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傅恒志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执著追求 努力奉献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
                             ●郭 明
    我国著名的材料及冶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恒 志教授。在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硕果累累,声名卓著,为发展我国的材料科学做出了重要 的开创性的贡献,曾经获得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名誉博士、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的 世界终身成就奖、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荣誉称号,令人十分 钦佩。
    也许有人会问:他是否有着过人的智慧。或者得到了命运之神的格外关照?追寻他的足 迹。寻访他的人生之路,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些启迪。
                一、“要让中国富强起来!”
    傅恒志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为了躲避日本鬼子,一家人从开封逃难到西安 、一路上老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悲惨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 磨灭的印象。他多次问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母亲总是回答:“因为中国穷。”一
    傅恒志的父亲是个参加过北伐的行伍出身的工商业者。旧中国的黑暗落后、民生凋敝深 深地刺激了他,他一心想通过“实业救国”来使中国富强起来。可是,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击 下,只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他经常鼓励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对国家有所贡 献。就这样,少年时代的傅恒志在懵懂之中接受了父亲最朴素的人生教育。
    傅恒志的大学时代正逢国家动荡不安的日子,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学生运动一浪高过 一浪。在这种背景下,他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马恩列研究小组”,如饥似渴地读《国家 与革命》、《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像大海航行找到了航标,他心中的许多疑问得到解答 ,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傅恒志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学 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青年团的工作,逐渐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 有志青年。
    1952年,西北工学院毕业后留校的傅恒志被组织上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三年 的研究生学习打开了眼界,使他知道了机械系的专业设置,懂得了铸造学中有那么多深奥而 有趣的东西,机械和铸造同国家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更加了解到自己 的祖国在科学技术上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年轻的傅恒志心中涌动着澎湃的激情:“ 努力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要让中国富强起来!”从此,他的奋斗有了明确的方向 。
    “让中国富强起来!”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期盼,也是多 年来激励傅恒志前进的动力。即使在工作最困难的时候,在“文革”中备受折磨身心极度痛 苦的时候,他心中的理想也未曾动摇过。
                  二、‘咬着牙,拼!”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三年学习是傅恒志事业的起点。他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吸吮知识的乳 汁,年轻而向上的心中充溢着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那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个“马路大学”,从教室到他居住的地方要沿着马路走20多 分钟的路。渐渐地,每天下课后的这段路程成了傅恒志最顶用的学习时间。他总是一个人走 ,边走边回忆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还不时对照笔记,直到把当天的所有问题弄通弄懂想 透彻。因为他只顾想问题,经常是走着走着竟撞在大树上,还有许多次在深深的思考中走错 了路,或者走过了宿舍还浑然不知。下午自习,他就按照自己的思考在课堂笔记旁写下心得 体会,有时甚至会写好几页,他的笔记本总比别人的厚许多,而他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也往往 比别人深一个层次.在某些问题上深人到了事物的本质。一个偶然的机会,傅恒志买到了俄 文版的《金属导论》和《液体动力理论》,这是著名物理学家弗兰克里所著的材料科学的经 典之作。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起来,逐字逐句查字典翻译,并且反复阅读,不断加深 理解。下的这个笨功夫,使他终身受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习为傅恒志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那时候起他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要把别人的、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有限的时间 里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力求举一反三。
    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惟—一个考取的留苏研究生,赴列宁格勒工业学 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名望的权威涅·亨齐教授,从事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那时,用于 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优良,但国内缺少冶炼这种合金的真空冶炼设备 。“一定要研制出不含铝钛、又与镍基合金性能相当的高温合金,解决国内的高温材料问题 。” 要研制出新的合金谈何容易!傅恒志先后设计了60余种合金方案,—一进行了测试, 每一种性能测试都要在800度的高温下做持续6000小时的实验,还要通过少则几十几百小时 ,多则一千多小时的机械性能试验。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咬着牙,拼!”于是他每天从早 到晚都泡在实验室里,有许多次为了赶出试件甚至通宵达旦,连导师也为中国学生的拼命精 神所折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傅恒志完成了超出他人一二倍工作量的研究生论文,得到导师、学校 有关人员和同学们由衷的赞叹。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筛选、他终于研制出一种 新合金系列。该类合金不含铝钛,不需真空冶炼,但已达到与当时世界上含铝钛合金相当的 力学性能和优异的铸造性能。1961年,在合金尚未最后定型、论文尚未答辩的情况下,该合 金就被用在原苏联某航空发动机导向叶片上,并且获得了原苏联科学技术专利。他对不含铝 钛的高温合金的系统研究。当时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论文的内容被许多教科书和文章5;用 _
    在列宁格勒的日子十分紧张繁忙。除学习外,傅恒志还担任列宁格勒中国留学生党组织 的领导工作。并担任所在校的党总支书记。面对2000多名留学生的要求与问题,加之“中苏 论战”的局面,他要把相当多的时间投人到社会工作中,付出是巨大的。待1962年春回国时 ,虽然只有33岁,却已是鬓发花白。使馆留学生党委书记跟他开玩笑说:“这是红专结合的 标志”
            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凡是与傅恒志有较深接触的人都知道,在治学的道路上,他从来都不墨守成规、因循守 旧。而是善于独辟蹊径,敢于开拓创新。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有冒险精神,不要怕 失败,要敢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傅恒志是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从创建之初他们就确立了专业发展方向 :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弃轻车熟路不走,宁可走崎岖艰难的道路,开辟有色及高温合金、 特种铸造、特种冶金的蹊径。他们心中有个信念:努力把铸造学科办成国内先进、国际上有 发言权的一流学科。40年过去了,如今西北工业大学的铸造学科已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 评比中名列第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很强的学术队伍。铸造学科能发展到今天的 规模,与傅恒志等带头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基础是分不开的。
    1984年,傅恒志担任了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当时高校的改革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 可借鉴。工作千头万绪,他迎难而上,大胆实践,决心创出一条高校改革的新路子,把西北 工业大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任职期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工作有声有 色,事业蒸蒸日上,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一跃成为具有“三航”特色、专业齐 备的全国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在此基础上,1995年经严格评审又成为首批进人“211 工程”建设的 15所大学之一,这其中,任校长8年的傅恒志功不可没。
    8年的工作异常紧张而辛苦,除了繁重的行政工作外,他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也是满工作 量,双肩满挑两副重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傅恒志因此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把大 部分休息时间全用在工作上,差不多总是在凌晨2点后才休息。虽然他是一位艺术爱好者, 但为了工作多年远离娱乐,以至于开全国政协会与潘虹、彭丽媛等大明星同桌对坐,竟全然 不识,如此“孤陋寡闻”不免引起其他委员的激烈“攻击”。
    人生追求无止境,事业拼搏苦亦甜。如今,傅恒志虽然年已古稀,却依然在教育园地中 辛勤地心锄笔耕,在科研领域里攻坚克难。目前,他和他的课题组承担着十多项、经费300 多万元的科研课题,任务依旧非常繁重。苦吗?累吗?用他的话说,虽苦虽累,其中自有无 尚乐趣,自有引人人胜、令人神往之处,况且现在正值大好时机,“科教兴国”深入人心, 更当有所作为。来日虽已不多,愿将此生全部奉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
    这就是他,一位科学家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奋斗,充满着奉献,也充满着远大的理想和 无止境的追求。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