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陵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周文王陵、武王陵在什么地方?在渭河以北还是渭河以南?这是一桩为时久远、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
旧《咸阳县志》云:“(周文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毕原上。陵生蓍草,衍易者恒取诸此。”由周文王陵而涉及衍易卜卦,似属一种深层次的推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马融说:“毕,文王墓地名也。”这就将周文王陵同“毕”这个地名联系起来了。《竹书纪年》云:“文王葬毕,毕西于丰三十里。”《汉书》亦云:“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盟津。毕,文王墓,近镐也。”这既说明毕与文王陵接近,又说明文王陵距镐不远。
这样,“毕”在渭水以南还是渭水以北,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汉代刘向声称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旦皆葬于毕,唐代颜师古《汉书》注释云:“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也。”此即指今咸阳市区。唐《元和郡县志》又云:“咸阳县治,毕原也。”这是渭河以北说。持此说者似为唐人,而不始于宋代。
主张渭河以南说的,如三国魏《皇览》云:“文武、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北中。”又说:“秦文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杜中即杜县中部,在今长安县杜曲一带,距唐长安城东南十公里。《史记》正义引唐人《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唐咸阳县城在今咸阳市渭城区龚家湾一带)西北一十五里也。”地望恰与咸阳原上周陵吻合。可见渭河以南说持有者,尚早于唐。
雍正版《陕西通志》编者认为:“长安有毕陌,咸阳又有毕原,则原之为地,亘渭南北有之,故古记于毕著文武葬地者,因毕名两出而亦两传也。此其误之起也。”按照常理,文王都丰和武王都镐,皆在渭河以南,距离杜中较咸阳为近,故有人主张就地安葬之说较为妥贴。为此有人还断定周代不树不封,战国以后才渐起陵冢。顾炎武《日知录》便认为秦惠文王陵为我国最早称陵的墓葬之一,这是从历史、考古角度来看问题。
另一方面,自唐宋以后,历代中央政府均有祭陵祀典。明清政府规定周文武成康陵由西安府祭奠,祭地设于咸阳原。今天,“周陵”公案尚未终止,但仍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给予了比陵丘本身更丰富的历史附加值,更系统的旅游开发值。《雍录》作者所谓“定咸阳以遵王制,登雍录以资讨论”,至今看来不无道理。这个认定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现实价值作为重要的权衡标准。
正因为周文、武陵疑案难断,民国末年《咸阳县志》还从“镐”的位置探讨它在咸阳原的可能性。不管怎样,由于周陵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件历史课题,所以我们在确定咸阳人文资源时,便不宜因史有阙疑而归于一偏,因事出有因而执著不放,而应当站在社会发展需要的立场上,取其有利于区域人文资源开发的方面,为区域旅游文化价值的利用创造必要的意识氛围。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