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漫话“斗城”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公元前二〇二年,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他采纳了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决定建都关中,都城位置就选在渭河南岸一个叫长安的乡村一带。可能因当时咸阳已被项羽焚烧一空,因而汉王朝最初驻在秦的旧都栎阳。直到公先前二〇〇年和公元前一九八年,长乐、未央两座宫殿相继修好的时候,才搬进新城。这就是著名的汉长安城。
    当时的长安还没有外城,直到公元前一九四年汉惠帝时期,才征调民工,修了外郭城。由于先有宫城,后修的外郭城随宫殿建筑的不规则位置而曲折变化,北部和南部都有几处凸出转折的地方,恰象是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斗城”①。
    据《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周长六十五里(约合今二十六公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周围有十二个城门。东城墙从北到南三座城门,分别叫宣平门(又名东都门,或东城门)、清明门(又名籍田门,或凯门)、霸城门(又名青门,或青绮门);南城墙东起三门分别是覆盎门(又名杜门,或端门)、安门(又名鼎路门)、西安门;西城墙南起三门分别是章城门(又名光华门)、直城门、雍门(又名西城门);北城墙西起三门分别是横门(又名便门)、厨城门、洛城门(又名高门)。这些城门的名称,经常出现在唐人诗作中。李白诗“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②,就是以汉长安东城南头的城门,代指唐长安城相应位置的延兴门的。
    汉长安的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洞,每个门洞各通一条大路。中间的一条大路叫做“驰道”,是专门供皇帝的车马行走的。这种驰道不仅普通老百姓不能行走,就连皇太子也不敢横过。《汉书》记载:成帝刘骜当太子的时候,最初住在未央宫北部的桂宫。一次皇帝有急事叫他,他不敢横过驰道,一直绕到许可横越的地方,才匆忙跨过。可以想见,这给城里的居民造成了多大的不方便。
    长安城中街道纵横交错,穿插于宫殿群和居民区之间。历史文献说城内有“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水泉深二十余丈”③,反映了长安建筑物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的情况。汉代长安,是我国历史上早期出现的规模宏大的城市。雄伟的“斗城”正象是天上的一颗明星,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整个长安城的设计和建设,都是以为皇家和最高统治集团服务为出发点的,因而仅长乐、未央两座宫殿群,就占了城内一半以上的土地面积。
    长乐宫是整修秦代的离宫兴乐宫而成的。它共有十四座殿台楼阁建筑,汉朝廷最早就设在这里。刘邦初次让群臣演习朝拜皇帝的闹剧,也是在这里演出的。
    刘邦出身于下级小官吏,早年比较接近社会下层,起义后也还保持着农民军朴素的作风,因而在长时期的战争生活中,与大家一直相处得比较融洽。到公元前二〇二年,刘邦在栎阳登上皇帝宝座时,这些开国功臣一个个仍然满不在乎,在朝廷宴会上大吃大喝,争抢功劳;有的醉得颠三倒四,大喊大叫,甚至拔出宝剑来乱砍柱子,秩序乱到了极点。刘邦很伤脑筋,但一时却想不出办法来。这时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建议刘邦制定了一套朝见皇帝的礼仪制度,要求大臣上朝时抬手举步、站立的位置和面朝那边,都有固定程式;由御史监督执法,违犯朝仪的,立即斥退。叔孙通先让大家反复练习。当公元前二〇〇年长乐宫修好时,便在这里作了一次正式的朝会表演,果然群臣个个战战兢兢,“肃敬至礼”,而且“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看到这种情况,汉高祖刘邦大为高兴,洋洋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④他的皇帝宝座稳定了,也就完全走向了农民的反面,变成了全国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为了巩固皇家的地位,连许多曾与他出生入死共过患难的大臣,也逐渐被疏远甚至被杀害。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就是被汉高祖的皇后吕雉,骗至长乐宫悬挂大钟的钟室杀害的。清人李柏借他在未央宫遗址区看到的红色野草,结合历史事实对吕后的阴谋作了深刻的揭露:
    吕雉阴图诸吕安,诛刘大将必诛韩。
    天公欲白淮阴事,草色千年血尚丹。
    刘邦与他儿子汉惠帝刘盈相继死去后,吕后乘机以长乐宫为据点,全面控制了朝廷大政。她为了进一步篡夺政权,改变了刘邦生前的规定,封吕姓四人为王,并大杀刘姓诸王。公元前一八〇年,吕后病死,太尉周勃等人才在未央宫等地方镇压了所有吕后安插的亲信。
    从汉惠帝开始,皇帝都搬到未央宫起居听证,庞大的长乐宫仅仅作为太后的住处,人们把它称为“东宫”。
