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百代真儒刘古愚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刘古愚(1843—1903年),原名光蕡,字焕唐。晚年因患眼疾,自号瞽鱼,又号古愚,后以号行。今咸阳市秦都区天阁村人。他毕生从事启蒙教育事业,倡导政治维新和教育改革,人称“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于右任语)。
    刘古愚曾祖刘祥,祖志舜,父辉,皆乡间布衣,耕读传家。他自幼丧失父母,赖兄长扶养成人。年甫二十,回民起义爆发,避难兴平、礼泉一带,“昼则具饼饵鬻诸市,晚为人转磨屑麦面,得其余给饘粥”,备尝艰辛。然而,少有大志的刘古愚却读书不辍,凡诸子百家、儒学经典,乃至天文地理、历法算学,无所不学。灾后入关中书院求知,闲暇借书无虚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在数理绝学方面,赖他冥心探究,后来关中学人才渐通其说。
    清光绪元年(1875年),刘古愚中举,稍后会试不第,遂绝意仕途。六年(1880年),日本攻陷琉球群岛,他忧心如焚,指出:“日本人意不在琉球而在朝鲜,倘不尽快惩罚,恐怕不到二十年羽翼长成,横绝东海,朝鲜不支,中国近海一带也无法保全。”事实无情地验证了他的预见。十三年(1887年),刘古愚继长安柏文蔚之后,应聘主讲味经书院,并筹设求友斋,刊刻有用书籍,开创了关中学术新风。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摧毁了中国北洋水师,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允许外国资本在华设立工厂,盘剥中国人民,劫夺中国富源。刘古愚预见“陕西是神京右臂,今至海藩尽撤,他日畿疆有事,长安必为驻跸地。不于此时力筹保全之策,国家将无尺寸干净土矣”。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义和团反帝运动勃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被迫星夜逃难来陕,恰好应验了这个预言。
    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古愚主持味经书院时,已特别设立崇实书院,专讲新学,试办白蜡、蚕桑、轧花诸事,积极推进西北内陆教育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时,他与康有为、梁启超南北呼应,其学生宋伯鲁、李岳瑞等参与变法,并成为沟通刘、康的桥梁。维新失败后,刘因涉嫌变法,退居礼泉烟霞洞。他一方面以很大精力致力于妇幼启蒙教育,写成《童蒙识字捷诀》等书;一方面不拘工农商学兵吏等百般职业,教授学生把生产实践放在重要位置。他以“广开民智”为要务,以“全民教育”为基础,以“实业教育”为手段,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启蒙教育思想,为祖国大西北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爱国思想又有近代科学知识的有用人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陕甘总督崧藩邀请刘古愚赴甘肃讲学,他念及“秦陇一家,而陇据秦上游,西北逼强俄,五方杂处,种族之争,无岁无之,非联汉回蒙番为一体,不足以靖内讧而御外侮”,旋即出任甘肃大学堂总教习。为普及民众教育,开设地方学校,培养师资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又主张发展西北畜牧业及皮革制造业,堵塞毛皮等原料外流。他把全副精力投入到陕甘文化教育和经济开发事业中去。自谓“国事至此,敢惜身乎!”终因疲劳过度,次年(1903年)九月病逝于兰州,享年61岁。
    刘古愚一生躬耕于教育园地,留下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思想著述。其主要遗著有:《立政臆解》、《学记臆解》、《大学古义》、《孝经本义》、《论语时习录》、《烟霞草堂文集》等。由其弟子王典章鼎力刊刻,播芳百代。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