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于唐长安的西域马球运动
责任者: 张 燕著
打马球曾经在唐王朝上下、京城内外,风行数百年之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由于这项运动是从波斯传来的,因而又名“波罗球”。当时长安人一般称为“打球”或“击鞠”。
解放后,在西安火车站北唐大明宫遗址区,曾出土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乙未年建”等字样的石碑一块,这里应是当年唐皇家举行过很多次马球赛的一个球场。1971年,从陪葬乾陵的章怀太子墓出土打马球壁画一幅。这幅马球图画于墓道西壁上,画中“有二十多匹马,骑马人均着各色窄袖袍,黑靴、戴幞头。打马球者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鞠杖。最南面飞驰的马上坐一人,作回身反手击球状,另一人回头看球。后面的两人作驱马向前抢球之态。其后还有数十骑,有一马奔向山谷,臀部及后蹄露在山外,山顶露出人头和半个马头。最后一骑为枣红马,四蹄腾空,往南驰骋。骑马人着淡绿色袍,红色翻领,面部微红,未持鞠杖,可能是观者。马后为古树和重叠的青山”(64)。那奔驰的骏马以及运动员在马上于驰骋中使用一头弯曲的球杖击球的场面。都为我们了解这一运动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鲜明的形象资料。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