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陈士橹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为圆航天强国梦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
                                    ●徐 澄
    在新中国航天科技教育创业发展史上,陈士橹教授与老一辈众多著名航天科学家一起。 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须发斑白、慈眉善目的老人,是我国飞行器飞行力学的第一批 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宇航学会(AIAA)副资深委员 ,并曾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 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士橹教授长期从事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他从我国新型飞行器发展的工程 实际出发,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科学成就。他对于飞行力学、空气动力 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力学等都有极深的造诣,并善于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知识来处理专业中的 实际问题,在弹性飞行器建模。伺服气动弹性动态耦合、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方法,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教授还是我国航天工程教育的开拓者和发轫者之一。他在50年代末创建并长期领导的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已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出5000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建成了包 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内的8个不同规模的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以及6个硕士点、3个博 士点和2个跨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以航空、航天、航海为其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 的重要一翼。陈教授所主持的飞行力学学科点在国务院学位办1992年学科评估中,获相关27 个学科点全国总分第一。
                      一、航空救国
    1920年9月24日,浙江省东阳县千祥镇上东陈村一家农户里,一个小男孩呱叭坠地,他 就是陈士橹。上东陈村村前溪水潺潺,游鱼可数,村后山上树木葱宠,陈士橹家祖祖辈辈就 生活在这山明水秀的地方。陈士橹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是小学教员,在家庭影响下,陈士 橹自小聪慧,好学上进。7岁上小学,每遇农忙及节假日,就帮家里干些放牛、拔草、种玉 米、踏水等农活。江南水乡,陈士橹6岁就学会了游泳,9岁那年救起过一个误人深坑即将被 旋涡吞没的同龄儿童。13岁毕业于千祥小学后,随父亲步行50多公里到义乌,然后坐火车至 金华,报考了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那~天,陈士橹第一次看到火车、汽车和 电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陈士橹被中学录取后,却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看着儿子无奈而焦急的求学目光,父母 狠下心卖掉了家里惟一的耕牛,凑齐了第一学年的学费。懂事的陈士橹深知生活的艰难和学 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生活十分节俭,学习格外用功。从初二起,他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高中考取了公费,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金华高中。
    当时考中学时,陈士橹祖父及父亲所期待于他的仅仅是争取当一名小学教师,保证有个 饭碗。到高中毕业时,全班同学多数报考大学,作为全班的“状元”,也只有违背父命,去 问鼎诱人的高等学府了。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肆无忌惮地飞临我国大中城市狂 轰滥炸,城市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基本上没有防卫能力。“求新” 和“航空救国”的念头激荡着一颗年轻的心,陈士橹认为航空是新学科、新专业,大有发展 前途,他作出了人生重大的抉择——1941年考人了西南联大航空系。
    大学阶段,陈士橹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 的使命感,他心无旁骛,不看小说,不 玩扑克,专心致志地畅游在科学的海洋之中。这样,他又以每学期全班一二名的成绩毕业于 西南联大航空系(后领清华文凭),并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 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执教。从此,陈士橹的一生就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融为一体了。
                      二、陈氏定理
    作为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和产生第一个太空行走宇航员的国家,原苏联的宇航技术从五 六十年代起就一直领先于世界,俄罗斯目前仍是世界上宇航技术最先进的两个国家之一。19 56年,陈士橹被派往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其导师是被誉为“大人物”的著名教授奥 斯托斯拉夫斯基。在国外,要学的新东西很多,两年进修时间又很短,陈士橹深切地感到祖 国刚刚起步的航空工业多么需要高科技人才,决定将奥氏交给的课题向纵深发展,完成副博 士论文。
