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副对联和一幅漫画

钟灵


  1938年到1939年的上半年,鲁艺还没有搬到桥儿沟,那时的院址,是在延安北门外的西山。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衣、食、住的水平,当然都很低,最感剧不便的还是学习用品太缺,就拿我们美术系来说,一支画素描的铅笔和一张画纸,是何等的宝贵啊!另一方面,同志们的精神状态,却是朝气蓬勃、十分活跃的,文化艺术的气氛也很浓。
  记得当时有位同学出了一个上联:“江风徐徐吹柳岸”,征求下联。妙在其中嵌有三位同学的名字:江风(不是后来担任美术系主任的江丰同志,而是实验剧团的一位同志)、徐徐和柳岸。这个上联出得好,不牵强还有美的意境,要对得工整,颇不容易。不久,就有位同学以“烈焰熊熊照边疆”对上了(可惜我已忘记这位同学是谁),这副对联在平仄方面,还不是十分完美,不如上联自然和情趣,但也嵌有四位同学的名字,即张烈、熊焰、熊塞声和边疆,一时在同学们中间流传称诵,认为很有意思。被写入对联的这七位同学似乎并不以为忤,也没有听说提出过抗议,更不会有谁去争名次排列。
  还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就是华君武同志在鲁艺墙报上发表的漫画《吃面条》。
  当时的伙食,平日顿顿是小米干饭,盐水煮土豆或白菜,一碗菜上面,也许能漂着一星半点儿油花。难得碰到吃一顿面条,因为是细粮,就称得上“打牙祭”了。说起那面条,却不敢恭维,因为做饭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来不及细细加工,面条切得和手指头差不多粗细,可吃起来还是有滋有味的。一抬出装面条的大木桶,同学们就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捞。饭缸子小的,到想吃第二缸时,可能面条就没有了。回想起当时抢着打捞面条的形象,大概不太雅观,也是可以谅解的。
  到了华君武同志的笔下,漫画化地再一夸张,《吃面条》就变成了游泳池里的高台跳水,一群勇士,手持特大缸子,再加勺子筷子,向装面条的木桶冲刺,有的飞起来脚不沾地,热汗与面条齐飞,缸子共眼睛一色,真是热闹!这幅漫画一登墙报,谁看了都忍俊不禁。从此以后,再碰到吃面条的日子,大家就文明礼让,规矩多了。可见,漫画的威力,实在不小。像这样的作品,同学们反映很好,并不觉得对自己是大不敬,包括带头抢面条的勇士们。
  从以上两件小事可以看到,那时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么简单,更没有什么“人际关系”这个词儿。因为大家在抗日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在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并且都开始学会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生活艰苦,心情却十分舒畅,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信心百倍。同志们之间,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切磋想不到其他。这种“人际关系”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呵!
  1987年12月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