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吴雨僧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吴宓(1894—1978年),原名玉衡,又改名陀曼,字雨僧(一字雨生)。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人。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文学研究家和诗人。早年求学于三原宏道大学堂。1911年进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1917年赴美国留学,先在弗吉尼亚大学,次年转入哈佛大学。曾师从新人文主义学者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192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学成回国,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程,开中国比较文学之先河。期间,与刘伯明、梅光迪、柳诒徵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先后出版79期。其宗旨主要是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这一时期撰有《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针对新文化运动的分化和歧归,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看法。1924年8月赴东北大学任教。次年清华大学成立,吴宓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并聘请当时颇孚盛名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学者为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国学人才。
    1928年,调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1930年,赴欧洲各国旅游访问,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许多国家,访问了雪莱、司格特、卢梭等人的遗迹。次年结束欧游回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方案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造就“博雅之士”。在他的努力下,该系很快成为国内第一流的系科。1935年出版了《吴宓诗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文艺评论和译诗。抗战期间,清华大学南迁,吴宓随校在长沙、蒙自等地任教,并以《顾亭林(炎武)诗集》相伴,于批注中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之情。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他开设了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史、新人文主义、文学与人生、中西诗之比较和翻译等课程,并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为英国文学门教授。1944年,赴成都任四川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古典文学、英国浪漫派诗人、欧洲小说等。1946年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并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9年4月,赴重庆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和重庆大学教授。建国后,先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不久因该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师范大学前身),便一直在那里任教。期间,曾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宓受到残酷迫害。1977年因生活不能自理,由胞妹吴须曼接回泾阳居住。1978年1月17日去世,终年84岁。死后葬入吴氏家族墓地。著名学者、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高元白先生为之撰写了碑文。
    吴宓一生在学术领域贡献巨大。早在留美期间,他就用比较文学手法潜心研究《红楼梦》,在美国中国留学生会开坛演讲红学,并在《民心周报》发表了《<红楼梦>新谈》,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研究红学的学人之一。抗战期间,他先后在四川乐山、贵州遵义等地作《红楼梦》学术报告,轰动一时。次年,相继发表了《<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等红学论文。1947年回陕省亲时,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同时,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吴宓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人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张骏祥、季羡林、李赋宁、贺麟、吕叔湘以及王佐良、周珏良、杨周翰、许国璋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受到他的教诲。
    吴宓生平交游广泛,与诗人吴芳吉、学者陈寅恪等人友情最为笃厚。在与朋友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他真挚、诚实的高洁人格,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道德尚气节、重情义的典范。
    吴宓毕生著述丰硕,除主编《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武汉日报》文学副刊外,还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和学术论著,先后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等书出版。其中尤为可贵的是,贯其一生的《吴宓日记》,记录时限长达60多年,成为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缩影。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