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石子馍

责任者: 阎成功

  在关中地区的广大农村中,流行着一种别具风味的食品——“石子馍”。它不仅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经久耐贮等特点,还因其制作方法奇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因它是把饼胚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的,故而得名。

  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的“石烹”遗风。到了唐代,演变为“石鏊饼”。《资暇集》里记载有“石鏊饼本曰喭饼”(yan,原意为粗鲁、刚强,引申为吵架、斗殴)。这是说,同州(今大荔县)人耿直、刚强、好相喭,多是些不受屈辱的火性子,常与官差等人发生口角相争,被官府抓去坐牢,为避免坐牢挨饿,常带此饼以备坐牢时食用,故称“喭饼”。到了清代,随着秦人宦游江南,石子馍也涉足金陵,被称为“天然饼”。

  制作石子馍,是用上好白面,放入油和糖或者盐,制成馍胚。选取如核桃般大小的光滑石子,用水洗净、晾干,再用植物油涂过(可长时期地反复使用),放入深边鏊锅里,置于火上加热,用手不断翻搅,使其均匀受热。然后取出一半石子,将留在鏊里的石子摊平,将馍胚擀成厚6—7毫米的面片,平放在鏊里的石子上。再将取出的那一半石子,平放在面片上,用微火加热,使之上烫下烙而成。

  这种烙制食品的方法虽然古老,然而由于焙烙传热均匀,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来油酥成香,非常可口。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旅游出版社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