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附录三:

张远葆


  革命精神概览
  (一)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罗霄山脉中段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正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全中国。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我党领导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建立了第一个工农兵政府。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在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和吃苦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万事开头难,而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克服万难的前提,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当时全国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就迈不出这革命的第一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少数人被敌人的暂时强大和我军的暂时困难所迷惑,对艰苦的斗争缺乏思想准备,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坚定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他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极大地影响和鼓舞了军民斗志。井冈山军民正是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鼓舞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困苦,终于使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全中国。
  第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于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敌人不仅经常发动疯狂的军事进攻,而且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条件异常艰苦。粮食不足、没有盐吃、缺医少药,红军战士每人每天五分大洋的伙食费也难以维继。缺少棉花和布,冬天到了,许多士兵还是穿着两层单衣。但是,井冈山军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坚持斗争。
  红米饭,
  南瓜汤,
  秋茄子,
  味好香,
  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来软又黄,
  金丝被儿盖身上,
  不怕北风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梦乡。
  这首流传很广的歌谣,是广大指战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高尚情操的生动写照。
  第三,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秋收起义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毛泽东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清醒头脑,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正确地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果断地作出了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开辟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的一条崭新道路。井冈山式的农村革命道路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充分体现了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创造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等一整套成功的经验,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四,相信和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工农革命军之所以能在井冈山地区扎下根,“边界的旗帜始终不倒”,除了井冈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紧紧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党、军队和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构成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在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向部队提出“三大任务”: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工农红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处处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铸造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千百万井冈山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井冈山军民这种不屈不挠、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勇于胜利的精神,成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实行民主、官兵平等、团结一致的精神。井冈山时期,生活环境相当艰苦,但红军上下却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其主要原因与红军内部的官兵民主平等密不可分。人民军队著名的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即是在这时期提出并实行的。那时从军长到伙夫一律是5分钱的菜金,朱德和毛泽东一起下山挑粮。官兵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指战员们的积极主动性。这种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官兵之间新型的平等的同志关系,奠定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基础。
  井冈山精神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作为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的一种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二)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长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令人荡气回肠的长征精神。
  什么是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是对红军将士的热情讴歌,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形象概括,堪称革命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敢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长征体现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在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纵横12个省区,爬过18条山脉,涉过24条河流,占领62座城镇,在几乎每天都在打仗的情况下,平均每日行程70华里以上。长征所过之处,多是荒凉贫瘠、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那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雪山,那野草丛生、遍布沼泽的草地,是“天上飞鸟绝,地下兽迹灭”的生命禁区。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无数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他们有的滑下山谷,有的停下来休息却再没能站起来,有的虽然站着却成了一尊无畏的雕像。千里沼泽、杳无人烟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面对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阴谋,红一方面军以“事到万难须放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十七勇士率先抢渡惊涛骇浪的大渡河,二十二勇士舍身飞夺奇绝惊险的泸定桥。只有这种伟大的精神,方能产生如此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又是何等乐观自信的军人气魄!
  第二,勇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是长征的新起点。这次会议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我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在军事上组织上全力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和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可见长征是再苦不过了。红军战士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遇到的是超生理极限的自然界的艰难险阻。敌人天上飞机轰炸,地下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但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鼓舞着红军将士为人民的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6000人。在那血与火的殊死搏斗中,有无数红军将士献出宝贵生命,有多少部队为掩护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而自觉作出局部的牺牲,又有多少同志为减少整个部队的伤亡,而勇敢地站在突击队的行列,还有多少同志为抢救战友、保护群众而英勇地倒下去,更多的是那些默默地长眠于雪山草地中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第四,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友爱的崇高精神。长征的胜利,是红军三大主力团结协作的一曲凯歌。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全党同志视党和红军的团结为自己的生命。许多红军指挥员,忍辱负重,严守纪律,排除干扰,坚决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最终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合,它证明党领导下的红军具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艰苦的历程中,军民之间鱼水相依,同志之间患难与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沽基头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干部给战士让干粮、让马、让担架,一块干粮分着吃,一壶水轮着喝,在危急关头,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这样的故事更是俯拾皆是。红三军团一个连的9名炊事员在长征中相继牺牲,但保证了这个连没有一个战士因饥饿而死。总之,顾全大局,亲密团结,严守纪律,舍己为人这些红军内部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长征中成为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并升华为不朽的精神赞歌。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部英雄史诗。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还没有红军长征这样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乃至在世界军事史上竖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长征结束不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象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以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半个世纪后,又一位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灵魂,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胡锦涛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讲话》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民族意识、意志、理念、品格、气概、风范、价值观等精神力量作了言简意赅的全面概括,展现了民族精神内涵的全面性。
