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游师雄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游师雄(1037—1097年),字景叔,北宋时期武功人。早岁为人不喜言笑,恢弘宽大。15岁入学,师从关学鼻祖张载,从此“名振一时”。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乡举进士第一。授仪州司户参军。先后出任蔡挺、赵*(上占下内)、吕大防等驻陕边帅幕僚,十分熟悉宋夏陕西战情。神宗熙宁四年(1068年),迁顺德军判官。其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他所奏役法改革意见,多为朝廷采纳。在当幕僚期间,对边疆军政事务,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
    哲宗元祐元年(1068年),除宗正寺主簿。其时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执政司马光建言放弃熙河四寨。游师雄坚决反对,认为“割地以纾边患,不惟示中国之弱,将启蛮夷无厌之求”,乃是一种国耻行径。次年(1087年)春,任军器监丞。期间奉命出使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一带)前线谋划抗击吐蕃事宜。到任后,他得悉吐蕃酋长鬼章尚举棋未定,当即建议熙帅先发制人。熙帅刘舜卿担心敌众我寡,他认为“在谋不在众,斗智不斗力”,力主抓住时机,予以迅速反击。经过三天谋划后,刘舜卿兵分两路抗击吐蕃。结果姚兕居左,破六逋宗城,斩首1500级,攻进朱城,断黄河飞桥,阻止青唐十万兵来犯;种谊居右,破洮州,擒拿鬼章及大首领9人,斩首1700级;敌方逃兵掉入洮河,河水为之受阻。奏捷后,百官朝贺。游师雄迁官奉议郎,赐绯鱼袋。不久,他出任陕西转运判官,在任期间他兴学校,劝农桑,维修驿站四十余所;特别是对周秦以来的文物古迹,竭力予以维修整治,并立碑说明,这对陕西历史文物的保护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此外,他还兴修水利,开通关隘,垦辟熙河屯田,种树种草,所到之地一派生机盎然。
    元祐五年(1090年),移秦凤等路提点刑狱公事。他修缮监狱,推广唐代张说所著《狱箴》,并视为座右铭。次年(1091年)夏,西夏兵入熙河一带,“杀掠甚众”。游师雄力主在兰州(今甘肃兰州)定远城东抵通远军,定西城与通渭寨之间,兴修汝遮纳、迷结、珠龙三寨并置护耕七堡。此外他还建议立法埋葬流民尸骨,依照《周官》制度,移风易俗,改革陋习。七年(1092年),除为集贤校理,权知陕西转运副使。当时同列建言改实物地租为货币纳输,意在收羡余以献朝廷。游师雄认为边兵需饷而钱不能食,倘若富了内库而穷了边关,谁敢承担国防责任?他建议对内地两税法在边疆的推广,要采取灵活政策,允许百姓缴纳运费,仍由军队直接通过商贾筹饷,这样可以免除支移之劳,又能达到官民两便的目的。
    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他再次推广新法。为了巩固边防,哲宗亲自垂问边务,于是游师雄陈述庆历以来边臣措置好坏,朝廷谋议得失和当时国防急务,凡十六条,取名《绍圣安边策》。次年(1095年),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又改守河州(今甘肃临夏)府。三年(1096年)春,迁直龙图阁,权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兼权发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旋即又奉命摄熙河帅。其时于阗、大食、拂林、邈黎等国贡使来朝,朝廷要求留滞熙河,“三年一进”,他却认为太平盛世,不必耽搁,于是“异国之使接踵于中都焉”。同年五月,朝廷派使与熙河、泾原、秦凤三帅合谋抗夏,使节急功图快,他却力主设垒扎寨,步步为营。后来屡经折冲,朝廷终于依照他的建议行事。四年(1097年)七月因病死于治所,享年60岁。同年十月葬于武功西原凤凰岗。其妻张氏,有子8人,女1人。
    游师雄为人仁慈为怀,遇人接物,未尝忤其意;他“不喜聚货财,广田宅,为子孙计”,却对亲属极其关怀,死后旧将故吏多绘其像供奉。他为官二十余年,常在边寨,备知关防情伪,志在事功,受人崇敬。连于阗等国使节入关,“必过其墓以哭之”。生平著有文集10卷,奏议20卷,藏于家中。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