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尧和

院士类别: 科学院院士


              熔铸赤诚
        一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
                                    ●罗天虎
    在中国铸造学科走向世界的征途上,留下了他一串串深深的脚印:1979年中国加人国际 铸造学会首篇送交年会并得到一致好评的论文是他写的;1983年以来中国出席世界铸造会议 代表团他六任团长;1988 年国际铸造学会当选的5名执行委员他是其一;1992年世界铸造会 议技术论坛由他主持;1993年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由他担任;1995年世界铸造会议应他的要求 在中国举行……
                      一
    周尧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铸造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于他在发展铸造学科的现代理论和推动铸造工程技术进步中贡献突出,成为国内外著名 的铸造专家和物理冶金学家。
    周尧和1927年5月生于北京,父亲从小在农村长大,14岁时因生活所迫到北京谋生。他 起初在一家店铺当学徒,后来考上了一个会计学校。毕业后到天津上海银行分行当职员。
    在“三座大山”势力集中的京津地区,周尧和的父亲吃尽了文化低的苦头。为此他尽量 创造条件,尽力让自己的子女多读点儿书。
    周尧和小学和中学就读于天津耀华学校,这是当时天津很有名的学校,师资、教学设施 和校风都非常好,校长是一位爱国人士。老师们业务熟练,讲课富有吸引力。每次上课他都 全神贯注,课后再通过做习题加以巩固运用,学习便觉得不费力。周尧和虽然幼时体弱多病 ,但上学后比较重视体育活动,爱踢足球,每天放学后都要在操场上玩一个小时,还和同学 们组织了一个足球队。
    “踢球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而且养成了整体观念和团队精神。这对我以后在工作中注 重团结协作,不突出个人起了很大作用。”周尧和说。
    班上的同学对他很信任,连年选他做班长和体育干事。在家里,父母只是教他做人之道 ,从不在学习上对他施加压力。这种环境养成了他凡事严于自律、力求做到完善的思想,对 他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上学不久,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发生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天津!
    少年时代的周尧和,亲眼看到日本鬼子在中国任意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无端地 遭到侮辱和枪杀,连他们心中最有威信的校长也被日本特务暗杀了,他心中悲愤极了。
    至今回忆起来,周尧和仍很痛心,他说:“那时我虽小,但看到中国像桑叶一样一天天 被外国人蚕食,心中很不是滋味,这种受侵略者蹂躏的环境使我认识到,国家落后必然受别 人的欺凌,而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工业落后,我们自己不能制造飞机大炮,怎么抵御外来的侵 略呢?中国将来只有走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才能尽快富强起来。”从那时起,他就 接受了“工业救国”的主张,所以学习很刻苦,上中学时成绩一直是全班的第一名,从耀华 学校毕业后便考人了清华大学工学院。
    1950年,周尧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海河之滨的天津南开大学执教,工作成绩 非常出色。第二年底,上级决定选派一批教师到原苏联留学。分配给南开大学一个名额,通 过考试,他被选中了。后来在北京经过一年半的俄语学习,1953年他到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 ,从此和铸造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他根本顾不上去那里散步;碧波荡漾。风光 旖旎的伏尔加河畔,‘他无暇去那里玩赏;繁华热闹的莫斯科大街,他没有工夫去那里流连 ;沙俄帝国留下来的豪华显眼、顶尖刺天的欧式古建筑群,他挤不出时间去游览……
    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寻觅在知识的海洋里。
    从钢铁学院宿舍到实验室要足足乘坐一个多小时的电车。周尧和每天早早起床赶车,晚 上很晚很晚才能回来。为了取得可靠数据,常常是人家都下班了,他一个人还留在实验室里 ,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学习, 尽快地搞出成果,不然就很难对得起自己的祖国!