  第一,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举,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都体现出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中华儿女为捍卫民族至高利益而一往无前,舍生取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数志士仁人把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生命价值融为一体,为捍卫国家主权前仆后继。在抗日战争中,传统的爱国自尊、救亡图存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反侵略、争独立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九一八事变,点燃了白山黑水的抗日烽火。松辽大地,长城内外,处处涌动着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地行动起来,冲上街头,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所有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第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根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便构成了中华大地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鲜明地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感召下,经过“西安事变”,国共两党捐弃前嫌,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共御外侮的民族大团结,动员起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组织起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伟大民族精神所促成的这种民族大团结,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第三,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历史上,无数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统一富强,为了民族兴旺发达,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不怕牺牲,展示出我们民族的坚强品性和高尚人格。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华民族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和生动表现。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不断进行反抗,共有65万人壮烈牺牲。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壮丽史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中国人民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
  第四,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多么强大的敌人,中华民族从来都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为什么中国能够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的局面?为什么贫弱的中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除了中国国土辽阔这一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有着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集中了全民族智慧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持久抗战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科学预言: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从没有被吓倒、被屈服。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和十分险恶的环境里,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在日寇残酷围攻下,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人民游击战争,终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不是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她完全有能力用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她完全有资格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的源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富于创造智慧、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披荆斩棘的伟大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锻造民族创造精神的大熔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空前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卓越的创造力催生出独特的战略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指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弱胜强的抗战道路。我抗日军民,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不仅坚持军事斗争与非军事斗争相结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而且创造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变化无穷的战法,使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在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又无可奈何,最终遭到可耻的失败。
  第六,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坚持正义的民族,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把整个世界拖入了血雨腥风和战火硝烟之中,使许多民族面临着生死威胁,使人类文明面临着严峻挑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成为当时拯救人类文明最紧迫的任务。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奋起抵抗,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开展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英勇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她以事实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的救亡复兴为主题的抗战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勇敢、自强、创造、奉献、牺牲精神的延续和拓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体现。今天,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仍然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它激励着中华儿女,锐意创新,开拓奋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再创辉煌!
  (四)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那是一段风云际会的革命历史、扭转乾坤的决战历史。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筹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3月,彻底埋葬蒋家王朝的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党的中心任务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转向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头,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执政考验的科学判断,基于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正确把握和对党的队伍状况的深切了解,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而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重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
  第一,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既雄浑壮阔,又艰难曲折。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浴血奋战,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难关,最终来到了西柏坡,并从西柏坡走向新中国。在这场极其艰难而复杂的斗争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一直是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力量和优秀品质,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保证,从而使我们党能够领导人民结束一个旧时代,开创一个新时代。可以说,“西柏坡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创业精神的重要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高尚品格的高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
