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保铮

院士类别: 科学院院士


          “老雷达”青春依旧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
                                    ●李 春
    1997年12月1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小会议室里座无虚席,鲜花簇拥着一个裱着粉红 色花篮的硕大生日蛋糕。虽是寒冬腊月,室内却春意盎然,一派喜庆气氛。为纪念保铮教授 从教45周年和祝贺他70寿辰,他的学生和校领导在这里为他举行庆典。面对鲜花、掌声、一 张张熟悉亲切的笑脸和那杯杯盛满学生美好祝辞的醇酒,看着身边已是专家、教授、学者的 弟子们,这位两鬓苍苍、身材魁伟的老人心醉了,眼睛湿润了。作为一名老教师和科学家, 还有什么比此时此刻更幸福的呢?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古人的诗句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真谛: 能文能武,德才兼备。正是靠这些以文辅国、以武安邦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科学技术才逐渐 走向辉煌,综合国力才日益增强。保铮教授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他早年从事雷达专业和专业基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当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在雷 达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时,他的心情就无比沉重,决心要奋起直追 ,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使他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忘我地工作。1956 年他写出了国内第一本专业教材《雷达指示设备》,60年代初又接连推出《脉冲技术》、《 晶体管原理和晶体管电路》、《电子管放大器》、《非线性电路》、《脉冲电路基础》等, 这些教材在全国高校的周类专业中被广泛使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雷达技术主要应用于国防建设,那么如何让这项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 ,保铮教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58年,他率先开展气象雷达的研究工作,当时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他憋着一股劲 ,一定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气象雷达。他带领课题组知难而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研制 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其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可与当时国外同类产品媲美。从50年代 初期到60年代中期,保铮教授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收获颇丰.先后发表了《有干扰时通信体系 的极限通信能力》、《短回程锯齿波振荡器的分析》等20余篇论文。
    十年动乱,保铮教授也未能幸免,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在恶劣、 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学习和研究,他坚信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一定能够为祖国建设服务。
    lppo年,他被安排到工业生产第一线“接受再教育”,同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工作中他发现地下电缆出现故障时,寻找故障点是一大难题,少则要几天,多则一两个 月,最终还不一定能找到问题出在哪里,电力部门为此也伤透了脑筋。保铮教授决心要解决 这个难题,在劳动实践中,他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搞清了问题的要害。
    十年磨一剑,剑锋岂不利?厚积薄发的保铮教授,凭借自己在雷达技术方面的深厚功底 ,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冲击网络法”技术方案。他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与西安市供电 局的工人师傅们一起连续奋战,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 将寻找故障时间从几天甚至几个月缩短为半天,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后来,这种仪 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和许多工厂企业广泛应用,至今不衰,目前仍是该校机电设备厂的拳头 产品。用“冲击闪络法”测寻电力电缆故障在当时属于首创,多年后国外才出现类似的仪器 ,这项成果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谈起往事,保铮教授感慨万千。十年动乱使我们闭关自守,当撩开遮挡国门的面纱,方 知我们在理论上没有发展,技术上没有更新,国外的同行们早已跑在了前面。一些发达国家 的雷达已开始采用数字技术,性能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仅相当于国际 50年代的水平_
    信号处理是雷达的灵魂,是决定雷达性能的关键。他决定从这里人手,一要跟踪和赶超 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子工业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7人研究小组,从数字动 目标显示人手,开始了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研究,仅用两年时间,就研制出D.spe数字动目 标显示器,接着又推出0.Zpe数字动目标显示器,其处理速度是当时国内同类仪器的10倍。 1982年他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动目标检测器。1986年又研制出可编程动目标检测信号处理 机。保铮教授犹如一位立马横刀的斗士,驰骋在千里疆场上,他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要 缩短我们与国外的差距。
    为带动我国雷达技术的进步,他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天线旁瓣相消器”,并得到了推广 和应用。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可编程信号处理器”中采用了颇具特色的低速目标检测 ;在“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中采取了独特的补偿系统特性不一致的措施,这两项成 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到了80年代,人类社会已进人高科技和信息时代,保铮教授紧跟国外雷达信号处理的新 发展,将信号处理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引人到雷达信号处理研究中来,在数字信号处理。自 适应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雷达成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人的研究 ,取得了10多项重要成果,他在雷达成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提出了“散射重 心”运动补偿法和机动目标成像方法。
    保铮教授在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对推动我国雷达信号处 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冬酷暑,保铮教授都是在讲台上和实验室 里度过的。他当初组建的那个7人研究小组,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电子工程 研究所,是国内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重要研究基地。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一批以青年教师 和博士生为主的年轻科研队伍茁壮成长,他领导的学科被国家教委评为重点学科,建立了博 士后流动站、并被国家批准建立了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他已培养出一41名博 士和37名硕士,目前还带着20名博士生。他认为:国家要富强,民族要繁荣,就必须培养和 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因此,总是谆谆告诫学子们要珍惜时间,百倍努力,为国家多做 贡献。
    保铮教授今年七十有二,除讲课、带研究生外,还主持着阵列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 、雷达微波成像等多个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岁月沧桑,满头青丝皆成白发,但他宝刀 不老,雄心勃勃,还要为祖国的雷达事业倾注心血。
    只有辛勤耕耘的人,才能尝到丰收的果实。近年来,保铮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国内外刊物 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他的10余项重要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三项,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部级一等奖6项(其中两项又获国家奖)、二等奖4项、三等 奖三项。由于他对雷达事业的突出贡献,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5年被 评为电子工业部和陕西省优秀教师,198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荣获“五一”劳动奖 章,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一,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国家“863” 高科技先进工作者奖。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
    为了赶超国际雷达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已年逾古稀的保铮教授仍耕耘不辍。他壮 志未酬,青春依旧。要用自己全部的精力为发展我国雷达科技事业和培养跨世纪的科技人才 继续做出贡献。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