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四 延安精神的当代传承

马新发 雷莹


  延安精神自产生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其传承和发展,总是结合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断地发扬光大并赋予时代内涵。
  (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1.新中国建立前后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面对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始终保持着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1949年1月,辽沈、平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毛泽东在西北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提议,由全会提出防止资产阶级腐蚀和突出个人的六个规定,强调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保持优良作风。党中央迁往北京后,毛泽东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给延安人民的复信中,他说:“我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①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社会混乱、经济崩溃、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发扬延安精神,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等地区外)完成了土地改革,处于崩溃状态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52年比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主要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其他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增强抵抗资产阶级腐蚀的能力,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1950年我党在全党全军开展了以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纠正工作中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与人民的关系的整风运动。整风的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方法是学习、检查、批评和自我批评。整风运动收到预期效果。继整风运动后,开展了全国范围整顿党的基层组织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在这一时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很好地继承,延安精神得到充分地体现和扎扎实实地弘扬。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在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根据列宁主义的学说,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它指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步骤,其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由于注意了我国特点,采取稳妥步骤,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三改造”的任务。同时,毛泽东提出要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并率先垂范,亲自听取了工业、农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一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著作。这种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延安精神在过渡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和生长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和策略,号召全党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反对本本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强调要兴调查研究之风,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明确提出要按辩证唯物论思考和认识问题,要求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真理,不然就不算。八大会议上,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分别做了报告。邓小平在报告中强调了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对群众路线的概念、内容、意义和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措施做了系统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八大的讲话,是对延安精神既具体、又生动地继承和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从八大会议内容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坚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主要任务的正确思想政治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使建立不久的新中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3.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重大挫折
  实践证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党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背离延安精神,革命和建设就将遭受曲折和挫折。
  1957年,一方面,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提倡勤俭建国”,号召全党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全党要发扬革命传统;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和重新提出“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的“左”的倾向和认识。自1958年起,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不足,对迅速到来的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经深入调查研究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以说假话、办假事、高指标、共产风为标志的“左”的严重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各方面关系的紧张。对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议的同志,进行错误批判,并在全国开展了反右倾运动,使“左”的错误再次升级,造成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严重的局面。这一时期,对延安精神的背离主要表现在脱离实际地制定方针政策,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穷过渡”,曲解艰苦奋斗精神;破坏了党的民主生活,削弱了党的群众路线。
  痛定思痛,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上下终于从““大跃进””的“热潮”中冷静下来,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客观地承认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未被我们认识的必然王国,提出用50年到100年赶超经济发达国家,整顿了人民公社管理制度,纠正了“一平二调”错误,压低了钢铁指标,贯彻了“八字方针”,扭转了困难局面。在这一时期所涌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为延安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的影响,“左”的认识和倾向再度抬头,并愈演愈烈,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加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整个“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是社会混乱、生产停滞、国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给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性损失。历史证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我国实际,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和践踏了延安精神。
  “9·13”事件后,国内形势出现了转机,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大声疾呼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指出:“现在,好多优良传统丢掉了”,“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②但“四人帮”再次兴风作浪,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制造“天安门事件”,严重干扰了延安精神的恢复和发展。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四人帮”紧锣密鼓篡党夺权之时,十月惊雷,宣告了“四人帮”的彻底倒台。粉碎“四人帮”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形成新的教条主义,延误了党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进程。对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击中“两个凡是”的要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和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由于种种原因,晚年的毛泽东却没有坚持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旗帜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③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④“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⑤新中国建立后严重的挫折和教训表明只有实事求是还是不够全面,必须纳入解放思想和实践标准,才能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打破和防止思想僵化、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阻止教条主义的产生、增强检验功能的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延安精神。邓小平的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根据这一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表明党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和拨乱反正的决心。全会结束后,党中央按照有错必纠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纠正冤假错案,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敢于揭露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已胜利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回到了以延安精神为主体的正确路线上来。
  2.转移工作中心,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决纠正“左”的错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行动,确定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陕甘宁边区为新的起点,在延安精神的推动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了第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则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实现中国革命第二次伟大历史转折的体现。
  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片面理解,照搬苏联模式,长期闭关锁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还导致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⑥他大声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⑦不改革就不能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不改革就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突出成效。农村购买力增加,农村市场扩大,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延安精神的推动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国民生产总值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⑧政治体制改革复杂而困难,中央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以利于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对外开放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要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流。要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打破了长期闭关自守,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破除了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旧传统、旧观念。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承认并发挥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延安精神充分地发挥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作用,它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焕发出时代风采。
  3.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伟大成就的取得,是我党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践标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始终坚持延安精神,把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的实事求是作为自己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在探索、实践、应用和总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我党的理论成果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实践的过程,是延安精神恢复和发扬、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不但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问题,而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战略、领导和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也作了具体阐述。对一些既敏感而又关键的问题,邓小平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胆略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了明确地回答。他在1992年1月至2月的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⑩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是党的宗旨的根本所在。同时,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生活宽松自由,丰富多彩。神州大地广为传唱的《春天的故事》,不但真实地道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发自内心的“拥护”、“赞成”,也是对邓小平理论恰如其分的颂歌。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中,它们分属于“西方经济”和“东方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长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标准,言简意赅地回答了这一炙手可热的问题,解除了人们的精神枷锁,铲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彩之笔,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又一体现,是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继承、发扬、丰富和发展的又一杰出贡献。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1.延安精神没有过时,延安精神不能丢
