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姚熹

院士类别: 科学院院士


          翱翔在微畴王国中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
                                    ●文 华
    纳米技术是以0.1至100纳米(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约为一根头发的十万分之一) 尺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氢原子是最小的原子,它的直径约为0.1纳米,所以纳米技术 是在原子水平上进行各种研究的技术。若在纳米尺度上重新排布原子、分子,制造出新的产 品,那么世界上将会发生什么?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最为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
    1959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因曼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 发展态势,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能够按照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将会产生怎样的 奇迹?
    超越现实可能的想像是浪漫无羁的,也正因其没有限度而视为空想。然而,异想天开的 思路却往往会给科学的推进带来曙光。费因曼设想一诞生,美国、苏联等国科学家就在不同 的起跑线上不约而同地瞄准了这同一课题。
    24年后的1983年,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用他的聪明和 智慧,创立了“微畴一宏畴转变’理论,利用该理论,在纳米尺度上可重新排布原子、分子 ,制造新的产品,纳米科学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出现了。1990年,纳米材料科学热 遍全球,一个中国人实现了费因曼教授重新排布原子的梦。世界头号电瓷学权威组海姆教授 称他为“东方最杰出的材料科学家”;美国著名铁电学家伯恩斯教授把他的成果誉为“典范 式的研究”。
    他就是被国际材料科学界誉为“陶瓷王子”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姚熹院士。
    姚熹是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科学家。他1935年9月出生在江苏武进,1955年人 党。新中国成立时,正在中学读书,对历史的厚爱让年少的他将科学视为理想,将为祖国而 学习视做他的座右铭。上大学后,姚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53年,根据当时国家的 需要,姚熹带头选择了学校新建的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就读。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留 校任教,1958年随校西迁。年轻的姚熹一直把祖国的需要作为他的志愿。
    50年代末,当费因曼设想一诞生,年仅24岁的姚熹也抵挡不了这个假说的诱惑。这诱惑 像魔力一样纠缠着他,他一头扎到研究之中,在奥秘无穷的原子世界里寻找解决的方案。一 种神奇巨大的热情冲击着姚熹,在他体内不可遏制地奔涌起来,他忘我地工作着。1959年, 姚熹在学校开设了特种电瓷课程,这是他开始在电子材料领域研究的标志。到1965年,当时 名不见经传的姚熹对于铁电现象的研究已与当时美苏等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处于大体同等水平 。然而,“文革”整整影响了我国科研工作10年,姚熹也被迫离开了他熟悉而亲切的校园。
    1978年秋,在与外部世界隔绝了多年之后,中国重新打开门户,敞开心怀吸收国际上最 新的科研成果。姚熹仓促应试,获准远赴美国。然而,当43岁的姚熹来到宾夕法尼亚州州立 大学,如此真切地面对着潮水般而来的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和城市设施,面对着现代化的科研 和教学手段时,他的心被戳得刺痛起来:落后了!我们确实落后了。
    “被耽误了的中国,只能靠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来建设和创造!”在国外,一个人就是一 个国家,一个中国人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身在异乡的姚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牵 挂着大海另一边的祖国,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国”的含义。他刻苦地工作和学习,贪婪地吸 收知识,在枯燥和寂寞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黑夜。他不敢懈怠,他要用自己的实际工 作改变人们的偏见,扩大祖国的影响。他要在异国的土地上显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他要 使祖国的材料科学在新的高度上腾飞。
    在姚熹身上,使命、责任、爱国心这些抽象深奥的字眼早已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内容 。渐渐地,这个中国人的聪明勤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以令人信服的言行与成绩赢得了尊 重和信赖,被誉为我们国家卓越的“对外使节”。
    姚熹是作为访问学者来到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进修的,他的勤奋和聪明,使得他的导 师克劳斯教授再三挽留说:“你的条件这样好,如果你不能攻读博士学位,那就太可惜了! ”1980年6月,姚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经过一系列的考试之后,最终以全部优秀的成绩 准备学位论文。1982年4月,他成功地取得了固态科学博士学位,成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的第一个新中国公民。姚熹是该专业第一个用了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通常需要4年紧张 工作才能完成的所有学位要求的进修生,而且研究成果极其突出,学位论文被论文答辩委员 会的全体委员评为特优。他的博士论文《银酸钾双晶与多晶陶瓷的介电、压电性质》,在世 界上第一次证明了30多年前费因曼教授提出的设想,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倾力钻研而长期悬 而不决的难题。
    出国留学,使姚熹成为材料科学领域里一颗灿烂的新星,也使姚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 一代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并使他确立了为之奋斗的理想: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赶 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我们中国人绝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个民族。
    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姚熹启程回国了。他顾不上休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 中,他甚至比在国外时更忙碌了,好像总有一种声音在催促着他,“要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做一些事。”
    让中国的纳米科学走在世界前列是姚熹的渴望,他说:“每一个严肃而正直的科学家, 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1980年,纳米复合研究作为材料科学 方面探索性前沿性研究方向被列人国家“863计划”,“七五”成果检查专家组对他们的工 作给予高度的认同,认为:“研究工作具有创造性,达到了国际上同类研究工作的水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年来,姚熹先后有5项成果获得国际、国内重大奖 励,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上百篇,取得7项中国专利、l项美国专利和2项国家标准,他已 经是蜚声世界的电子材料专家,他头上大大小小的荣誉职务头衔不下数十个,他本人都说不 清数不上来。可是,姚熹没有知足过,他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向前走,从来不知道停顿。 因为,科学是无止境的,求索也就没有穷尽。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建立起国内第一个纳米复合 材料实验室,这是国内在电子陶瓷方面最早建立的100级超净实验室,实验与测试手段已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着众多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实验与测试工作,其研究工作始终活跃于 材料科学的前沿。这个实验室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吸引了国外的博士生来做博士后 研究。“在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行列里,必须要有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走在世界前头,这个希望 虽然在年轻人身上,但责任在我们这些人身上。”姚熹所看重的不是个人的优势,而是整个 国家科研水平的整体优势。
    姚熹满怀激情地翱翔在微畴王国中,用勤奋铸造着智慧之剑。“让自己的国家冲在世界 前列,这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因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条件优 越还是艰苦,姚熹都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勤奋中走过来的。他总是那么不停地工作着,跟未决 的问题和飞跑的时间赛跑,直到功成名就后,他还没有停止过探索。他仿佛是一面旗帜,永 远激励我们年轻人不断地去拼搏。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