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吴祖垲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中国电子束管之父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祖皑
                                    ●韩富斌
    对中国电子束管发展的历程,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祖垲最清楚。50年代末,他组织试 制出了我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70年代又试制出我国第一支彩色显像管并形成上千万只规模 的生产能力;80年代,在组织弓;进,消化吸收,扩大品质,提高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工作。这些,都是吴院士为开拓我国电视显像管生产事业所迈出的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 伐。1995年5月,他因在显像管、各种不同彩色电子束管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及组织协调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设在美国的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授予“国际公认奖”,成为中国大陆迄 今为止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被国外称为“中国电子束管之父” 的吴祖垲,1914年3月出生于浙江嘉兴市新胜镇一个 家道中落的书香人家。幼年时父亲长年在外,全仗慈母抚养成长。受家庭影响,他从小立志 求学,刻苦读书。1929年,他考入杭州省立高级中学,1932年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浙江大 学。但因他的志愿是交通大学,于是只有到浙大肄业一年。1933年他重考交大,又名列榜首 。1937年毕业后,他到了旧中国的第一个电子管厂工作。1940年,当他得知美国在1936年已 生产日光灯,且发光效率是普通灯泡的四五倍时,便开始对日光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凭自 己在大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先试制矽酸锌,又试制其他的一些荧光粉,并试制成了日光色荧 光灯的雏形。当时样品的发光效率和寿命还有问题,因此,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那天, 他由重庆经印度飞到美国,目的是学习日光灯制造技术。
    可是在美国,工厂把电光源看得很重,不接收外国实习生。在此情况下,他不得已才到 密歇根大学求学,1946年夏他获得电机硕士学位。那时,他仍想到美国沙尔文公司求职,从 事日光灯的研究和生产工作,但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到美国RCA公司,在一个工厂产品开发 试验部阴极射像管 CRT)实验室,从事投影式显像管的工作。从那时起,他便与电子束管 的研究开发结下不解之缘。在美国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收集了一些发光材料的研制材料,亦 解决了投影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国外开发试制光电器件的工作方法,这为他归国 后对日光灯、显像管、摄像管的试制起到很大的作用——
    1948年回国后的吴祖垲,开始了他事业的新征程。从开发、试制、生产日光灯开始,他 一刻都没有离开生产一线,没有离开电子束管等真空器件的开发与生产。南京电子管厂(74 1)、成都红光电子管厂(773)和咸阳彩色显像管厂(4400),是他研制电子束管的主战场 。1957年一。在741厂,我
  国第一支日光灯在吴祖皑手中诞生,那时,一切都是土法上马,玻管是手工拉制的,涂管 。一封口、排气都是土设备,但却解决了产品流明衰退、两端发黑等重大质量问题。吴祖地 在亲
  身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生产日光灯的经验,写成了《日光灯制造基础》的专著 。这本书自1958年出版以来,一直
  是全国日光灯厂职工的学习手册。
      建设773厂对吴祖培是一个新挑战。这个厂是苏联支援我国电子束管的专业化工厂,1 958年10月,他奉命来到该厂并担任总工程师。l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吴祖垲肩上的担子 更重了。在他的带领下,工厂技术员解决了黑白显像管的离子斑问题。在彩色管的试制中, 重点解决了彩管的涂屏曝光用的校正透镜,试制成彩色荧光粉和高压打火等重大技术问题。 在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直视式高度亮度储存管、摄像管的研制开发中都有不少突破。19 77年,该厂生产的电子管达到6大类150个品种,远远超出建厂时所设计的种类,黑白显像管 已大量生产,质量得到不断改进。更为宝贵的是,他为我国培养和带出了一批能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技术队伍。
    咸阳4400彩色显像管厂建成后,吴祖垲再一次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1982年美国RCA公 司特别专家到日本东京日立公司寻访4400厂成功的秘密时,专家组组长横井昭夫对来访者说 :“因为对手是专家。”这里的对手说的就是吴祖垲。1977年,在开始筹建这个电子部投资 最大的显像管厂时,他已63岁了,但仍然身兼该厂第一副厂长和总工程师,领导773厂和741 厂的一批彩管、荧光粉、玻璃和前罩专家同美日等国的各大公司谈判签约,进行基建和生产 准备。生产中,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荧光粉和玻璃原材料的国产化,解决了关键重要材料 立足国内的问题,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权、1982年,4400彩色显像管厂通过国家验收,一 年后实现盈利。如此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如今,面对他曾经工作过且名列电子工业百强企业之内的3个工厂,吴老备感自豪。198 6年他退居二线,但仍然关心这些企业的技术进步,继续从事彩管、玻壳、荫罩和荧光粉项 目的评估工作,关心全国彩电和彩管的市场,心系民族电子工业。1998年国庆前夕,85岁高 龄的吴院士又赴天津,继续为发展我国投影管和投影电视机而辛劳奔忙。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