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绪论 一、4.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陈登才,郑志飚


  彭真同志曾经说过,延安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浴血奋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斗争和胜利经验的总结,是辛亥革命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延安精神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极其完整的科学体系,既包括了党的指导思想、工作路线、工作作风等基本方面,又是社会思想、集体智慧和人民意志的综合反映,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和概括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和干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团结友爱,发扬民主,顾全大局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集中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出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
  (1)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共产党人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寻找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并使之成为全党行动的指南。在中国,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是在延安时期。
  延安整风之所以能够发生,其深刻历史背景之一,就是我们党在此前经历了两次失败的考验。正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总结的:“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延安整风的最大历史功绩,就在于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延安整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①因此,整顿学风就是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第一,解放思想。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②毛泽东指出: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绝对化、教条化到如此荒谬的地步,“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应该作启蒙运动。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③这种人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玩弄革命的辞藻,蒙蔽和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水准不高的人。如果不把人们的思想从这种蒙蔽下解放出来,本本上写了的就照搬,本本上没写的就不许想,不许做,对革命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敬而远之,退避三舍,那末,既不能引导革命到胜利,也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延安整风运动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第二,调查研究。这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最根本的办法。毛泽东指出:“实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也不能依靠别人预备的。所以,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④因此,他强调:“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不仅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而且躬行实践,为全党作出了表率。1942年1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毛泽东用一个多月时间,亲自收集边区历史和现状的材料,写了十余万字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推动了全党调查研究的深入和优良作风的养成。
  第三,有的放矢。毛泽东指出,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⑥总之,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
  延安整风贯彻了上述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不仅在党的领导核心中牢固树立起来,而且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所普遍掌握。许多当年参加过整风的老同志都谈到,整风中得益最大的,就是懂得了实事求是,促进了世界观的转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也指出:我就“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⑦当然,党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思想路线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因为党的事业、党的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永远不会完结。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经常不断地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铸成延安精神的灵魂。它概括了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向往追求,是延安精神长青不衰的源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⑧这是对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延安精神的关键一条,就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党的“一大”就提出要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二大”又提出了为实现这一目标分两步走的部署,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英勇奋斗。延安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革命理想的精神鼓舞力量,不断向全党进行共产主义大目标的教育。毛泽东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⑨党中央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最伟大的气魄和革命的决心,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愉快而严肃地下定自己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⑩因此,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奋斗,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有为青年的人生观。
  党中央是理想、信念的灯塔,不断给予全党以坚定信念的信心和勇气。首先,重视革命理论的宣传、灌输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者进行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延安时期,党曾先后创办了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中央研究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20多所院校,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这些学校最主要的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问题等,使大家真正从理论上明确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提高革命斗争的自觉性。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还经常深入到学校和基层,亲自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宣传讲解党的奋斗目标和马列主义理论,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刘少奇就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高度告诉党员、干部,我们共产党员的理想,“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党中央还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兴办各种报刊杂志,不断向党员、群众传播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和革命理想知识,逐步启发大家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政治觉悟。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著述活动,从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基本内容和革命的方向,鼓舞着革命者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斗。
  其次,强调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进行自我修养,树立崇高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他特别强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要求“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11)毛泽东更强调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可鄙的行为,发扬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等等,指导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要求革命者科学地对待理想与现实,把远大目标同现实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为党的理想而奋斗。
  延安时期,我们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使革命者把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既胸怀远大志向,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所以,毛泽东指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12)刘少奇也说,我们共产党员,既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13)才能真正地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因为这样,延安时期的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才确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其成为延安精神的统帅和灵魂,激励着广大党员和干部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熔铸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所形成的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浩然正气和优良作风,使延安时期成为我党历史上党风、政风最好的“黄金时期”,至今为人民群众所称道,所向往。
  第一,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党的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4)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确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团结带领群众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这是因为,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等优秀品质,能够代表阶级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除此之外,无产阶级政党再没有任何私利。党只有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带领群众前进。因此,延安时期党非常重视向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观点的教育。毛泽东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5)要求共产党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并且把是否树立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的状况,作为考核和鉴定干部的重要标准。
  第二,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延安时期,毛泽东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造性地具体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并高度概括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不仅进一步地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而且把党的群众路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育全党贯彻落实,从而开辟了党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血肉相联的新阶段。党的洛川会议就要求:“应该用极大的力量发展抗日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由于全党的努力,使这一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蔚为风气。
  第三,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作风是思想和路线的反映。在全面论述党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提出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之后,党中央、毛泽东特别着重于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的培养。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党的领袖和各级领导人,不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倡导者,而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践行家。他们以普通劳动人民一员的身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参加大生产运动,同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要“躬行实践,以为倡导”。在他们的身体力行和直接带领下,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始终保持工农群众的本色,忘我无私,廉洁奉公,处处关心人民群众,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同生活、同生产、同战斗、同甘苦、共命运。“只见公仆不见官”就是当时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当时,党把是否联系群众提到了衡量一个党员、干部、革命青年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和价值尺度的高度来强调。毛泽东反复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16)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民族精英,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第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
  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作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行动准则提出的,而且被升华、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来强调。毛泽东多次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7)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8)到了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又进一步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9)正是在这个宗旨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牢固的群众观点,创造、培育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使延安和整个陕甘宁边区充满了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处处关心人民群众、与群众同甘苦的新风尚,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精神。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3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2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页。
  ⑩《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7—128页。
  (11)《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30页。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9页。
  (13)《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8—12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8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66页。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9页。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