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豆腐和美食名菜
责任者: 王正云
老榆林名菜花色不一,品种繁多,烹烩蒸炸,五味俱全,不但美吃,也很美看。在具体制作中非常讲究色、香、味、形和滚、烂、淡。最大特点是:一锅熬、一锅烩、一锅蒸、一锅端。所做的饭菜,喜宴、悲宴分明,各有特色。如遇有婚丧嫁娶、生辰满月、给老人过寿、朋友聚会、逢年过节等,就更为讲究,所烹饪的菜肴,荤有荤味、素有素味。“桃花水满街淌,豆腐白嫩又香。”驰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特点,是老榆林第一名菜。豆腐菜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巡边到榆林,住在上帝庙和凯歌楼,地方官吏将豆腐菜上供,武宗吃后,非常称赞,叹为京城御厨所不及,成为在榆林每食之菜。从此,榆林豆腐誉满京都。清朝,康熙皇帝西征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头目噶尔丹时,途径榆林,吃了榆林豆腐烩菠菜后,吟出了“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鹉”的赞美诗句。从此,榆林豆腐更是名扬天下。外来之客到榆林,以不尝榆林豆腐为一憾事。从古以来,榆林豆腐店铺甚多,遍布大街两旁,一些达官显贵也以开豆腐店为其重要收入之一。豆腐行业非常兴盛。榆林豆腐的吃法也比较多样,有烩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几十种吃法,被誉为豆腐宴。
在众多的豆腐菜中,炸豆奶更为上乘之作。炸豆奶的主要原料有豆奶、猪油、水芡、白糖、鸡蛋、面粉和味精。用三分之一豆浆,加入鸡蛋,水芡和成糊状,另将三分之二豆浆倒人锅内,搅动成热,晾冷后撒上千面粉切成手指头粗的长条。油锅旺火烧至七成熟,投入豆奶条炸至金黄色捞出,即撒白糖,色泽美观、脆软细嫩。香甜可口。为酒席宴上款待嘉宾的名菜。古人有咏《豆腐诗》:
传得驼城水最佳,
皮肤退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
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侵来蟾有影,
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
多在万户与千家。
榆林拼三鲜。顾名思义,它是用三种鲜肉,即猪肉、羊肉、鸡肉为主料。将猪肉的肥瘦分解,再加工成烧肉、炸丸子、水氽丸子、酥肉、佛手肉。副料为炸洋芋片、粉皮(其中少量加红色)、黄花菜、木耳、海带、菠菜、鱿鱼、胡椒面、姜面、芫荽等,用煮好的三肉清汤烩制而成。食之真是味浓扑鼻,色淡咸俱,清香可口,五色(红、白、黄、绿、黑)俱全,是既好吃又美看的佳肴。
老榆林羊肉扁食细粉汤,也别具一格。其特点是将鲜嫩清香的羊肉切成碎丁,拌上少量的半熟黄萝卜和剁碎的大葱、大蒜,后加五香调料搅拌成馅,再加少许香油,用好面擀皮包成元宝形状的扁食(饺子)煮熟盛盘,吃者咬开,清香可口,肉肥而不腻。如再盛一小碗用配制拼三鲜的各种肉料,将其中的粉皮换成细粉滚汤,内泡若干扁食,那就更香美无比。榆林人办喜事迎娶新娘时均以拼三鲜、羊肉扁食细粉汤招待宾客。再加几杯红色酒,寓意红火热闹,称心如意。
过去老榆林人结婚的喜宴均以“十二件”待客,即:三鲜、菠菜焖肉丝、蛋羹汤、白面子(猪肉或羊肉)、八宝饭、回蒸丸子、糊辣鸡、肚丝汤、炸羔丸子,黄花汤、红面子(猪肉)、海带汤等12种菜肴。为了让宾客吃饱吃好,还另加两盆拼三鲜,人们称之外带“二柄子”。
过去老榆林人办丧事所做的菜肴,必须带有黄色,大都以素食为主,表示悲哀。有些人家即使动荤也只是少量的猪、羊肉,或用些羊麻肠,人们管这叫“斋供”。三天“斋供”,前两天的用白菜,洋芋、炸豆腐烩制成菜,供吊唁宾客和帮忙办事人食用。出殡那天,给吊唁者吃的黄萝卜、洋芋、炸豆腐,加少许羊麻肠烩制的菜,主食为黄米捞饭。伏三那天,用发面蒸成大桃形状,上面染一点红,人们管这叫“寿桃”,给远近亲邻送五到十个,表示献意。
其它菜肴主要还有:羊杂碎、醋泼羊肉、羊肉熬茄子、炸豆腐熬豆角、菠菜烩豆腐等。
过去老榆林人就餐,一般不设桌凳,而是围圈坐炕盘腿,中间放一木制的大红色方盘,以备放筷子和小菜碟使用。即使有桌子,也要把它放在炕上,人们管这叫炕桌,是招待贵客使用的。不论是摆桌还是放木盘,总是将做好的饭菜一锅端在桌、盘前面,由就餐人自由盛食吃饱吃好为止。这种吃法很和现在的分餐制相似,随说有点粗,但既卫生又不浪费。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