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立同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勇攀材料科学高峰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
                                    ●陆佩华
    1989年3月,著名的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第一次来了一位黑头发黄皮肤 的中国学者。她以出色的才华和勤奋,仅用1年7个月的时间就研制出了3种空间站备选陶瓷 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环境试验。该中心主任沃廉斯惊叹:张教授的才能和工作效率令人吃惊!
    这位堪称巾帼女杰的张教授,就是我国航空材料科学界著名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女院士张立同。
    女院士的办公室坐落在西北工业大学一座普通的科研楼内。其实,在常人眼里很是风光 的院士,从事的或许正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的工作。张院士每天所做的不外是测试、分析 、计算等等,然而,谁又能说,这寂寞深深的数据后面就一定也是枯燥的世界呢。在张立同 的眼里,这可是点石成金的神奇世界。在这里她已跋涉奋斗了30多个春秋。
    张立同1938年出生于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童年是在川。黔、桂等省逃难中度过的。 她父亲是个忧国忧民的法官。他常说,没有国哪有家。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张立同的父亲没 有随国民党撤退而是留在了北京。父亲的爱国思想对张立同影响很大,高三毕业时她就加人 了中国共产党,并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56年,张立同考人北京航空学院。大二分专业时,她志愿选择了没人愿学的铸造专业 。在专业调整时,风华正茂的青春时节,张立同挥手告别了京城,作别了慈爱的父母,义无 反顾奔向遥远的大西北,开始了曲折顽强的奋斗生涯。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而航空材料是制约发动机水平的关 键因素之一。对年代初,我国国防力量还比较薄弱,振兴航空是国人共同的心愿。敬爱的周 总理说,一定要把中国的航空工业搞上去。作为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才生,张立同毅然投人到 航空铸造材料的研究之中,她领头干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解决航空涡轮叶片精铸质量问题。
    那个年代正批“惟生产力论”,项目搞不成还要担政治风险,有人说,一个女教师教点 书管好家就行了,啃这块硬骨头,是不知天高地厚。但张立同心系航空,硬是横下一条心挑 起了这副担子。当时国外技术封锁,各种原材料奇缺,经费也特别紧张。张立同克服重重困 难,将两个幼儿都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了研究。她搬到工厂,与工厂合作日夜跟班调查, 测试了数千个试样性能,获得几万个数据,终于找到涡轮叶片变形的原因和规律。这一研究 成果在国内引起了震动!为我国无余量熔模铸造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她再接再厉, 又研制了无余量熔模铸造工艺所需的模料等材料,终于解决了叶片变形问题。
    用过去落后的技术铸叶片,近一半叶片“挺肚子”报废,当时的一片涡轮叶片相当于一 辆价格昂贵的自行车,要造成多大的损失!现在,用了张立同他们研制的新工艺铸叶片,叶 片变形率降低到10%以下。叶片稍稍“减肥”,效益提高这么多,这正是材料科学的奥秘所 在。难怪有人说,搞材料的好像会变戏法。那是外行的看法,其实有时就变那么一点点,或 许就要穷一生的精力呢!然而献身科学,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这其中的乐趣也是常人难 以企及的。
    1976年,我国决定在西安430厂弓;进英国斯贝发动机及其制造技术专利,这是国内引 进的第一个大型专利技术。没想到用重金买来的10项技术秘密之一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实 际得到的只是一本工艺说明书,而这说明书还专利套着专利,连做型壳的型砂也要花重金去 买。
    这个消息震动了张立同的心。深谙铸造的张立同知道,早在24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 明了失蜡铸造法。后来美国人奥斯特尔从这里得到启示,逐渐发展了“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 ”,到今天被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所垄断。如今我们不仅要花重金买这项技术,还要买外国人 的砂子,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她大声疾呼:用我们自己研制的上店土来代替英国的砂子!