    1957年暑期开学时,论文已经完成初稿。导师审阅后高兴地对陈士橹说:“作为副博士 论文足够了。”并在教研室对同事夸奖:“这位中国学者数学很好。”为了争取答辩取得学 位,陈士橹还必须通过四门课的考试,其中一门是用俄文口头表述马列主义的许多经典理论 ,这对留苏的外国人不啻是一只“拦路虎”。陈士橹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过了关。19 58年6月下旬,陈士橹在莫斯科航空学院顺利地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答辩,并创立了简捷计算 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仅用两年时间获得了一般要3-4年才能拿到的技术科学副博士 学位,成为在该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还利’用优越的条件,对苏联及 世界发达国家高度保密的导弹技术。航天器运载技术等做了大量的观察与积累。
    35年后,奥斯托斯拉夫斯基的副手、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斯塔拉日娃教授来西北工业 大学讲学,她怀着崇敬的心情说:“陈先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科技工作者,他当时被人称为 ‘陈氏机动飞行算法’的副博士论文,曾在苏联航空航天设计部门得到应用。’一
                    三、挑战平凡
    自古江南出才子。作为科学家的陈士橹,具有凡人难以企及的超前眼光和创新精神。19 59年,陈士橹负责宇航工程系伙箭系)的筹建工作。对于专业设置,他认为大量专业强调共 性和通用,或按学科设置是对的,但对于某些新型特别是搞尖端的国防专业,应多强调个性 ,单独设置,不宜一刀切。40年来,由于部门领导体制等原因,宇航工程系几度面临取消和 合并之虞。陈先生出于对航天事业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多次到国家有关部委做工作。他 据理疾呼:“搞航天学科要在航空上再上一步,很不容易,随便撤掉实在可惜!”在主管国 防工业的高层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宇航工程系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发展成今 天强大的航天工程学院。
    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混乱年代,陈教授没有停止对科学的追求,依然密切注意着 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70年代初,他在图书馆接触到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现代控制理论,敏 锐地看到了这门新兴学科对于飞行力学蕴含着的重大意义,由此较早地提出了把现代控制理 论的方法应用于飞行力学,以及利用最优过程理论、极大值原理及动态规划研究最优弹道的 思想。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先进的仿真手段。早在7O年代后期,陈教授就认 为:计算机速度与存贮量的提高,将使得许多飞行试验被飞行力学的计算机仿真代替,并将 成为航天器设计中重要的、经济的、安全的手段。由此提出并在西北工业大学建立了飞行力 学仿真实验室。
    陈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长期担任我国飞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先后多次赴 德、美、日、俄等国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被邀多次担 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或中方学术主席,至今仍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等院校保持着联系。站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永远保 持谦虚进取、海纳百川的心态与胸怀,是陈教授永葆学术青春的源泉。
                  四、学问中的辩证法
    陈教授学问深厚,治学严谨,待人和蔼,循循善诱。他先后培养了叨多名硕士、博士和 博士后,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飞行力学博士和博士后,就出自陈先生门下。在这些弟子中 ,不少人已经成为教授、博导和研究员级高工。
    在人才培养中,陈教授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先生60多岁,还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 。他反复强调不论学习何专业,都需要打好数理和中、英文基础,掌握实验技能及计算机运 用技能。他告诫学生:“要重视数学的威力,依赖数学能方便地更进一步推进概念的深化” ;“学好英语,终身受益”;“实验是取得科研成果的有效科学方法”。得益于陈先生教诲 的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陈先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要害,使人豁然开朗。”
    在专业学习上,陈先生主张“深”与“宽”的有机结合。对于博士生的培养,为了拓宽 专业面,不少人倾向于加强一级学科,淡化二级学科,主张按一级学科招生。陈教授认为此 种看法值得商榷。他说,1981年我国实行学位制时,二级学科的设置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 构思与心血,学科评议组成员普遍比较赞成。“淡化”二级学科片面性很大,对专业发展和 培养人才不利。博士生的培养,既要讲“宽”,也要讲“深”。对选修专业及专业基础课, 要提倡“宽’”,以拓宽专业面,使知识面宽广一些,开阔眼界和思路;但对博士论文,主 要应提倡“深度”,要求在较窄的专业方面有创新与突破。陈先生主张:大学本科生按一级 学科招生,三年级后再分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按二级学科相关学科群招生;博士研究生仍宜 考虑按二级学科招生。
    陈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点,这是每一位科技教育工作者应掌握的 宝贵工作方法和应具备的精神财富。
    嫦娥奔月,乘龙飞天,“航天强国”使无数炎黄子孙梦索魂牵。今天,新中国的航天巨 龙终于腾飞于世,而千千万万个陈士橹,正是龙的脊梁!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