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与东西方的交往
责任者: 张 燕著
丝路交通在唐代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唐王朝曾与数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关系,而其中经由丝绸之路与东西方各地的交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当时这条道路,也是经过历代坚苦的斗争才得以维持通畅的。
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突厥民族逐渐兴起,建立了强大的突厥国,政权设于今蒙古北部的鄂尔浑河流域。它的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辽河上游濒海区),西至西海(今里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过贝加尔湖。由于内部矛盾,突厥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分裂为东、西二部。唐代初年,东突厥军曾打到首都长安附近,而西突厥军则控制着中亚和今天我国新疆一带地方。突厥军不仅完全破坏了中国与西方的交通,而且经常南下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安全。唐高祖本已准备迁都,只是由于李世民的建议,才转而采取了积极戒备和奋起抵抗的政策。公元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便率兵40万进驻长安西侧的渭河便桥北;唐太宗针锋相对,也率兵至便桥南。颉利知唐王朝已有准备,因而请求讲和。唐太宗因为初即帝位,准备不足,同意讲和,送给了颉利可汗许多金帛。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命李靖、李勣、柴绍等分兵六路出击,突利可汗被迫归降。第二年,又大破突厥军,俘获颉利可汗,将其统治区分设为州,建立都督府,任命归附的突厥贵族为都督。
唐太宗初期,西突厥连年内乱,发生分裂。贞观四年(630年),西突厥所属伊吾(新疆哈密县)七城归附唐朝,在这里设置了伊州。唐又派侯君集攻下高昌,置西州(新疆吐鲁番县东哈拉和卓堡西南),在交河城(吐鲁番县西北)置安西都护府。随着形势的发展,唐终于在显庆二年(657年)击溃西突厥军。第二年,迁安西都护府至龟兹,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苏联吉尔吉斯之托克玛克城附近)四镇,合称“安西四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各地。自此,天山南北都为唐王朝所控制。“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42)“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43)这些唐人诗句,便描绘的是唐朝将士为恢复丝路交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他们的英雄气概。
丝绸之路除汉代所开辟天山以南的南北二路之外,这时都已畅通,南北朝至隋代于天山北部新出现的一条通路,这时也正式开辟,一直通向了安西都护府所辖最西端的碎叶城。《新唐书·地理志》所记此道的重要地名便有庭州、轮台(米泉县)、张堡守捉(昌吉县)、叶河守捉(乌苏县)、弓月城(霍城县东)、碎叶等。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和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唐王朝从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威市)起,一直到天山南北的各条交通要道上,在凡是名为军、镇、城、守捉的地方,都驻扎了军队。唐玄宗时驻在凉州的河西节度使即管兵7万余人、马1.9万余匹。这些驻军有事作战,无事屯田。驻军、家属、外来客商和当地居民汇集一起,就形成丝绸之路上许多繁华的都市。如“凉州七里十万家”(44),以及“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45)这些唐人诗句,都反映了当日河西重镇凉州的盛况。据考古实测,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庭州,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高昌和龟兹等城,遗址范围都很大,当时也都应该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叙述丝绸之路沿线的情况说:“是时(天宝十二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唐陇右道范围中有19个州,60个县以及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安远门后改名开远门,这是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当时从长安直到安西都护府所辖最西端的碎叶城,到处都有人种植桑麻田禾,无比富足。《南部新书》记载:“平时开远门外立堠云:‘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为万里之行。”表明了唐朝统治者对这条道路是多么关心。元稹《西凉伎》中的“开远门前万里堠”,则是举成数而言的。在偏远多沙漠的西北,能出现这许多富庶地区,无疑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和中外人民频繁的商业交往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纸张、陶瓷、竹器、漆器、金器、银器等大量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驯象、狮子、犀牛、象牙、犀角、骏马、珍珠、沉香、胡椒、玻璃等也为长安增添了光彩。陕西省礼泉县陪葬唐太宗昭陵的郑仁泰墓中,出土有三彩骆驼俑4件,背上铺椭圆形花袋,袋两旁各横置丝绸两卷,表示这是运输丝绸的骆驼队。墓志说郑仁泰的官衔是“故右武威大将军、使持节都凉、甘、肃、伊、瓜、沙六州诸军事……。”此6个州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曾任上述各处地方军政长官的郑仁泰墓中,也特意放入了表现地方色彩的运载丝绸的骆驼俑。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