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陈学俊

院士类别: 科学院院士


      我国多相流湖理学的奠基人
          一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
                                    ●刘泽双
    陈学俊是一个谦和、深邃、严谨、敏捷、睿智的老人,1919年3月5日生于安徽省滁县。 他5岁开始读书,1980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并同时担任着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九 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等社会职务。伴随他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多彩的参政议政经历,其思想也 经历了由“工程救国”、“工程建国”、“教育立国”到“科教兴国”;由“勤奋学习”、 “结合实际、有所创新”’、“创造性工作”到“继续开拓前进”的发展历程。
    “人应当有远大理想”,这是陈院士多年来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确立 了远大理想,才能有无穷动力去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工作,才能把振兴中华作为己任。
    陈学俊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国难当头,由中学到大学,九一八、一二八和七七事变他都亲 身经历过。一部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田。当时他的惟一志愿就是刻苦 读书工程救国,因此,进了大学就攻读机械工程专业。
    1939年,陈学俊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毕业于中央大学,供职于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试 验所有一个机械制造厂,专门制造工业锅炉。从这里开始,他对工业锅炉的设计与制造发生 了浓厚的兴趣,踏上了从事动力科研教学的道路。1941年,年仅22岁的陈学俊,在贵阳举行 的中国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论文——《锅炉制造工艺的研究》, 揭开了我国动力工程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同时,他在《贵阳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工程师与 音乐》的文章及歌曲,歌词是:“争名利,无意义,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谋福利,为社 会求进取;山河破,倭寇撅,我会员,需立志,卫国家靠兵利,建国家靠机器;我们大家一 致把心齐,爱团体,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19M年,陈学俊由中央工业试验 所派赴美国学习考察,以后又到普渡大学研究院读书。在美国期间的所见所闻,使他认识到 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有志气,才能不受人轻视,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研究生班学 生中,主课高等数学考试得最高分的有4名,其中3名是中国留学生,陈学俊是其中之一、他 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即完成了课程学习和《蒸汽动力煤燃烧机理》论文,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 ,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消化,专著成书,是国内第一部燃气轮机 著作,当时在国际上也很少见。1985年,当瑞士苏黎世高工空气动力学专家苏特教授来到西 安交通大学,看到这本40年代出版的书大为惊奇,连声称:“陈教授,你是燃气轮机方面的 先驱者!”
    近二三十年以来,在传热学与流体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相流和传热这一新兴学科, 广泛应用于动力。化工、石油。发电及环保等领域、陈学俊在国内最早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工作,首先提出在两相下降流动中,截面含气率在某一范围内可小于容积含气率的新论点, 8年后为国外的研究者所证实。60年代初,陈学俊通过多次试验和理论分析,首先提出当轻 相流速很大时将迫使重相移到管子内壁一侧流动,即“液膜倒置”现象,5年后国外研究者 才得出同样结论。十年动乱中,原有的试验台被拆,高压试验台迟迟不能建成,高压水泵等 设备被调走,但陈学俊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在他的领导下,从l977年开始,陆 续恢复了水空气试验台,-一建立了氟利昂试验台及高压水和蒸汽实验回路。后者是国内惟 一可以工作到临界压力至超临界压力的试验装置。陈学俊长期坚持以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为主 的科研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80年代以来,已进髦髦之年的陈学俊仍志在千里 ,主持及指导研究生对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提出了国际上第 一个卧式螺旋管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研究了气泡在螺旋管内的运动规律,提出了“液膜影 响区”的新概念,并在此新机理研究上导出水平管、螺旋管在高干度区的临界热负荷及干涸 后传热特性,在国内外首次用激光测速仪测量了螺旋管内环状流中液相的局部速度分布。对 水平管中高压汽水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与合作者一起共同提出了上下壁温飞升点的新概念 及其计算模型;在摩擦阻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计算公式,为国内水力计算标准所采用。在国 内外首先指导博士生对垂直管内亚临界压力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汽水两相流下降流动与传热特 性进行研究,发现并定义了强混弥散状流动的一种新流型,提出在亚临界、近临界压力区垂 直下降管沸腾传热恶化特性优于上升管的新结论。以上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 部分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七五”重大项目“工程热物理中关键问题研究” 中多相流部分内容,组织全国专家鉴定,评为优秀,属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螺旋管内沸腾 流体两相流动与传热规律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受热沸腾管高压汽水两相流 传热恶化规律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_。
    自o年代初至今,申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西安交通大 学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进行两相流不稳定性研究,陈学俊教授与协助指导教师_博士研究 生一起对垂直上升管、并联管、倾斜管及螺旋管的压力降型脉动、密度波型脉动。热力型脉 动在中高压下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判别密度波型脉动的准则式 ,还区分了汽化点处这一新的脉动型式。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一
    陈学俊院士近10余年来的创造性研究,为我国发展高参数大容量变压运行机组锅炉提供 了理论依据,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系列卓越的学术成就。确定了陈学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权威地位。1996年,陈学俊 获西安交通大学杰出教授称号。这一荣誉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科研和高等教育 事业的真实写照。从一1947年起,他兼任交通大学及同济大学教授,1950年起在交通大学任 教授,1957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上海交通大学举家迁至西安交通大学至今、一直从事教 学及科研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动力机械系主任及副校长等职,现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 实验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尽管陈学俊教授是热能工程与核 反应堆工程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也是热能工程重点学科及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 后流动站的学术领导人,一但他却平易近人,爱护青年,提携后学,注意启迪学生的创造思 维和学术见解。他直接授过课的大学本科生有2 sbo余人,培养了4O余名研究生,其中24名 获博士学位。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动力工业及许多设计院、电厂、锅炉厂的领导和 技术骨干,不少人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的成为博士生导师,还有几位当选为中科院院 士和工程院院士。
    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有许多的‘“第一”成为陈院士教学链节上璀璨的珍珠。19 47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即创办了国内第一种热能工程理论期刊《热工专刊》。1954年, 陈学俊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是我国培养锅炉专业及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第一 个人。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热能工程博士生导师、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 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他筹建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多相流国家实验室,最早在国内开展多 相流与传热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首次应用两相D数摄动法对螺旋管内两相环状流的速度场 进行理论求解,同时应用激光测速仪测量环状流液膜的局部速度分布……
    作为一名教师,陈院士深知教材建设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1948年到1959年的*年间, 他在担任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争分夺秒,著书立说,陆续出版了燃气轮机、蒸汽 动力厂、锅炉学、汽轮机学、锅炉整体、锅内过程等方面的专著、教材10部,计280万字; 翻译专业书籍120万字,被我国动力工程界公认为重要技术参考书,为我国早期多相流与传 热这一新的学科分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又结合教学科研,撰写了《锅炉原理 》、《能源工程概论》、《两相流的传热——原理及应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 《两相流与传热》(英文本)等著作,其中主编的《锅炉原理》获原国家机械委优秀教材二 等奖,专著《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获第三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此外,他还主编 了在国外出版的五卷多相流与传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同时还担任国内三种学报及国际三 种学术杂志编委,并多次担任国外有关多相流与传热学术会议的首席科学家或科学委员会委 员,多次被选人国际名人录。
    陈学俊先后当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 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及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协副主 席。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终身荣誉会 员、陕西省科协荣誉委员。一
    陈学俊不仅是我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国际上这门学科的权威学者之 一。1999年的3月5日,是陈老的八十华诞。这位年逾古稀的著名教授,仍以超人的毅力在多 相流热物理及相关的高科技领域继续探索,不断进取。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