    胜利永远属于那些在科学的悬崖陡壁上不畏艰险顽强攀登的人。
    勤奋的钻研,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大胆的探索,使得他初次在铸造王国里取得了 成绩。
    1957年五一节前,周尧和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他的学术论文《铸 钢件的热裂》使欧洲铸造界的学术权威们为之震惊,具有权威性的杂志相继全文刊载了这篇 论文。他的“造型材料的退让性”研究被收人原苏联高等院校教材,由他设计的铸型表面高 温强度测定仪,获得了全苏创造发明专利和专利奖。原苏联中央工艺与机械制造研究院铸造 研究室主任曾多次挽留他在苏联继续深造,可周尧和想到此刻祖国更需要自己,祖国有重要 的担子需要他来挑,便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之中。
    一个全国第一流高等学府的高才生,一名全国著名的院校的优秀教师,一位在学术上崭 露头角的我国第一批留苏博士生,按说回国后可以向组织提出自己的愿望,或者说明家庭困 难,要求回到父母、妻子、孩子所在地的天津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周尧和没有想这些,作为 一名共产党员,他想到的是服从组织分配,并动员妻子杨韵娜带着孩子,一家人来到大西北 ,在西安扎下了根。
                    二
    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和同事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牺牲了多少个 节假日,白手起家,终于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和实验室。并开始了 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教学工作。
    60年代,周尧和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致力于液态金属停止流动机理研究,提出充型能 力的计算方法,利用绝热涂料解决了航空工业大型薄壁铸件的欠铸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大型 薄壁铸件的产品合格率,达到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
    铸造产品在工业部门应用十分广泛,铸造用的冒口,一需要从铸件上切除的金属占铸件 的20%至50%。对年代末,周尧和提出并主持“保温冒口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成功研制 了新型保温材料,使冒口耗用金属减少40%,推广应用后,每年仅节能节材就可获4000多万 元的经济效益。
    宏观偏析是大型铸锭和重型铸件生产中的老大难问题,直接影响着铸造零部件的力学性 能和寿命。80年代,周尧和主持的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大型铸件凝固控制”,采用计算 机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优化工艺和控制偏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此提出的 理论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1987年他主持发明了_“调压成形精铸法”,使轻合金超 薄壁铸件及精密复杂内腔铸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周尧和教授对凝固与晶体生长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也卓有建树。他的研究成 果重构了凝固理论体系,对材料凝固和新材料制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科研工作中,周尧和十分重视理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为国防建设的服务效 益。他主持了多项重要课题和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并先后获国家 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发表论 著18O余篇_他是第一个代表中国在国际铸造学术会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宣读论文的中国人 ,也是第一个进人国际铸造学会领导机构的中国学者。
                  三
    周尧和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治学严谨,教学一丝不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 人才,为我国培养出了第一个铸造专业的博士。近年来,已培养出博士后4名、博士25名, 硕士27名。他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从严、重导、求新”的治学方法,于1989年荣获国家 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成功的桂冠一次又一次地戴在他的头上:leq7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 为‘“全国优秀党员”,航空工业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7年成为全国受 表彰的20位专家之一,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9年成为全国10位受表彰的优秀教育 工作者之一;1991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的科技成就奖;1991年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首 次颁发的航空工业最高荣誉奖一一航空金奖,一成为获此殊荣的10名专家之—……许多人渴 求的荣誉地位他都有了。可他始终平易近人,以一个普通教师和普通党员的身份活跃在教学 和科研活动中。
    教研室的各种集体活动、他尽力争取参加;调整实验室,打扫环境卫生,他与同志们一 起干。他还经常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出差向支部请假,回来也要报到。一次,他在西安人民 大厦开会,遇上星期三下午休会,其他代表在驻地休息,他却回学校参加组织生活。他每次 出国的第一封家信就是提醒家人代他交党费。
    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周尧和深深地感到:即使一个人智商再高,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为了事业长盛不衰,能带出一支好的学科梯队要比自己多写几篇论文、多出几项成果更为 重要和更有意义。工作中,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用其所长,把一些重要课题有意交给年轻同 志去独立完成,并尽力为每个同志的提高和发展创造条件。他常说:“学术带头人在名利面 前要让,不能让自己的名气和名字挡住别人的路。”1981年以来,他领导的学科梯队发表论 文300多篇,许多题目是他与同事共同搞的,但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只有4篇。在研究生学位论 文上,他也是把副导师名字排在前面。论文发表后的稿费和科研成果的奖金,他分文不取, 而是把属于自己的那份分给大家。1959年苏联创造发明专利委员会寄给他的900卢布奖金、 他全部献给了国家;中船总公司研究机构给他的顾问费,也如数交给了教研室;他曾多次出 国,从未带回过像样的大件物品,而是把省下的外汇都上交给了国家。
    学术上的造诣和公正宽厚的作风,使周尧和成为我国铸造界威望很高的专家之一。他所 在的铸造学科成为国内同行公认的“国家队”。每当谈起这些,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我 们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应该看得更远一些。如果要说竞争,要比长短的话,就应该同 国际上最著名、水平最高的对手去竞争,去比长短。”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年逾古稀的周尧和正在向着世界铸造科学和凝固理论高科技应用 领域新的高度继续攀登。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