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社火”
责任者: 阎成功
民间欢度元宵佳节的形式很多,在西安地区,最热闹、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耍社火”。
社火是舞狮子、龙灯、高跷、芯子、竹马、旱船等民间艺术的统称。西安地区的群众习惯将芯子称为社火。芯子,就是将铁棍弯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表演时根据不同的题材,把化了妆、身着戏剧服装的儿童固定在铁棍上,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由人们抬着游行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装饰得好,观众看不见铁棍。当人们看到扮演芯子的儿童站在刀刃上、枪尖上、棍头上、树枝上,神情安祥地表演时,无不惊叹!
西安地区耍社火有着悠久的历史了。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社火的形式。不过,那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一种祭祀土地神、祈祷丰收的仪式。至于何时演变成了文艺活动,笔者不了解。但“社火”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从该书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我国的北方就有了在“街坊杂场”演出的民间文艺团体。当时,称为社伙。社者,团体也;伙者,谓其人多也。后来改称社火的原因,据《方言》一书解释说,火者“一烘即过”之故,所以改为社火。
由于长时期的流传和不断地创新,各地的社火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如:长安县冯村的社火以高、险、“悬”而著称;未央区大白杨、长安县“留八堡”的社火以造型优美、精巧玲珑而闻名;长安县贾里村的社火以制作的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擅长;长安县大吉、大杨村的社火以台座上的建筑物华丽、精致而争胜。
社火的层数不等。一层人的称为“平台”。两层以上的才称为芯子,多的达到四层,抬起来高达十多米。演员的人数也不等。每台社火少则一人,多则十几人,一般都是五人左右。社火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十多人抬的。有些地方还有一种“背社火”,就是将一组社火的架子绑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踏着锣鼓点的节奏行走。有些背社火的人甚至穿戴打扮成和头上芯子有联系的角色,上下交织、结如一体,更有一番情趣。
还有一种社火是装载在牛车上的,叫“牛拉社火”,车上四周围着布。行进中,一声锣响,车上的演员们以极迅速的动作更衣换帽,很快地又变换成另一剧情。
去年春天,笔者在西安市看到了一次从未见过的“变幻社火”。这台社火的名字叫《铡美案》,整台社火是装载在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上的。卡车车箱的周围三面和顶上都蒙着布,只露出一个侧面,成了一个“戏剧舞台”。台上威风凛凛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把“陈世美”按在一口明晃晃的真铡刀下。突然,台下一把松香火升起,烟和火光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烟火过后,铡刀已经合上,“陈世美”也已经“人头落地”了。落下的人头,脸色腊黄、双目紧闭,而这时的铡刀上则是“鲜血淋淋”了。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在表演“变幻社火”。但由于都是由真人表演的,所以,笔者和在场的观众,无不感到惊心动魄。
社火的内容一般都是根据戏曲和民间故事,结合着不同的铁棍形状而装扮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的是金箍棒打在白骨精的头上,孙悟空凌空而起,高悬不落;有的是白骨精的扮演者站在金箍棒的一端,另一端由孙悟空的扮演者“拿”着,由于重心掌握的好,使人赞不绝口。
近几年来,社火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有些社火改成了活动的,如孩子们可以在上面翻筋头,打秋千等。在内容上出现了欢庆丰收、宣传计划生育等新题材的社火。同时,大部分人抬社火已经被汽车、拖拉机载社火所代替,节省了大量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