  党的第三代领导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1989年9月,刚刚就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陕北考察。他在视察延安时讲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12)他要求“全党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并亲笔题写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江泽民对延安精神的概括讲清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是压倒一切敌人,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体现着民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主体内涵。江泽民对延安精神的论述,以毛泽东给延安人民的《复信》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理论依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
  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是执政党,从党的干部到普通党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瞩目的焦点。因为他们的言行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他们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品质和与时俱进、奋斗不止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是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强大动力,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因此,江泽民在2002年春考察延安时指出:“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13)
  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关系的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1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综合国力差,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踏踏实实地艰苦创业,才能使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应对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对我们所构成的严峻挑战。
  江泽民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对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概括出“六十四字”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15)“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不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结了我党的历史经验,而且指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质上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道路,它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继承和发展的突出贡献。
  2.开展“三讲”教育,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借开放之机乘虚而入,侵蚀了我们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志。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江泽民1995年11月8日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必须把教育干部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关键的一环来抓。”对干部教育“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6)
  江泽民所倡导的以增强党性、端正党风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的“三讲”教育同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江泽民指出:“讲学习,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理论武装和文化知识的水平提高了,思想政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17)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现在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在工作中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不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倾斜等等,都与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密切相关。他们对“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党在理论的提高是党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18)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其执政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讲学习,最根本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体干部的思想是“讲学习”的重要内容。
  1996年3月,江泽民在《关于讲政治》一文中指出:“坚持讲政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只有讲政治,才能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党的坚强团结,党同人民的坚强团结,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讲政治是党的性质的反映,是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同时,通过大力倡导讲政治,提高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抵制“和平演变”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江泽民强调指出:“讲政治,对共产党人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20)搞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政治保证。因此,讲政治是“三讲”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讲正气是讲学习、讲政治的必然结果。延安时期,毛泽东把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革命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实践党的宗旨的自觉性,概括为“提倡正气,反对邪气”。(21)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要自立自强,就必须讲正气。我们民族、我们党历来有讲正气的传统。延安精神是这种革命正气的集中体现。
  讲正气是抵御消极和腐败影响的有力屏障。讲正气,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些事情群众能做,我们领导干部不能做。讲正气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明的人生、闪光的人生。这种人生观、价值观是延安精神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升华
  2000年2月24日江泽民在广州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2)江泽民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所作出的新的概括。它在基本观点、立场和思想方法上,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虽然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三个代表”思想高度浓缩和涵盖了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它是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性升华和完备发展,具有高于延安精神的强烈的时代性、科学性、理论性和指导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保证和最终目的。
  一个政党是否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看它是否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最终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性质、理论、目标和先进性奠定了我们党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坚定基础。延安时期,我党在延安精神强有力地推动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但“丰衣足食”,而且为党走向全国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但解决了13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这充分说明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再没有其他私利,党的理想、宗旨就是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因此,我们党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这是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果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句空话。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公仆,要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像延安时期那样,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要执政为民,绝不能以权谋私,这是区分是否真心履行党的宗旨的分水岭。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3)江泽民关于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立足点,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而提出的。它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荡涤封建残余文化和西方腐朽没落文化,是我们党思想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本质反映,是继承、弘扬、发展延安精神的必然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针。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谁拥有发达的高科技,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1.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党的十六大会议刚结束不到一个月,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24)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知困,然后能自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些至理古训是中华民族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党的传家宝。党靠艰苦奋斗点燃了形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靠艰苦奋斗走过了一次次的曲折;靠艰苦奋斗由弱变强,发展壮大,走向了全国的胜利;靠艰苦奋斗,党将要成就民族复兴的伟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是激励党和全国人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指出,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绝不能自满,绝不能懈怠,绝不能停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胡锦涛的讲话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将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要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为主体内容的延安精神。胡锦涛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要真抓实干,踏踏实实,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功绩。胡锦涛对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倡导,说明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上与党的前三代领导人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并赋予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容。
  2.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延安精神的萌生和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中国革命由曲折走向胜利的发展史。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延安精神的最引人瞩目的亮点。胡锦涛指出:“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25)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前人从未做过的空前伟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更复杂更艰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许多重要产品产量虽然居世界前列和发展中国家之首,但人均水平仍然低,加上人均资源的相对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生活并不富裕,还有上千万农村人口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给我们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无先例可寻,困难还会很多。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踏踏实实,创业苦干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
  3.牢记党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
  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一点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26)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在延安时期明确提出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本质体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也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7)胡锦涛站在时代的高度,将二者的逻辑关系和本质联系作了明确地阐述,赋予了延安精神以“执政为民”的时代内容,突出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化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同时,胡锦涛还明确地阐述了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他说:“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28)他殷切地希望并代表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胡锦涛的希望和要求是延安时期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再现,是继承、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最具体和最具有说服力的体现。它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作风。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④ 同上书,第113—114页。
  ⑤ 同上书,第143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50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⑨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载《人民日报》1992年10月12日。
  ⑩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2) 《人民日报》1989年9月15日。
  (1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14)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5年1月23日。
  (15)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17)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9年7月1日。
  (18) 江泽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6年6月21日。
  (19)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45页。
  (20) 同上书,第1457页。
  (21) 毛泽东:《给延安<解放>杂志编辑部的信》(1939年8月),载《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39》,人民网。
  (2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
  (24)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载《求是》2003年第1期。
  (25)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载《求是》2003年第1期。
  (26) 同上。
  (27)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载《求是》2003年第1期。
  (28) 同上。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