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祖师王重阳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1112—1170年),始名中孚,字知明,号重阳子,今咸阳市秦都区大魏村人。他出生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庶人家,一生主要是在金人统治下度过的。据《七真年谱》记载:他“自稚不群,既长,美须眉,躯干雄伟,志倜傥,不拘小节。”幼学儒术,长入学府,善于属文,颇喜弓马。原来怀揣兴汉复宋的希望,因腐败的宋室很不争气,很快向金称臣议和,遂转而投靠金廷,“金天眷初,乃慨然应武略,易名世雄,遂中甲科”。但因金王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仕人既利用又防范,王重阳事朝多年,仍然当着一个征收酒税的小吏。国破家亡,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于是,他“辞官解印,黜妻弃子”,隐居终南刘蒋村,竟沉沦酒坛,益少检束。
王重阳经过一番痛苦的宗教皈求后,自称在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年)夏望,醉卧于甘河镇,遇二人被发授其修真口诀。传说他所见的人乃钟离权和吕洞宾,“慨然入道”,更名王哲,号重阳子。从此,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他内则潜修金丹,外则佯狂装疯。“箕子狂,九畴叙;接舆狂,风歌出;权智倒,横直竖,均于扶世立教,良有以也”。亲戚朋友讨厌他,称之为“害风”。两年之后,他在南时村挖掘深达丈余的墓穴,名之以“活死人墓”,并立碑曰“王害风之灵位”,表示作了“害风”的王氏已死,作为重阳子的真人新生。从此,他超脱凡世,打坐修炼,并呼徒唤弟,过起了神修生活。
据说王重阳神修数年之后,自觉种种灵异在心中产生,飘飘然似乎“祖师”要他弘教。于是他决定走向社会,立志“化人入道”。为了引起人们注意,便于传教,他采取了一系列非世俗的行动,或乞食于市,或眠冰卧雪,或自画骷髅,或题诗于壁。在关中奔走八九年,收有徒弟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后又断然焚其住所,离乡云游。大宝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出潼关,沿途乞食,过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抵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境),夜宿观中,并题诗于壁:
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儿女亦无孙,
三千里路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
以表达他传教的决心。王重阳会见了当地富豪马钰,因问答投机,遂筑室于马氏南园,便题曰“全真”,并书歌云:
堂名名号号全真,寂静逍遥子细陈。
岂用草茅遮雨露,亦作瓦屋度春秋。
“全真”之名,即由此始。王重阳反复宣讲全真教义,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性命双修”为教规,终于度化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作为一名出色的宗教宣传家,王重阳善于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赋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带领弟子广泛传教,遍及于社会各个阶层。先后在山东文登、宁海、福山、莱州一带成立了五个群众性的三教会,倡导三教平等,主张全精、全气、全神,出家修真,不炼外丹,摒却邪妄,全其性真,并创制了全真立教大纲十五条。从此,全真道正式为教。
远在大定三年(1163年),当王重阳离家赴终南山时,便在一村庵照壁题偈曰:“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大定十年(1170年),年满58岁的王重阳无疾而终,以应仙期。全真弟子将其灵柩归葬于户县刘蒋村,在故庵之侧修葺墓庐,是为“全真祖庭”。后来,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人大加营造,改名重阳宫。因积存碑刻众多,又有“祖庵碑林”之称。王重阳一生著述颇多,其传世之作为《重阳全真集》十三卷,内收有传道布物诗词达千余首。还有《重阳立教十五论》等五种,均收入《正统道藏》,成为道教继老子《道德经》后最重要最丰富的集大成之作。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