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五章 一、2.科学研究机构

陈登才,郑志飚


  在中共中央重视、倡导和关怀下,当时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创办了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边区农业学校、边区职业学校等机构。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下设土木工程、农业、生物、医药、卫生、地质矿冶、机电、化学、数理、航空等学会,还成立了国医学会、中西医研究会、国防科学社、煤业学会、气象学会等科学团体。
  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年2月5日在边区大礼堂隆重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代表1000多人,推选蔡元培为名誉主席,黄菊如、饶正锡、李强、马海德、祝志澄、傅连暲、刘景范、周扬、陈康白、李世俊、屈伯传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陈康白在开幕词中讲述了自然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及自然科学在抗战中的任务和成立研究会的意义。毛泽东亲临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人民研究自然科学,并以此作为改造自然的武器。陈云、李世俊等也讲了话,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宣言及简章,选出35人为执行委员。2月8日,执委会在中央财政部召开会议,推举吴玉章为会长,同时决定了征收会员、筹备科学副刊及科学俱乐部、举行科学座谈会等五项工作,研究会成立后开展了以下活动:组织自然辩证法小组,由徐特立同志担任指导,小组曾讨论了“工农业科学的应用”等问题,就如何解决工业原料问题,科技人员开展工作问题,建立各工厂、学校及技术人员的联系等进行了专门研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100多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朱德、徐特立、高自立等出席了会议。朱德同志发表了题为《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的讲话,肯定了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边区经济建设的贡献,要求大家继续努力研究,以服务边区经济建设为宗旨。徐特立勉励科学工作者采取各种科学方法,努力研究,改进生产技术。会议通过了议案40余件,决定成立各种学会,出版科学杂志,设立科学教育训练班,改革工农业技术,创立延安气象台。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从1941年10月起开始组建各专业学会,年底,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达330人,其中理科110人,工科120人,医科55人,农科45人。1942年1月,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达500余人,辖十个学会,两个分会,一个研究小组。这十个学会分别为医药学会、化学学会、数理学会、中国农学会、土木工程学会、机电学会、生物学会、航空学会、炼铁学会、地矿学会、绥德分会、关中分会及干校科学研究小组,负责人分别为金茂岳、李苏、于光远、陈凌凤、武可久、乐天宇、王弼、聂春荣、武衡、丁子文、张科长、王明飞等。举办学术活动。研究会经常组织专题报告会,比较重要的有:1941年8月30日徐特立讲的“边区自然科学教育问题”,1941年8月26日俞仲津讲的“关于日蚀的科学知识”,1941年7月4日国际友人毕道文关于西班牙的卫生组织概况。在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学会还利用常识讲话、专题解答等形式,普及光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从1941年4月至1942年4月一年时间内,比较重要的报告就有30多次。为了更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研究会还在《解放日报》上开辟了科普专栏《科学园地》。通过以上活动,自然科学研究会不仅宣传了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壮大了科技队伍,也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自然科学院:前身是自然科学研究院,1939年底,党中央责成中央财政经济部召开自然科学讨论会,研究院科技人员参加了讨论。在大家讨论和建议的基础上,中央同意成立自然科学院。1940年9月,自然科学院宣布正式成立。科学院成立初期,隶属中央财政经济部,由中财部部长李富春兼任院长,陈康白任副院长,1941年初,徐特立担任院长。自然科学院设教育处、院务处、干部处,学生共五六百人,并按入学时的文化程度把他们分为大学班、预科班和补习班。自然科学院既是一所正规大学,为党培养新的科技生力军,同时也是一所研究机构,很多科技人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研究人员,他们和学员一道研究、发明,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许多难题。1945年,自然科学院迁出延安。
  中国医科大学:1940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国医科大学,医科大学内设高级军医班、普通军医班、调剂班和特别班。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开设了物理、化学、生理、解剖、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药物、调剂、护理、妇产等课程。医科大学先后招收了13期学员,培养了数千名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陕甘宁边区医药学会:1941年9月1日成立,它是“以团结全边区医药工作者,加强在职医药干部之教育,并互相观摩、互相进步为宗旨”的科技团体。学会会员112人,主任李景林,副主任李长春。
  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1940年6月10日,为了研究并改进国医国药,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国医代表大会,成立了国医研究会。会上讨论了如何改进中医并决定成立中医研究会。会长马鸿章。下设研究室、图书馆、门诊部。国医研究会为边区培养了中医人才。
  边区农业学校:创建于1939年4月,以培训县、区两级经济工作的管理干部为宗旨。农校的课程以农业科学知识为主,主要讲授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土壤、肥料、选育良种,科学种田等知识,设有园艺、林业、畜牧、水利等科目。学员一边上课,一边劳动实习,在试验场培育出各种树苗、良种交地方推广。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