  第二,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是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紧紧地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因此,我们党能以成立之初只有50多个党员的党,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战胜国内外各种敌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所以,西柏坡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蕴含着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揭示了我们党的制胜奥秘,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的时候,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画卷正在展开,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已经摆在党的面前。完成这一任务,是前无古人的又一次艰苦创业,是万里征程的又一次伟大进军,是对我们党的又一次严峻考验。面对可能出现的众多新问题、新困难和新风险,我们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体现了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所以,“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继往开来的进取精神、与日俱进的开拓精神、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胜利精神。正是在这种伟大精神鼓舞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第四,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西柏坡时期,面对我们党即将取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新局面,面对我们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新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准确预见了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两个务必”,恰逢其时地提醒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经受住执政考验,始终保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人民而导致人亡政息。“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深谋远虑和对执政考验的高度警觉,是我们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的重要成果,对我们党在建国以后的长期执政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凝聚党心民心,团结奋斗,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项任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西柏坡精神是站在时代前列,科学预见风险和挑战的前瞻精神,是拒腐防变、防骄戒奢的革命精神,是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政治保证。
  (五)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次伟大壮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较量中爆炸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它使我们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威振全球。抗美援朝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精髓和脊梁,是中国人民勇敢、智慧和内在凝聚力的结晶。
  1950年6月25日,美国唆使李承晚集团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派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政府一再要求美国武装力量退出台湾,迅速停止朝鲜战争,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但美国等侵朝国家置若罔闻,不断派遣空军侵入我东北领空进行轰炸,进而纠集十五个国家的军队组成所谓“联合国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迅速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朝鲜北部进攻,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从此,中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0月8日,我军正式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日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前线,协同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
  英勇的志愿军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斗争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种一切听从党召唤的政治觉悟,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的优良作风,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美援朝精神主要是:
  第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这场斗争中,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旗帜,是我们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战,成为全体志愿军将士的行动准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土家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担战争钢铁的压力,写就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祖国在我们的身后,人民在我们的身边。”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深沉的爱,是志愿军官兵的精神支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6000个。他们是祖国的英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同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爱国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到处出现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情景。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把自己一百多万子弟送上战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爱国捐献、和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一年时间里,各界人民为志愿军购买武器捐献的资金就达5.56亿元,可购买3700架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工人和农民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物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不容侵犯,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崇高信念。抗美援朝战争,又一次显示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战后美国的政治家感叹,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形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在作战中,志愿军广大官兵发扬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天的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以6万余人、300余门大炮、175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向我两个连防守的仅3.7平方公里的阵地攻击。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岩石炸碎堆积起来的浮土有1米多厚。坚守部队在地面阵地和坑道与敌军反复争夺厮杀。敌军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人的沉重代价,我钢铁防线岿然不动。在这场战争中,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实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杨根思坚守阵地,最后抱着炸药包冲人敌群;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孙占元双腿被打断,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严守潜伏纪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杨连第抢修大桥,定时炸弹爆炸壮烈牺牲……。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追歼敌人的征途上,一把炒面一把雪;在坚守坑道的作战中,艰苦绝斗志盛。为了建立坚固防线,志愿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坑道建设,全军构筑的坑道相当于在我国陇海铁路连云港至西安段挖掘一条石质隧道;在反“绞杀战”中,各运输部队舍生忘死,建立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个火红的熔炉,培养了无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锤炼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对敌的民族团结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空前广泛的民族团结。这种坚不可摧的团结,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上下一致,团结一心,表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御侮、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全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分会,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奔腾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整个社会,不分党派、民族、性别、老幼,都团结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下。为了支持志愿军作战,在全国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工作,祖国人民派出慰问团前往朝鲜前线,看望、慰问“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派遣归国代表回国介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英雄事迹,加深了祖国人民与志愿军的亲密关系。在阵地上、在坑道里,祖国人民的信件和慰问品,成为战士们争相传送的珍宝。祖国人民的支援、空前广泛的军民团结,使志愿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和精神鼓舞,从而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全面展示和发挥。
  第四,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人民最深切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是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实现中国人民早就盼望的祖国统一、国家富强、安居乐业的理想。经过了长期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坚决反对战争。但是,当邻国受到外敌入侵,祖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毅然决然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在3年零2月的朝鲜战争中,中朝两国军队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名,其中美军397,543名,李承晚伪军667,293名,击伤击毁和缴获敌机12,213架、坦克2,690辆,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粉碎了美国侵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进而侵略中国的计划,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卫远东与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世界和平,为了正义,为了朝鲜人民的独立和自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积极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凯旋回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维护了远东以及世界的和平。