    未央宫的位置在汉代长安西南部的西安门里,与东边的长乐宫相距一华里,是刘邦的开国宰相萧何负责修建的。这里曾经是西汉和以后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几个朝代的国家政府所在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宫殿群之一。它与“斗城”长安共同存在了近八百年,一直到隋初,才被彻底破坏。未央宫由承明、清凉、麒麟、凤凰等四十多个殿台和楼阁组成,它的富丽堂皇,甚至连刘邦开头都觉得太过分了。历史记载,刘邦于公元前一九九年刚从前方打仗回来,看见未央宫修得这么豪华,生气地责备萧何说:“而今天下扰攘不安,多年来艰苦作战,我们是成是败还不一定,为什么把宫殿修得这么阔气!”萧何却回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就不能突出皇帝的威风,而且也不应让后世超过我们。”刘邦听后,又高兴起来⑤。说明封建统治者,除利用宫殿起居享乐和朝会群臣外,还把这些建筑的本身看作皇权的象征,借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公元前一九八年,各地诸侯王来长安朝会,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宴会时果然大为高兴。当他举起酒杯来为他老子祝寿时,喜笑颜开地问:“当初你老人家常骂我无赖,不如老二(刘邦排行第三)会治产业。现在你看我治的这份家业与老二比谁的多?”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正是把整个国家看作私人家产的。“笑他萧相非王佐,壮丽徒迎汉帝欢。”⑦萧何这个开国名相,为讨好皇帝而在国家困难时期就大兴土木的做法,无疑是应该受人指责的。
    未央宫修成后,还不断加以整修更新。以东西宽五十丈、深十五丈的前殿作为例子,到汉武帝时期,又改用“木兰”作为它重叠的屋椽,用“文杏”作为梁柱;大门上有金兽衔着门环,四周装饰着耀眼的宝石;雕梁画栋,玉石柱础,长廊两旁是镂空成花的栏杆;在有连环图案的宫门里红漆地面明光闪亮;宫门外左边是层层的台阶,右边是平缓的坡道。……⑧真正是“木衣绨绣,土被朱紫”。杜甫诗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⑨说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紫台”一词正好真实地反映了汉代长安建筑于高台上的宫殿中,地面涂漆后一片紫红色的情况。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无疑已经是绝顶豪华的建筑物了。
    未央宫的正门名叫端门。平时一般朝臣谒见皇帝时走北门。由于北门外立着汉武帝时的著名相马人东门京所制的一匹大铜马,所以又名金马门。当时备顾问的职官,也在金马门等待皇帝召问。西汉有名的学者公孙弘、文学家扬雄,都曾在这里等待皇帝的诏命,这就是史书中常说的“待诏金门”,或“待召金马门”。金马门还有“鲁班门”、“黄门”等不同的名称。
    宣室是未央宫前殿侧旁的一间房子,皇帝常在这里举行迷信的斋戒仪式。李商隐《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写的是汉文帝一次刚刚祭祀后,在这里接见著名政论家贾谊的事。汉文帝是封建文人喜欢称道的一个所谓能怜惜百姓疾苦的皇帝,但却听信谗言,把主张削弱诸侯王地方割据势力,提倡发展生产的大中大夫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文帝“求贤”,又把贾谊召到未央宫的宣室里,一直长谈到半夜。但他所问的,都是关于鬼神的荒唐虚妄之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求贤”和“怜惜百姓”,也往往是官样文章,作出一副姿态罢了,很少有实际意义。
    未央宫北边的天禄阁和石渠阁,是储藏图书典籍的地方,因而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⑩的说法。萧何进咸阳所收集的秦朝廷图书档案,以及后来从民间所征集的大量典籍,整理后就收藏在这里。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档案馆或图书馆。司马迁著名的《史记》,就是参考这些档案图籍写成的。
    未央宫的麒麟阁,由于汉宣帝时将霍光、张安世等十一个功臣的像画在阁上,又一再被后世诗人写进他们的诗章中去,所以使它成为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物。
    未央宫是自从刘邦登上皇帝宝座,直到王莽失败为止,西汉全部历史时期的最高政治舞台中心,是当时中国所有大政方针的决策地。
    公元前一〇四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城外皇家园林北部的原来秦代建章乡所在地,修了一群新的宫殿,叫建章宫。建章宫中的建筑物密密层层,因而被称为“千门万户”。宫北部有一个名叫太液池的人工湖,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修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的人工岛屿。池北岸还特意放了一条两丈长的石鲸鱼,西岸又放了两只六尺长的石乌龟。
    汉武帝象秦始皇一样,曾经虔诚地膜拜他幻想中的“神仙”,费尽了心机去追求长生不老。因而,他特意在建章宫修了一座高五十丈的神明台,安置了一百名道士在上边为他祈祷。《三辅黄图》说,神明台是武帝祭祀“仙人”的地方,台上装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后来到魏明帝的时候,拆下了这个捧盘“仙人”,打算运到魏都洛阳去。因为太重,实在搬不动了,半路抛弃在灞河岸上。唐代诗人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惋惜地指出追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终于不能避免人人相同的死的归宿;连他借以求仙的捧盘“仙人”,都被拆散运走,难怪铜人也要伤心落泪了。诗是这样说的: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三十六宫”,就是班固《西都赋》中所写的汉皇家园囿中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诗人想象园林宫殿的主人既然已经死去,因而里边长满了苔藓。
