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亦斋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三原明代杰出政治家温纯(1539—1608年),字希文(一作景文),号亦斋。《明史》有他的本传,但语焉不详;而在他故乡所发现的《温纯墓志》,不独详尽著录了他的个人档案,而且成为他所处的明代末年政治祭坛的一个缩影。
据碑志记载:温氏以邑为氏,世传为温公造的后裔,原籍山西洪洞(今山西临汾一带),宋元之际避难来陕。从温氏族谱可知,他的始祖为元代兴斋公,绵历八代,到温纯时才走向辉煌。“自曾祖(温昌原)以下俱以公贵”,足见温纯本人在这个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嗣后,温氏后裔代不乏人,著述绵延,可谓书香门第。
温纯少年时为人凝重,寡言笑,稍长知读书,即“领悟绝伦,手不释卷”。年26,举三秦乡试第一。次年(1565年)中进士,出任山东寿光县令。寿光民俗刁悍,盗寇肆虐,号称难治。他赴任后除恶扬善,劝民耕织,并制定冠婚丧祭仪式,风俗渐厚。他还主持兴修水利,选拔人才,深受百姓称颂。不久,便成为第一个享有皇帝覃恩的县令。因治行第一,征拜户科给事中,寻转吏科右、户科左,历兵科都给事中。他屡次为朝廷提出建言,均被采纳。
当时明朝北边奄答为患,已积重难返。首相高拱欲批准开边互市,他作为高氏门生,却抗疏表示反对,遂出任湖广布政司参政。稍后,高拱退休,他又任河南布政司参政,分守南阳。万历二年(1574年),升太仆少卿,提督东路马政聿修。五年(1577年)底,升光禄卿,负责粮财供应,因章程严明,节约无量,授中大夫。七年(1579年),升太常卿。因反对首相张居正夺情,罢归故乡,建立学一草堂。每日读书育人,静居独思,深有所悟,后因倡议煮粥,哺救秦民,在张居正死后起任太常卿,又转大理卿,并加通议大夫。旋即又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浙江。在浙江期间,他著作《齐民要书》,一方面敦厚民风,禁止陋习,一方面兴利除害,折减织造,兴建陂塘。万历十五年(1587年),改户部右侍郎,转右戍子。十七年(1589年),升右都御史,总督仓场。因丁内忧返乡期间,为解决故乡百姓过清河之难,“积资累年,尽输为桥”,为家乡人民修成龙桥(一名温公桥)。
温纯起任南京吏部尚书,主持京察,人服其明。不久,转工部尚书。后因父亲温朝凤病逝,居家三年,“朝一溢米,夕一溢米,不群立,不旅行,今人之睹其容色者,或至泣下”。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起任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是当时国家的最高监察官。在任期间,他反对征矿税,请求放罪臣,直至带头跪伏阙门请求皇帝,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他在奏疏中,敢于直谏,人称刚直不二、古社稷臣。
温纯初任左都御史时,便著作《宪纪》,“颁布诸司,各循职掌”,秉公执法,正气大张。每逢有暇,便邀约友朋“讲说精一一贯与为仁之旨”。他论知行时说:“学庸就行以言知,知行必不可分,阳明致良知之说,本孔子言致知,孟子言良知,但《大学》致知必曰格物,孟子良知必曰亲亲长长。”被认为是宋儒所未发之奥旨。然而,时任首相的浙党领袖沈一贯却党同伐异,倚天子之命为靠山,与他处处为难。稍后,因“妖书”案件,又打击了一批持不同政见的官员。温纯见骑虎难下,政见难行,遂决然出走春明门,返回故乡。在家乡,他仍上疏表示要倡率弟子讲明圣学,为社稷作福;并邀集乡村高年,创建了一个“耆英会”,讲究《雅约》,使“三原之俗为之一变”。
温纯为官忠清正直,为学讲究精一一贯与为仁之旨。生平所著除《历官谏草》、《学一堂全集》外,还有《杜律一得》、《大婚礼汇纪》等书。他虽不留意于诗文,诗文却未尝不工。时人称他“文步趋马迁,诗模仿少陵”,信不为虚。今尚有《温恭毅公文集》行世。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