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张远葆


  1938年4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新学期开学典礼上,面对从各地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青年学员,自问自答地讲了下面一番话:“你们为什么要到延安来呢?是因为这里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中央在这里。”“共产党为什么会被你们信仰?是因为它有它的特点:第一、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有一种作风,一种奋斗的作风。共产党人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1956年,毛泽东又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色,是无产阶级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艰苦奋斗,古已有之。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在我国文明的史册上,记载着无数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大禹治水,破衣草鞋,昼夜不息;张骞通西域,不畏艰险,含辛茹苦;郑和下西洋,冲破惊涛骇浪,往返7次历28年,纵横十万海里;李时珍写《本草纲目》,遍尝百草,九死一生。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艰苦奋斗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困苦、无穷的坎坷与曲折、难以预料的危险与牺牲以及任何国家革命都不曾遇到过的险恶环境。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超的斗争艺术、自主意识和顽强斗志。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挑起了历史的重任。但是,和中华民族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相比,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联系在了一起。此外,它是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上的,是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所以,它源于民族传统,却高于民族传统。它不是为了生存而适应艰苦环境的苦行僧式的消极艰苦观,也不再是为了建一家之王朝,创一己之帝业的狭隘自私的奋斗观。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同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相依存,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发动了大革命,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进行了长征……艰苦奋斗铸造了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培育了一代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奋斗伴随着胜利发展,但也有过极其痛心的挫折失败。教训在于没有把艰苦奋斗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起来,过分依赖于共产国际发号施令,教条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针对党内教条主义倾向,毛泽东在1930年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对自力更生思想做了最初表述。很可惜,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引起全党普遍重视。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长征途中,血的教训使党清醒并成熟起来。在遵义会议上,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义会议后,全党自觉地把艰苦奋斗与自力更生联系起来,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艰难险阻,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当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陕北后,为迎接更加艰巨伟大的革命斗争,党认真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讲演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自力更生的思想,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②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毛泽东又从理论上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事物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中国革命的胜利,只能依靠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从而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艰苦的时期之一。我们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而我们赖以斗争的阵地陕甘宁边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又得不到任何外援。物质上不足以支持战争,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极度的困难,几乎弄到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困境,凭借什么从延安走向全中国?毛泽东在1939年9月16日回答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记者提问时说:我们抗战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果说过去也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那么,在延安特定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为了坚持抗战,我们党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了克服物质上的困难,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焕发了全体军民巨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靠这种精神,装备落后的抗日军民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革命力量得到了大发展;靠这种精神,使穷乡僻壤的延安成为红色首都,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终于从延安走向了全中国。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延安精神论纲/张远葆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