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长安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诸国的密切交往

责任者: 张 燕著


    隋唐时期把罗马东部帝国称为拂菻或大秦,它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地跨欧亚两洲,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罗马东部既是东、西商业往还的一个孔道,又处于丝绸之路的最西端,因而对沟通欧亚各地的文化交流曾起过很大的桥梁作用。《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它与中国的通使有五次,并详细记载了罗马东部和君士坦丁堡的情况,其中说:“拂菻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琉璃为之。……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可知这是一个非常富饶美丽的国家。玻璃最早由埃及人发明,后来罗马东部的玻璃制造业大为兴盛,到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直到唐代,玻璃还被视为稀世之物,因而罗马东部将其作为礼品送人。《太平御览》引《玄中记》说:“大秦有五颇黎,红色最贵。”这也就是《旧唐书》中要将罗马东部所献“赤玻璃”加以记载的原因。

    人们至今仍对古代中国与罗马东部的友谊交往津津乐道,土耳其朋友就指出,伊斯坦布尔城是当时丝绸之路东去的起点,又说伊斯坦布尔东南2100余公里的布尔萨城,由于最早从中国传入蚕桑,盛产丝绸,因而又名丝绸城等。

    从汉代开始,波斯就与中国密切交往,唐代更有了新的发展。《旧唐书·波斯传》记载:“波斯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这里指的是公元226年波斯人所建立之萨珊王朝,历史上又称新波斯帝国。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康国在今苏联中亚的萨马尔罕一带,突厥可萨部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拂菻即罗马东部。波斯正西及南所临之海,即阿拉伯海的波斯湾和阿曼湾。《旧唐书》又说这个国家有火袄教,男子剪发戴白布帽,衣不开襟,有巾帔。妇女裙衫巾帔,辫发垂后,饰以金银。国中土地宽平,人民兼营农耕和畜牧,有鸟形如橐驼(驼鸟)。又多白马、骏犬,还出产大驴、狮子、白象以及珊瑚、琥珀、玛瑙、火珠、石蜜、千年枣等。

    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开始,波斯曾多次派遣使臣前来长安通好。在公元651年萨珊王朝被大食攻灭之后,波斯王子卑路斯还曾于高宗咸亨年间(670—673年)和武则天景龙二年(708年)前来长安求援,被封为唐王朝的右武卫将军和左威卫将军。他最后便终老于长安。

    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前的60余尊王宾使臣石雕象中,有许多都是外国人和少数民族的装束,可惜人头早已被毁。据《长安志图》记录,原来这些石象背上所刻该人的姓名中,有一个正是“骁卫大将军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这无疑是唐代中波友谊关系的最好物证。

    萨珊王朝灭亡之后,流散在各地的波斯王朝贵族还频频以王朝的名义来长安朝贺。据《册府元龟》记载,仅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前来的波斯使者即达十四五次之多。他们来时都带着狮子、豹子、珍珠、犀牛、象等礼物。唐王朝也回赠以绢帛、锦袍、钿带等厚礼。

    在唐长安的西域人中,波斯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如在布政、礼泉、普宁、靖恭、崇化等坊中,都修有作为波斯国教的袄教寺院。礼泉坊另有一所波斯王子卑路斯奏请建立的“波斯萌寺”,必然也是袄教寺。再加上专为波斯人修建的摩尼寺和景教寺院,数字就更大了。有这么多专门为波斯人兴建的寺院,足以表明唐长安城中的波斯人是很多的。

    《资治通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有一条记载说:“自吐蕃(今西藏一带)人占领河西走廊等地后,大批西域使者住在长安回不去。当时有4000名这样的人都仰赖唐王朝的供给维持生活;有的居住长安已40余年,娶妻生子,有田宅,“安居不欲归”。唐王朝为减轻负担,提出设法送他们回去;愿意留下的,则应担负一定的职务,“给俸禄,为唐臣”。但结果,“胡客无人愿归者”。他们都被编入神策军中,王子、使者任散兵马使或押牙,其余的为士卒。这些胡客中,应该以波斯人为最多。

