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良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王士良(513—583年),字君明,祖居并州晋阳,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转战疆场,生平两次兵败受降,非但没有受到危难,反而屡被策封重用,身居高官,这便使得他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传奇性。
他出身于贵族门阀,先祖世代为官。北魏初,晋阳多战乱,曾迁居凉州。后因祖父为平城镇司马,又迁往代地。士良年幼离开母亲,由继母梁氏抚养长大,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喜爱读书习剑。北魏永安三年(530年),17岁的王士良被授柱国大将军,不久又任颖川尔朱仲远的参军事,成为尔朱氏开府的重要幕僚。后加授谏议大夫、石门县男、琅琊侯。孝武帝太昌初,授太中大夫、右将军、殷州车骑府司马。
东魏迁邺城后,置京畿府,他的长子王澄任都督,以他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大行台,加镇西将军,晋爵为公。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原在北魏、东魏任职的旧官员,尤其是皇帝的近臣大都被清除,而王士良却官运亨通,先为给事中、黄门待郎、领书舍人,后累迁尚书、左承御史、内承七兵尚书。没有多久,文宣帝诏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王士良一再推让。其时继母梁氏去世,他居家守丧,因悲伤而卧病。文宣帝亲自去看望他,回朝后授沧州刺史。乾明初,出征邺城,废帝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孝昭帝授太子詹师、少师侍内;武成帝授太子少傅、太常卿,加爵仪同三司,并出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齐末期,政治、经济面临危机,他拒防不委,严兵强国,被授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广昌郡开国公、少徒,前后累授荆州、敷州、金州三总管。北周保定四年(564年)为鄜(fū)州(今富县)刺史,大象元年又为并州刺史。这时他已是年逾七旬的白发老人,回到晋阳故里,祭扫祖先旧坟,会见老少乡亲,既兴奋,又伤情。临别时,乡亲们手扶车辕,含着热泪,送他回长安。隋开皇三年(583年)薨于私第,十一月迁葬咸阳洪渎原。
碑文墓志多褒少贬,历代通例。王士良墓志文中亦极尽赞美之辞,将他比做商朝微子、西汉陈平,却隐去两次受降的情节。史书记载北魏时,他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擒,遂居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看他有才能,擢授右丞,还把孙女嫁给他。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宇文护进兵北齐,围攻豫州,他举兵投降,武帝给他封官晋爵。尤其是豫州投诚,有利于北周及隋的统一,因此隋朝保留了他原来的官职爵禄。他死后,隋文帝诏赠使持节,曹、沧、许、郑四州刺史,谥号肃公。
王士良次子德衡(545年—576年),自幼受到良好家教,在北齐任过彭城郡王府参军。后转入军旅生涯。北周保定五年(565年)授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封新市县开国侯,英年早逝。诏赠邵州刺史。墓志文载其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齐王府做参军之后,又为荣俊府“光僚顾问”,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顾问”职衔。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