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陵邑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安陵邑在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北,南距安陵约900米,这里曾是先周毕程国的都邑。汉惠帝刘盈即帝位后在此筑陵建邑,是继长陵邑之后咸阳原上第二个西汉陵邑。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夯筑残墙北面长1548米,东面长445米,墙厚9米,墙高2—3.6米。北、东两面围墙中央各辟一门,门址附近曾发现涂朱色的云纹瓦当。传世有“安邑琱柱”文字瓦当。遗址地面至今仍有不少西汉时期的残砖碎瓦。
    刘盈系吕后之子。前195年即位,曾废除秦代苛法,执行休养生息政策,与匈奴和亲,修筑长安城,完成了长安主要商业市场的建设。因吕后一手把持朝政,鸩杀赵王刘如意,囚禁戚夫人,并将其残酷地折磨成人彘,使性格仁弱慈善的刘盈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抑郁成疾,死于前188年,年仅22岁。谥孝惠,葬于安陵。陵名取“长安”,即“长治久安”之意。
    西汉是春秋战国以来歌舞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刘盈喜欢歌舞,每逢朝廷有祭祀、大典、节日、宴庆等活动时,都要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因此宫廷中常常鼓乐喧阗,笙簧齐奏,歌声连绵,雅韵悠扬。自戚夫人和刘如意被害后,宫中歌舞戛然而止。刘盈精神稍有好转,便下令恢复娱乐活动。于是一度管弦喑哑、歌舞罢休的未央宫重新活跃起来。刘盈放弃朝政,在未央宫或观赏演出,或饮酒消愁,与乐伎夜夜同宿,纵情淫乐,直至猝然离世。
    刘盈在位时,安陵邑便聚居着一些艺人,死后,吕后为了让他的灵魂能在阴间继续欣赏歌舞,又迁来一大批“倡优乐人”。安陵邑的居民虽也有像杜氏那样家资巨万的富豪,但大部分徙民如爰、籍、闳、班、陈、张等姓都出身寒微,多来自楚地和中州,其中专门从事献艺职业的梨园世家多达5000户以上。正是:名伶麇集安陵邑,歌声传遍三辅地。这些优伶不仅承担着宫廷的演出任务,也影响着民间的娱乐活动,因此安陵邑又叫“女啁陵”,是长安近畿独一无二的艺术之城。这些艺人既带来闻名天下的楚地之舞、郑卫之声,又吸收京城文化的精粹,促进了各地文化艺术的交流。有些传统节目,如跑旱船就来自楚地,至今在陕西各地仍很流行。
    安陵邑首创迁徙艺人的先例,也为后世所仿效。如汉宣帝改葬孝武卫皇后,除置陵邑300家外,又“以倡优杂伎千人乐其园”,但人数远比不上安陵邑。上世纪70年代在安陵东狼家沟陪葬墓区出土的彩绘陶俑中有一部分乐伎俑,或翩翩起舞,或载歌击拊,姿态优美,形象生动,是安陵邑倡优艺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周迄今发现最早的彩绘乐伎俑,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