    1955年,西安城西出土《唐苏谅妻马氏墓志》一方,志文用汉文和波斯婆罗钵文合刻。汉文刻的是“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妻马氏,己巳生,年廿六,于咸通十五年甲午岁,二月辛卯建,廿八日丁巳申时身亡,故记”。婆罗钵文墓志由日本京都大学伊藤义教授翻译为汉文,其中有“这是神策军的骑长之永灵者苏谅家的一员的女儿,王族之永灵者马氏,永灵者的(即祆历的)240年(也就是)唐朝的260年,威光赫赫的常胜的大王之咸通十五年……于26(岁)成为逝世者。她坐的居所(现在)已经同坐和奥赫尔马兹德以及阿迈须拉斯班特诸神于最好的世界……”(46)等话。可知苏谅妻是波斯人,在距离波斯萨珊王朝灭亡已经200多年的唐懿宗咸通十五年,也就是公元874年,这块墓志中仍然用祆历纪年,用祆教徒信奉的善神奥赫尔马兹德和阿迈须拉斯班特为死者祝福,表明了波斯人的爱国精神,也表明她家都是祆教徒。这个在神策军中供职的苏谅,应该也是波斯人。

    在唐王朝任职的波斯人中,以李元谅最为著名。李元谅由于祖先是安息(即波斯)人,所以原来姓安。他小时为宦官骆奉先收养,遂改姓骆,名元光。后成为唐王朝名将,因屡立战功,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改名元谅”(47)李元谅历任华州刺史、镇国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陇右节度使等职。当他节度陇右时治良原(甘肃灵台县西北90里),《旧唐书》说这里“古城多摧圯,陇东要地。虏入寇,常牧马休兵于此。”李元谅来后加筑烽火台,整修城墙,在平息朱泚等人的叛乱和抵御吐蕃军对丝路孔道河西走廊的搔扰等事业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62岁时,就死在良原任上。唐德宗对他的去世非常痛心,追赠给他“司空”称号,并因此“废朝三日”。

    文明古国印度在我国唐代称为天竺,《新唐书》介绍说:“天竺国,汉身毒国也……居葱岭南,幅圆三万里,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数百。”从唐太宗时开始,印度便不断派使臣前来长安。中国的王玄策等人,也曾一再代表唐王朝出使天竺。

    当时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除走传统的经由河西走廊和新疆翻越葱岭这条路之外,还有沿渭河西行,横过今甘肃,入青海省后西南行前往西藏的一条路,唐代僧人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始称这条路为“吐蕃路”(48)。许多僧人,还有王玄策等使者,都是取道吐蕃路出使印度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出使天竺时,适逢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逝世,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他当时逃到吐蕃西南部,求四邻各国援救,竟借得吐蕃精兵1200人以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国骑兵7000多。王玄策率领这些士兵反戈一击,大获全胜(49)。这一事实表明,处于吐蕃路上的这些国家,当时都经由这条道路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交往。因此,他们也才能急唐使之难,出兵相助。

    随着商人的往来,中国的纸张和造纸技术这一时期传到了印度。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也被译成梵文。其他如丝绸、瓷器等传统货品,更成为交换中的大宗。印度的火珠、郁金香、胡椒、菩提树、波罗树等也传到中国。唐太宗还曾专门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用印度这一先进技术,熬扬州所产甘蔗,“色味愈西域远甚”(50)。尼婆罗国的波薐菜(菠菜),这一时期也传到了长安。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盛期,中印两国僧人也频频互访。他们的交往,在彼此的文化史上都打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唐初开始,印度僧人即纷至沓来。唐玄宗时期,更形成高潮,如当时在长安创立佛教密宗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名印度僧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其中的不空和尚,北天竺人,十五岁出家,随金刚智来中国。金刚智死后,不空又前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和天竺求经。天宝五载(746年)返回长安,向玄宗“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以及杂珠和白*(左疊右毛)布等(51)。他曾在长安大兴善寺等处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共由梵文译成汉文大乘佛教及密宗经典120余卷。因而他又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一说四大译经家中无不空而有义净)。

    当时一般中国僧人大都不认识天竺梵文,印度僧人如不空等来长安学习汉语后,对佛经的翻译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空70岁时圆寂。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都曾给他以很高的荣誉和奖赏,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和“肃国公”等。因而《高僧传》赞叹:“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正赖有他和其他许多人所完成的这些汉译佛经,印度佛教和其中所保存印度古代的许多神话故事、文学作品,甚至某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才得以在中国广泛流传,为中国人民所熟知。

    中国的玄奘、玄照、义净、慧超等一大批僧人,也不远万里,主要经由丝绸之路前往印度学习。玄奘是其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个。唐代那么多僧人,大家唯独给玄奘以“唐僧”的称号,即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