  (六)雷锋精神
  1963年3月,毛泽东作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亲笔题词,从此,雷锋的名字响彻祖国大地,流传至今。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却是永存的。
  什么是雷锋精神?周恩来总理用“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四句话对雷锋精神作了概括。雷锋精神是和雷锋的实际行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雷锋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雷锋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的因素在于:他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除了他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之外,还在于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解决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活着这个根本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这些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道出了他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他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支柱。
  第二,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雷锋是一个在旧社会受尽苦难、受尽反动统治阶级压迫的苦孩子。解放后,他经过了激烈的阶级斗争的锻炼,在党的教育下,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上,他都认真地学习,刻苦地改造和锻炼自己,从而把朴素的阶级感情逐渐转化成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应该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觉悟和政治态度,转化为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决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总之,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是雷锋成为伟大战士的重要因素。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雷锋精神的主线,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最突出、最璀璨的光辉,是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自觉、真诚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他有一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具体表现。雷锋不仅这样说,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些思想认真而持久地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他对革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本领。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大街上、列车上、工地上、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留下他为群众服务的身影。雷锋一生所干的事都是极其平凡的工作,正是从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平凡的伟大,风格的高尚,灵魂的纯美。
  第四,艰苦奋斗,吃苦在前。雷锋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生活十分俭朴。在日常生活中,以艰苦为荣,奢侈为耻。他克勤克俭,厉行节约,珍惜一根线、一粒米、一滴油、一度电、一分钱,把能节约下来的都节省下来,用来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就是雷锋用来规范自己言行的两条标准:以高标准对待工作,以低标准对待生活。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雷锋高尚的精神世界,看到党和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雷锋身上发扬光大。
  第五,对工作满腔热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雷锋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利用业余时间为人民、为社会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做了那么多的贡献,还在于他不计名利、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只要是党和人民交给他的工作,他都满腔热情的去完成。正如雷锋自己所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用在哪里,就在那里发光。雷锋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来对待日常工作与党的事业的关系的。他无论做什么事,干什么工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它做好。当工人,他3次被评为车间的先进工作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3次被评为节约能手等。在部队,他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还被评为“五好战士”,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实干精神,而且是把伟大理想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七)好八连精神
  “南京路上好八连”曾在祖国大地传出一段佳话,以“好八连”为原型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人,至今人们依然记忆犹新。好八连精神是我军指战员抗击糖衣炮弹和反腐蚀斗争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拿枪的敌人已经被我们所消灭,敌人转而用糖衣炮弹腐蚀我军官兵。1949年5月24日,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华东野战军某部八连指战员进驻上海,在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担负值勤任务。面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敌对分子的腐蚀利诱,面对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八连指战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拒腐蚀、永不沾的赞歌。在50多个春秋的风雨洗礼中,这些霓虹灯下的哨兵,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一尘不染,经受住了糖衣炮弹和酒绿灯红的考验,他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人民军队行列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荣誉称号,毛泽东同志专门撰写了《八连颂》的诗:
  “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
  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邓小平同志为好八连题词:“一贯保持光荣传统的、保证走向共产主义的集体的标兵——南京路上好八连万岁!”高度赞誉这支特殊的连队。
  江泽民同志三次亲临好八连视察,两次为好八连题词:“学习好八连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为在新形势下学习好八连精神指明了方向。
  (八)硬骨头精神
  “硬骨头六连”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1939年春,她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就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拖不垮,打不烂”和“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硬骨头精神”著称。首战板家窝,就在狼烟滚滚的战场上打响了第一枪。敌人血洗马家营,六连掩护了全团安全转移;百团大战,六连又建奇功;三闯封锁线,护送赴延安的干部家属。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六连的劳动模范张殿山一人开荒60亩,被称为“气死牛”而闻名全军;血战爷台山,让敌人闻风丧胆,守敌的指挥官也死在特级战斗英雄尹玉芬的刺刀下;卓资山,六连的张小娃与围住他的敌人同归于尽;蟠龙镇,六连连长刘双林炸毁街头堡;沙家店,六连一马当先捣敌巢;瓦子街,刘四虎铁骨震敌胆;乌泥村,高家凯和李恩龙血溅战场头不低。抗美援朝,六连赴朝作战。连队从组建到抗美援朝回国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大小战斗146次,特级战斗英雄就出了5个。
  在和平建设时期,“硬骨头六连”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拼搏、无私无畏的精神,以纪律严明、作风过硬闻名全军,被评为全军先进连队。多次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64年1月22日,国防部正式授子六连“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中央军委领导贺龙元帅、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元帅、徐向前元帅给“硬骨头六连”题词,要求全军“向硬六连学习,发扬革命的硬骨头精神。”邓小平同志1977年说过:“对于连队来说,学习硬骨头六连是对的。因为硬骨头六连的作风不只是一个连队的作风,所有的连队以至各级干部都应该像他们那样勤学苦练,有他们那种政治思想”。70年代末,为了保卫国土,保卫国家的尊严,六连官兵随部两度赴边境参加自卫反击作战。这一批新时代的士兵,发扬了先烈们特别能战斗的硬骨头精神,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涌现了战斗英雄1名,一等功臣6名,二等功臣15名,三等功臣32名。1985年6月6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授予六连“英雄硬六连”的荣誉称号。这是六连第二次由最高统帅部授予荣誉称号。这在全军的基层连队,是独一无二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硬六连”坚持把“硬骨头精神”作为传家宝代代相承,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铸就“军魂”意识,用职能使命凝聚军心士气,用优良传统磨砺战斗作风,不断为“硬骨头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与时俱进推动连队全面建设,从传统步兵到机械化、信息化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陆地海上两栖作战,都走在全军的前列,成为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合格答卷。1991年10月26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连队视察,接见全连官兵,并挥笔题词:“弘扬硬骨头精神,全面建设部队。”中央军委领导再一次对六连“硬骨头精神”作了肯定和褒奖。
