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樊记”腊汁肉

责任者: 阎成功

  提起樊记腊汁肉,不仅在古城西安几乎是无人不知。恐怕在陕西,乃至全国,也称得上赫赫有名吧。

  腊汁肉是西安特有的风味佳肴,不仅色泽红润,软烂醇香。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腊汁肉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当时称为“寒肉”。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寒肉”的制作技艺,便从韩国引进到了秦国。唐朝时,又称为“腊肉”。以后,各朝世代流传,历经演变,遂成为今日西安的秦味腊汁肉。

  至于为什么叫“樊记腊汁肉”,还得从66年前说起。1925年,在西安的南院门一带,有一位41岁的名叫樊炳仁的汉子,开始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腊汁肉。到了1939年,其子樊凤祥开始随父在南院门卢进士巷口一带摆摊。樊家父子在挑担、摆摊期间,就非常重视腊汁肉的制作技艺和质量。他们煮肉用的汤,据说是从清末一个名叫毕仁义的小贩的作坊里买来的。而毕仁义的陈年腊汁汤则是他曾祖父传下来的。因此,樊家的腊汁肉风味独特。再加上樊家父子重质量、讲信誉,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于是“樊记腊汁肉”在西安的名气越来越大。

  制作樊记腊汁肉,一般选用硬肋肉,将其切成2至3斤重的条子,洗净后沥干水份。将肉皮朝上,整齐地码放在锅内,以陈汤淹没为度,再将桂皮、八角、草果、丁香、花椒等20多种调料装进纱布口袋内,扎紧袋口,投入锅内。在上面再压一个铁篦,使肉全部浸入腊汁汤里。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焖煮,保持小开,并不断撤去浮沫。焖煮两小时后,把肉翻过,再用微火焖煮三、四个小时便熟了。把肉捞出锅,沥净汤汁,折去骨头,即可食用。

  近几年来,由于樊记腊汁肉店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对质量、卫生、服务等各项工作层层把关,尤其是为了适应人们口味的变化,他们适当加大了瘦肉的比例和甜度、香度,在制作工艺上严格了选肉、漂洗、拔毛等工艺,并增加了浸肉等新工序,适当延长了微火焖煮的时间。这样制出的腊汁肉色泽更加红润油亮,吃起来肥肉不腻,瘦肉无渣,入口即化。因而,腊汁肉更加受到群众的喜爱,日销售量由过去的一百来斤猛增到现在的八、九百斤,往往供不应求。还有一些来西安探亲或观光的港、澳、台胞,临上飞机时匆匆赶到店里来买上几斤腊汁肉带给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亲朋。而且,腊汁肉多次被评为省、市名优小吃。1989年5月,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值得一提的是,吃樊记腊汁肉,最好是用一种刚出炉的“虎背铁圈菊花芯”、皮薄、松软、俗称“两张皮”的白吉馍夹着吃,更是别具风味。难怪人们这几年对樊记腊汁肉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浓香久不散”的赞语。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旅游出版社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