    那么,我们自己的技术和材料行么?张立同用事实作了最好的回答。1980年,张立同用 他们研制的铜川上店士做造型材料铸造出我国第一批高精度、高光洁度的斯贝低压一级无余 量空心叶片。英国专家不相信,他们怀疑测试数据有问题。英国专家把张立同他们研制的模 料、上店土型壳材料及叶片拿回罗一罗公司全面鉴定,测试的数据使英国专家信服了。他们 认为上店土是“高级莫来卡特”,从此,中国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得到世界承认。
    什么叫“莫来卡特”?这是英国罗一罗公司采用的世界王牌型壳材料。现在看来,应叫 “莫来卡我”。事实正是这样。我国铜川上店土资源很丰富,遗憾的是它养在深闺人未知, 经过张立同他们这一番“点石成金”,后来铜川上店土成为中外有名的高岭土型壳材料。用 于高精度熔模铸件生产,不仅满足国内需求,生产的铸件还远销国外呢。用这一廉价的材料 替代昂贵的进口材料,仅航空部门每年降低生产成本就达到400-500万元,从此我国高岭土 获得广泛应用。
    1985年,张立同主持研究的无余量熔模铸造工艺研究等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 奖各1项,连获国家级大奖3项,这在全国也是极为难得的。更难得的是,根据国家航空材料 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张立同决心开拓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从金属材料研究转到非金属材料,从非金属材料转到复合材料,一次次转折意味着承担 风险,意味着从头开始。好心的朋友劝她,功成名就,何必呢?可张立同认为科学研究无止 境,国家的需要就是她的选择。于是,她闯入了一场又一场高水平的攻坚战,仅“八五”期 间,她和她的课题组就承担国防预研、国家基金、部委基金等课题26项!
    一个女同志承担这么多课题真不容易。多少次废寝忘食地攻关,多少次风雨兼程地奔波 ,为项目论证耗尽心思,为争取经费费尽周折。长期紧张的工作使张立同患上了失眠、颈椎 增生等疾病,晚上常要靠安眠药才能人睡。1998年春节期间她又因病住进了医院,就是这样 也忙个不停,与博士生和同事讨论课题,谈起工作就忘了B己,医生说她真是工作起来不要 命。
    学高为师,品高为范。张立同不仅在科研上成绩斐然,同时也是一位境界高远的良师, 1985年评教授,她推。1994年报院士,她以自己资历浅他人应先上一推再推。后来是同事帮 助整理材料,系里再三做工作,她才填了表,院士表决结果,张立同全票通过。张立同以她 的学识和境界树立了典范。课题组周万城老师说:“我在美国学成回国后也有不少单位选择 ,但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张老师身边。”课题组成来飞老师说:“跟张老师一起工作能最好 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张立同甘为人梯,奖掖后进,一批年轻人茁壮成长。她培养的 硕士生70%考上博士生;指导的30名博士、硕士一半晋升高职,成为材料学界的佼佼者。学 生们走出校门,走向世界,但永远走不出导师的视线,学生是她永远看不够的风景,而她呢 ,也是学生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关于做人,做学问,关于漫漫人生…·
    从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成长为共和国屈指可数的工程院院士,张立同走过的是一条常人 难以想像的艰辛之路,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她的小儿子满月没几天就被送往老家,大儿子8 岁才回到身边。当时孩子都不认她这个娘。说起这事张立同就心上愧疚,她表示对家人的理 解十分感激。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何尝不想为家人尽一点责任。然而献身科 学,就要无怨无悔,近些年来,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累累硕果面前,对亲人 的祝福和爱只能深埋心底。
    融人材料前沿的连绵远山,汇人科技建业的滔滔江流,痴情于事业的张立同更复何求? 张立同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三八红旗标兵,全国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记者采访问她,一个女人能走多远?她意味深 长地微笑不语。没有答案,何不去看一看她走过的路呢?何不去读一读路上那坚定清晰的足 印呢?你会依稀听到她的声音:“中国应该有自己研制的一流飞机,一流航空材料,我愿为 这个理想奋斗终身,我体会到,只有善于把个人的智慧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做成几件 事。”
    人生苦短,应该做成几件事。 如果是这样,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岀人生的灿 烂,不是么?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