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高鸿

院士类别: 科学院院士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一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
                                     ●贾百俊
    高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极谱分析奠基人之一。他致力 于电化学分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仪器分析,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 法的研究方面极具建树,成绩卓著,在国内外分析科学界享有极高声誉。他先后发表论文25 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等 国家级奖励。
    高鸿先生原籍陕西径阳,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 学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是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 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荣获首批资深院士称号。现任西北 大学终身教授、电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该校学位委员会主任。
    高鸿先生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 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中的难题。他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缘科学,未来的分析化学家应该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在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他 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62年,高先生在国家科学大会以及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 乌鲁木齐等全国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和看法。他预言,分析化学 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验证了高先生的预言。
    高鸿先生在分析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与他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及为了科学和 真理能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分不开的。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 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新成立的大批地质勘探和冶金化验室也急需新的 仪器分析方法。为此,高先生受命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方面的教科书——《仪器分析 》。由于实验条件简陋。先生和他的助手不得不创造条件完成了书中所需要的每一个实验。 有一次,为了创造一个恒温实验环境,他们把仪器搬到了地下室,带了一个水槽和几瓶热水 ,并买了几根冰棒,温度高了就加冰棒。温度低了就加热水,最后终于完成了实验。《仪器 分析》这部教材从50年代至今一版再版,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而且该书第3版还荣 获了1992年度国家级优秀图书奖。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插曲。1988年5月,南京大学 举行盛大集会,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名誉教授称号。首先由高鸿院士致贺词,随 后李远哲博士致答词。李远哲博士的第一句话就是:“高鸿教授是我的导师。”一时语惊四 座,连先生本人也深感诧异。李远哲博士随即解释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书籍在台湾是禁止 出售的,他是在日本买到先生的《仪器分析》,书中描绘的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 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一高鸿先生治学勤奋努力,对工作一丝不苟。他在大学学习时的一份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字迹工整,条理清楚,结果正确。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档案馆,成为教育、激励后辈的宝贵 一材料。高先生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在南京大学任教时,他_曾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外 地青年教师的一封来信,信中请求能_否在他的指导下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生欣然 应允。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先生抱着由于疾病而抖动得非常厉害的手,艰难地写下了一封 封回信,指导、鼓励并从资金上支持这位青年的研究工作。10年后的今天。这位教师已经成 为他所在单位的一名跨世纪人才。一经过先生提携、扶持的又岂止这位_年轻教师一人!回 陕西后,有许多学校请他去作报告,给大中_一学生谈理想。谈未来。只要身体许可他都热 情答应,积极认真地准备发言稿。他的讲话针对性强、言之有物、诙谐幽默,深.受学生的 欢迎。可谁又知道,在每次报告的背后都包含着先生“一艰苦的劳动!他的右手抖动得很厉 害,平时吃饭夹菜都比较困难,要握笔写出很长的发言稿,他所付出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 手发抖,写起字来很慢,一篇稿件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准备好,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什么事, 又起来伏案而作。有人劝他不要这样认真,他说:“那么多人听报告,不能浪费人家宝贵的 时间。”每次报告他都根据听众对象的不同,周密思考,准备讲稿。高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人们敬佩。
      高鸿先生爱家乡、爱祖国,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 ,因成绩突出曾获两枚金钥匙并获得博士学位,时逢国内解放战争,战火硝烟弥漫神州大地 ,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他认为:“我宁愿回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不愿有国不能回 ”,“我应该为我的祖国和同胞服务,我的事业在中国”。他谢绝了国外导师的挽留,放弃 了各种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建国后先生长期生活在南京,工作环境 、生活条件、人际关系都非常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 “人才外流”现象,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一直关注家乡建设和发展 的高先生在1992年11月毅然决然地举家西迁故乡陕西,来到西北大学工作,为稳定西北大学 的科教人才队伍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先生热爱家乡的宝贵情怀。到西北大 学后,高先生对学校的分析化学研究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团结各方 面人才,克服人力、物力困难,很快带领该校电分析化学研究进人到国家队行列,并把示波 分析发展到一个更新阶段——示波测定。先生极为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特别是在学校“Zlll程”建设中,做了大量积极而又非常有效的工作。
    高鸿先生在科教战线上辛勤耕耘60载,桃李遍天下,为我国的化学教育、科研和生产培 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专家。高先生一生为人、为学、为师堪称学 界楷模,一代师表。国家教育部l990年在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 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绩。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