  “硬骨头精神”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在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就是靠这种“硬骨头精神”,勇于牺牲,顽强拼搏,攻必克,战必胜;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同样靠这种精神,激励斗志,刻苦训练,改革创新,肩负“打得赢”、“不变质”的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在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中,我们的军队依靠这种精神,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九)“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在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中国人民永远难忘那火热的战斗岁月,那光荣的历史足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9月18日表彰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这种精神作了高度概括,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两弹一星”研制者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自1950~1957年,约有3000名留学生回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历程中,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集中攻关。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前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表现了社会主义中国攻克尖端科技难关的伟大创造力量。广大研制工作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使中国独立地掌握国防和航天的尖端技术。他们用自己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书写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
  (十)“九八抗洪”精神
  1998年夏季,我国福建、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都遇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在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严重洪灾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同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表现出了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从千里长堤到首都北京,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沿海省市到边疆民族地区,前方后方步调一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中华儿女的力量集结在一起。越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全国人民就越是充分显示出这种非凡的凝聚力。为了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多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加上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系统的力量,总数达上亿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抗洪抢险的人们就更多。这场抗洪抢险斗争,规模之大,气势之壮,斗争之严酷激烈,历史罕见,世界罕见。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真正是撼天动地,势不可挡。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浊浪排空,惊涛击岸,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考验。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更是英雄辈出的时刻。抗洪军民是一个英雄群体。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高建成、李向群等同志,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这种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有了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鼓舞,中国人民就能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最大挑战。也正是在迎击这种挑战中,形成了抗洪精神的最强音。这次特大洪水,危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罕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取得胜利。广大军民誓与洪水决一死战,始终坚持严防死守,沉着应战,迎着困难和危险勇敢前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洪峰,始终牢牢挺立在滔滔洪水的前面。洪水涨一尺,斗志高一丈。越是情况危急,广大军民越是不屈不挠,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有了这种勇气和毅力形成的雷霆万钧之势,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
  “九八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坚韧不拔、自尊自励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养。这是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它使我们看到,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情操一旦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会把我们的民族品格带向一个多么光辉灿烂的境界。
  江泽民1998年9月28日《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一些人曾经提出一个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会不会丢掉自己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还有没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还能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和宗旨?这次抗洪斗争的胜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人民解放军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队伍的政治本色没有变,中国人民坚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精神没有变。不仅现在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而且永远不能变。有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就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十一)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0月1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一些外国人士既钦佩不已,也有些迷惑不解。尽管中国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航天飞行进展顺利,但基于对中国科技水平的判断,仍有人感到意外: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的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仅用了两年时间?一个经济科技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如此尖端的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短短十余年走过别人几十年的路,究竟依靠什么创造了航天奇迹?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京举行的“隆重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3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养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四个“特别能”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创造航天奇迹的“奥秘”。
  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
  第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广大航天工作者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他们把热爱祖国、为国奉献落实在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航天员置生命于度外,全力以赴确保飞行成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第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只能立足自力更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使我国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进取意识和卓越创新能力。
  第三,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容不得丝毫马虎,来不得半点虚假,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严谨求实精神是载人航天工作的基本要求。广大航天工作者始终坚持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成就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神舟飞船研制队伍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重视人才培养,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第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载人航天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全国一百多个行业、三千多家单位、一万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了“神舟”飞船各个项目的研制、建设和试验,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社会大协作体系。航天战线和解放军广大官兵,牢固树立“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全局思想,考虑问题、提出建议、决定事项,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自觉做到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各系统、各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凝聚成一股“一切为航天、一切为载人”,万众一心干事业的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载人航天工程所锤炼的协同攻关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
  第五,淡薄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广大航天人大力发扬当年搞“两弹一星”时的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股奋斗精神,自觉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执着的信念,长期奋斗在航天工程第一线,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坚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任务再重压不倒,技术再难挡不住,环境再苦摧不垮,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普通操作平台到指挥岗位,处处洒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抒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神舟六号飞天彪炳史册,载人航天精神光耀神州。
  

延安精神论纲/张远葆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