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草地小会

罗工柳


  延安北门外。右边是清凉山和延河;左边是无名黄土山。山半腰有十来个窑洞,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并且整齐,这就是鲁迅艺术文学院最早的校址。
  1938年秋末,鲁艺组成木刻工作团,准备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去工作。成员有:胡一川(团长)、华山、彦涵和我。鲁艺山下,有一片坟地,坟地旁边有一小块草地。鲁艺木刻工作团出发前,在这草地上开欢送会。会上没有茶点,大家席地而坐。出席人有鲁艺副院长沙可夫(那时没有院长)、木刻家江丰、胡一川、陈铁耕、沃渣。还有鲁艺木刻研究班几个年青的木刻工作者。人不多,是个小会。会上谈的不是离别的话,而是讨论中国木刻,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从鲁迅倡导开始,到1938年,还不到10年。木刻家队伍发展了,全国性木刻协会已经成立,全国性木刻画展,也已展出。中国新兴木刻艺术,从幼年向壮年成长。它为民族解放斗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木刻是从外国学来的,又在城市中成长,观众是城里人。现在木刻工作团要上前方,到敌人后方去。那里是农村,将来的观众是农民。农民群众喜欢这种木刻画吗?这谁也无法回答。只好让木刻工作团在实践中找答案。但大家都认为,中国木刻艺术,真正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就必须中国化。怎样中国化,谁也不知道,也要木刻工作团在实践中去探索。
  我们过了黄河,在晋西就开始举办木刻画展。到了晋东南目的地,马上又举办展览。展览的作品是全国性的,全国木刻家的作品都参加了。参观的人很多,提的意见也不少。集中起来,主要是两条意见:一是内容名堂不多;二是形式不好看。我们冷静思虑观众意见之后,认为群众的看法有道理,符合事实。这些作品的作者,确实没有生活,当然也不可能有深刻的内容,名堂不多是必然的。而表现手法是外国的,作者都处于模仿阶段,作品基本上是欧化的。这种作品得不到中国农民的喜爱是自然的。
  鲁艺木刻工作团出发前,在草地开的小会所提出的问题,现在有了明确的答案了。怎么办?从群众意见中,我们得到启发。看来有两条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必须深入生活;二是必须向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学习。因此,木刻工作团首先抓深入生活。到1939年底,决定采用民间木板年画的水印套色方法,创作新的年画。内容是敌后战斗生活,形式是中国传统形式发展起来的。这是我们的探索。作品印出后,正是阴历腊月廿三。我们把新年画带到集市上去摆摊,看看群众是否欢迎。结果大受群众欢迎,很快就买光了。一下轰动了,鲁艺木刻工作团出了名。朱总司令很高兴,对木刻工作团这一工作,评价很高。并要秘书把这些木刻作品寄到重庆去,向外散发。彭德怀副总司令给工作团写来热情的长信,肯定木刻工作团探索成功。现在发现莫斯科东方博物馆馆藏了这批作品。美洲也有发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把这批作品,作为一级文物珍藏。
  解放后,中国套色木刻艺术发展很快,已达到很高水平,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版画艺术,成为世界画坛的一枝奇葩。
  半个世纪过去了。回想当年在鲁艺草地上的那次小会的情景,看看今天中国木刻艺术发展的成果,使人感到那次小会的深远意义。
  1988年11月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