    建章宫北部有高二十多丈的圆阙,上面各装置着一只铜凤凰,因而又名凤阙。古代歌谣:“长安城西双圆阙,上有一双铜雀宿。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⑾就指的是这里。建章宫中还有一座全部用木料构架而成的高五十丈的井干楼,可以想见它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
    除上述三座宫殿群外,长安还有桂宫,明光宫,以及北宫等,规模都比较小。这些宫殿并不集中在一起,皇家往来交通,大都经由架在空中的“飞阁”和连接各宫的地面“复道”。“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⑿,就指的是这类建筑物。
    汉代建筑技术比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房屋木构件各部分的专门名称,如欀、档、轩、槛、楹、棼、橑等;有了较多的甚至完全是用木料结构的高层建筑物。汉代长安金碧辉煌的宫殿群,无疑是古代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成果。
    汉代皇家的苑囿上林苑,是汉长安城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到武帝时期,它已扩大到包括今天陕西省长安、户县、周至几个县的广大地区。苑内放养着无数的珍贵禽兽,供皇帝射猎,并且栽植了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三千多种。正象班固《西都赋》中所描绘的:“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仅仅四周四百多里长的围墙,就是一项多么大的建筑工程啊!
    公元前一二〇年,汉武帝命人在上林苑中开凿了周长四十里的昆明池。池水由沣、滈等河流引来,聚成大湖后流出,经过长安城,流入渭河。修昆明池原来是为了训练水军的,也解决了通往关中东部入黄河的运粮漕渠和长安城内水渠的水源问题。但这里主要还是供皇家贵族游乐的场所,因而在上林苑中修了三十余所离宫别馆,并把昆明池作为天上银河的象征,雕刻了男、女石人各一尊,立在池水两岸,称为牵牛和织女;在水池边放了一条巨大的石雕鲸鱼。
    昆明池故址,在今长安县斗门镇一带。斗门镇有石刻人像一尊,群众称为“石父”。斗门镇东边五华里左右的常家东村,也有石刻人像一尊,群众称为“石婆”。石父、石婆,应该就是汉代昆明池上的牵牛、织女的雕像。在唐代,昆明池还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状态。杜甫在《秋兴八首》的第七首中描绘道: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可见当时织女、石鲸还都在池上。再从韩愈的“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⒀等诗句看,唐代这里仍然是一片汪洋大水,水上盛产菰菜、莲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宋敏求《长安志》说:“唐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置石父庙”,又说:“石婆庙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说明把牵牛、织女称为石父、石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它们的位置也大体没有变动。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北十余里的地方,由于这一带从隋、唐以后远离市区,人为的破坏比较少。今天,它的南墙还大体完好地矗立在地面上,其它三面,也各保存了一些段落;北墙最高的地方,还有十米多高。从发掘的霸城门等四座城门看,各门都有三个宽阔的门洞。这些城门不同于后世的砖券建筑,当时都用木料修成门楼,城门洞里恰好可以并排走四辆马车,与张衡《西京赋》中所说的长安三条街可以“方轨十二”的描写,是完全一致的。各城门也确实连接了三条平行的道路,中间是皇帝专用的“驰道”,更显得平整。三条道路之间的阴沟中,出土很多五角形和圆形的排水道,说明在长安城里,已经有了统一的排水系统。
    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保证首都的供应,在各方面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当时将宫殿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置于一个大城之中,与后世都城的结构已大体相同。分散在东西两处的九个市场,主要是商业活动区。从当地出土的大量陶俑和钱范看,九市不仅是商业区,而且有制陶、铸钱等大型手工业作坊。这些作坊无疑都是官办的。将货币制造业安置在长安城内,反映了国家严格控制经济,以维护中央集权的政策。
    汉代初年,诸侯、豪强各自铸造钱币,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混乱。朝廷曾为这件事与各地多次发生激烈斗争。汉武帝下令销毁各种私制铜钱,而在京城长安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对加强国家的统一,无疑是有利的。
    为了维持皇家宫殿群的安全,在城内驻有大量军队,使长安实际成为一个庞大的军营。如各城门都设重兵把守,宫门卫士多达两万人,统率城门兵的是爵位很高的皇家亲信。还有南军、北军,专门负责未央、长乐等几个主要宫殿的安全。在未央、长乐宫之间,设置了一座武器库,以供应军队士卒所需要的武器。经一九七六年实地发掘,出土物中有盔甲、箭头、剑身等武器残片,也表明了武器库的巨大规模。
    未央宫前殿遗址的高大土台基,至今在十数里外仍可望见。从这里向北另有一个较小的土堆,大约是天禄阁的遗址。
