高粱,可酿酒。”酿酒虽无官府经营的商品酒,但非商品酒是很广泛的。其中有官府酿造的自用酒,官宦富室之家酿造的自用酒和乡村百姓酿制的自用酒。主要用于祭祀,婚丧嫁娶,过节,赠送亲友和平时饮用。在市场上出售的主要是民间百姓酿制的酒。《榆林市志》记载:“清道光年间,镇川堡葛氏缸坊所酿制的酒已闻名陕北。”
明、清,在榆林,酒楼、酒户店是经营酒的主要场所。酒楼集中在城内的繁华地区,而酒户店则遍及城内里坊角落与乡村草市,水陆要道、关隘、驿路、桥滨等。城里人口比较集中,酒楼较多,装修比较富丽堂皇,环境幽雅,备有各色美酒佳肴,酒店先后有味珍楼,悦来饭店、鸿宾楼、迎宾楼、异香楼、榆阳春、锦阳春、鸿义楼等比较有名。
老榆林白酒,是两千多年来榆林老酒的继承和发展。
从古以来,榆林饮酒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级别较高的正统酒事,古代如祭天、祭地、祭神、祭祖宗、军旅出征祭旗、班师献俘,会试发榜,以及宴请来使,功臣等的宴酒,以及地方官吏宴请来宾,庆祝盛大的节日等,这些都具有祭祀仪礼的性质,是一种严肃的带有宗法意识的酒文化。
第二类是民间的酒事。其形式丰富、活泼、多样、生动。有许多不同的习俗,主要有:
欢庆酒。节日喜庆,合家团圆,红白喜事,以及生日酒,长寿酒。甚至农村开镰收割、欢庆丰收、修房合龙、店铺开张,都要喝酒庆贺。这一传统从古延续至今。
趣味酒。亲朋好友、同窗、同年随意相聚,为了增添兴味,喝上几杯。许多诗文佳作常常在酒兴之中问世。另外,古代官员谈公事,商人谈生意等,都要相约小饮。
离别酒。古代交通不便,亲朋出门,习惯上要出城十里,长亭把盏,这是一种非常悲凉的情调和场面。
孤独酒。古人认为,天地自然悠悠千年而不变,唯独人生易老,这样使人只能是“偷得浮生且为乐,擎杯慷慨歌明月”,遇到不顺心的事,借酒解忧。
老榆林人在喝酒中,为了增加气氛,创作了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主要是:
唱酒曲。榆林酒曲数量非常多,内容丰富多采,主要流传在城市和农村的平民百姓中。
作酒诗。主要反映在古代文人骚客中,内容非常丰富,流传下来的也非常多。
下酒令。这是旧时饮酒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曲或做其它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酒。
酒对联。如“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对酒歌盛世,举怀庆丰收”,“开缸香十里,酒醉过三家”等。
猜酒谜。如“下饮黄泉”打一酒词,谜底为“酒鬼”。杜康能事,打一酒语,谜底为“酿酒”。“装醉”打一古人名。谜底为“贾岛”(假倒)等。
叫酒拳。有花拳、猜拳、大管小等。
说酒语。有成语和谚语。如“酒囊饭袋”、“酒酣耳热”、“喝酒喝酒,不提荆州”、“酒肉朋友,没钱分手”、“大碗喝酒——凭良心”等。
讲酒故事和传说。流传的主要有《普惠泉和桃花水》、《白蛇端阳现身》、《洞宾醉卧岳阳楼》等。
酒歌舞。如榆林小曲中流传的“九杯酒”、“十二杯酒”。旧秧歌中的醉鬼、济公等。
说酒笑话。
等等。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