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这是民国元老诗人于右任先生写在“仪祉墓园”大门上的楹联。前句言其丰功伟绩,后句喻其死后陵寝,非常恰当。
李仪祉(1882—1938年),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县马湖乡富原村人。小时候家学渊源,专心经史。先后进入泾阳崇实和三原宏道书院,不屑举子业,专攻实学。后考入京师大学堂,又赴德国留学,先习铁路,后采纳陕西省政府顾问郭希仁建议专攻水利。1915年回国后专门从事水利工程及教育工作。曾出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兼教务长、同济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其间一再任陕西省建设厅长、教育局长及水利局长,尽瘁于祖国水利事业。他曾手订《导淮工程计划》、著有《黄河治本计划之探讨》,他主持江淮河堤工程,施行工赈,导淮入江、入海工程,防沙蓄洪,固定河槽,皆已条理。但因范围广大,工程艰巨,不易邃行其志,所以辞归陕西专经水工。
早在民国11年(1922年),李仪祉便开始筹划引泾工程,组织测量队测量渭北地区地形,写出了《引泾论》、《再论引泾》、《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等重要论述,为泾惠渠灌溉工程的科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民国19年(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陕期间,邀请李仪祉返陕执掌建设厅,他便与北平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檀香山华侨组织等商洽贷款,开始建修“泾惠渠”工程,由他出任省北水利工程委员会及省北水利工程处总工程师。民国21年(1932年)通水成功。原来面有菜色、衣不被体、流离失所的百姓纷纷定居,衣皆新制,房屋也修葺一新。陇海铁路修成之后,沿渠流域所播种的“泾斯棉”远输沪杭,闻名全国。后来他还对全省水利建设作了全面规划,相继建成“关中八惠”,如洛惠、渭惠、梅惠、黑惠等工程,并陕北织女渠、汉中褒、汉渠,均已造福百姓。
李仪祉一生立身廉正,治事谨严,好学不倦,推诚接物,数十年如一日,尤为当世所共仰。其研究所及,除水工外,举凡数学、天文、气象、地质,旁及史地、文艺、宗教等,无所不精。他通晓英、德、法、日等国文字,还致力于中外科技交流,行世著述有《水功学》、《水力学》、《最小二乘式》、《实用微积术》、《诺谟术》、《宇冰新说》及《中国水利史》等书,并有水利论文近千卷,皆由弟子们整理结集。
民国27年(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病辞世。国民政府颁布命令,“着行政院转饬陕西省政府举行公葬”,并予“特令褒扬”,“宣传史馆”。葬日沿渠泾阳、三原、高陵等县群众成群结队,约有五千余人前来吊唁。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所立纪念碑云:“顾以功在九牧,国人仰立如泰山北斗”,信不为虚!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