    汉代建章宫高约五米的夯土台基遗址仍清楚可辨,今台基上和台基下的两个村庄,分别称为高堡子和低堡子,或者合称高低堡子。高低堡子东北另有一个叫双凤寨的村子,从这里远望那两个孤立在农田中的土堆,还可以想象当年凤阙的雄姿。高低堡子西北有一片低洼地,应为太液池的遗迹,现在这里是一个大果园。
    一九七二年,考古工作者与当地农民,共同在太液池遗址区挖出来一条长一丈多的石鱼。石鱼整个为圆锥形,平头锐尾,上边有许多雕凿痕迹,这大概就是太液池中的那条鲸鱼了。
    西汉历代皇帝除了住着豪华的宫殿,尽情挥霍之外,他们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每年还要拨出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为自己营建巨大的陵墓,叫做“寿陵”。相传帝王陵园占地七顷,其中墓堆占地一顷。陵墓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大车。四门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以防备盗墓人。墓穴方方一百步,把六马大车、虎豹禽兽,以及金银珠宝、丝绸衣物、粮食和日常用品等,都放在里边。死去的皇帝口中含着蝉玉片,身上穿着襚衣。襚衣是用金线联缀玉片而成的象铠甲一般的衣服,因而又叫作“金缕玉衣”⒁。
    帝王陵墓堆用土筑成,略呈方形,顶部平整。汉代人称帝王陵为“方上”,大概和它外表的四方形状有关系。
    陵园有供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庙宇等建筑和供陵令、园长、门吏、守陵人、浇树人、清扫人等数千人居住的房屋。当时规定要“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⒂。
    为了保护陵墓,从西汉初年开始,就把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人家,迁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陵北设置了长陵县。后来几代相沿,都这样按陵设置县邑,因而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新城市。当时以高祖的长陵县、惠帝的安陵县、景帝的阳陵县、昭帝的平陵县、武帝的茂陵县最为著名,因而又把这五个陵墓所在的咸阳原,称为“五陵原”。这些陵邑中的豪富人家和他们的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⒃,因而后来“五陵少年”就成了此类纨袴子弟的同义语。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五陵年少争缠头”,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五陵衣马自轻肥”,都有这个意思。
    在五个陵墓中,又以武帝的茂陵最为突出。《关中记》说:“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唯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
    茂陵位于西安西四十公里左右的兴平县,陵高四十六米多,占地八十六亩。如果把陵土堆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可以绕西安城八圈。茂陵从公元前一三九年动工修建,一直修了五十三年。里边装满了“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⒄,以致到武帝死的时候,再也放不进去东西了⒅。可以想见,这一切给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就连朝廷官员中,也有人认为这种“虚地上以实地下”的作法太过分了。⒆
    在开始营建茂陵的同时,改茂乡为茂陵县(位于今陵东三公里的窦马村),迁各地富豪家二十七万多人到这里。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时由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搬到这里来居住的。
    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茂陵大队农民,先后在陵附近发现白虎纹条砖、玄武纹条砖、丹凤纹空心砖、龙虎纹空心砖各一件,以及带有篆书文字的瓦当等。这些应该是陵园中建筑物上的遗物。一九七三年十月,在窦马村东南出土拐角陶水道管两件,还发现了许多西汉建筑遗址、石子路面,以及五角陶水管道等,反映了当时建筑设计的进步和茂陵县城街道的平整。
    茂陵附近还有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的陪葬墓二十多座。茂陵与霍去病墓石刻,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三辅黄图》。
②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
③《汉旧仪》,转引自《关中胜迹图志》。
④《史记·叔孙通传》。
⑤见《汉书·高帝纪》。
⑥见《汉书·高帝纪》。
⑦李柏:《未央宫》。
⑧见《三辅黄图》。
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⑩班固:《西都赋》。
⑾宋敏求:《长安志》。
⑿《三辅黄图》。
⒀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
⒁《后汉书·礼仪志》引《汉旧仪》及《皇览》。
⒂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四《汉武帝茂陵》条注引《关中记》。
⒃《汉书·地理志》。
⒄⒆《汉书·贡禹传》。
⒅《新唐书·虞世南传》。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