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五节 “延安精神热”正在持续升温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编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族人民一直把延安视为“圣地”,一批又一批前来“朝拜”。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数以万计的人们更是潮水般涌向这里,钻研这一部丰厚的历史巨著,细读这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形成一股辐射神州大地的“延安精神热”。
  纵观现在的“延安精神热”,不难看出,大中小学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仍像过去一样,格外引人瞩目。“老延安”和离退休人员依然源源不断;党政机关和事企业单位的干部以及私营企业的员工明显增多;几乎每批游客都要求讲解;举办学习班和就延安精神进行深入研讨的此起彼伏;为革命圣地敬献爱心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2004年6月29日至7月15日,为期17天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落下帷幕。在短生的17天里,共有42万余人次参观了展览,震惊国内外。是什么让人们热衷于“延安精神”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延安,从1935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延安精神的背后,是一段长达13年的苦难、拼搏、抗争和胜利。这段历史,在对战争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而言,不会感到陌生,而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正在学习和成长的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给人的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而延安精神恰好就是这样一部无比生动而又现实的革命历史教科书。
  一个感人的阵地
  从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纪念馆到宝塔山,在这些简陋的土窑洞院落里,每天都有数千名朝圣者在这里参观,记录。有的还进行入党宣誓,有的在这里召开主题“党会”“团会”。
  讲解员讲的这样一个故事,使朝圣者沉思不已。1941年6月的一天,陈嘉庚到杨家岭拜会毛泽东。会见后毛泽东留陈先生吃饭。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因为,蒋介石在重庆花800银元宴请他,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他。
  许多干部在王家坪纪念馆“崇尚节俭,戒奢倡廉”展台前伫立良久,仔细观看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延安革命纪念馆张明胜馆长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更需要革命精神的感召。延安时代不仅仅像一个五彩斑斓的舞台,更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阵地,帮助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人,将这份感动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真正理解延安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凡来延安的人,都会清楚地看到,今日我国之富强,人民之幸福,全部缘于中国革命在此落脚,又从这里由小大到,由弱变强,最后取得全国的胜利。“饮水思源”,谁能不情系延安,学习延安。
  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会迸发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延安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代表了民族的希望,预示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一种精神力量,惟有强大才会有吸引力,惟有广泛才会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会有感召力——而延安精神恰恰如此。”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如是说。
  精神的力量在成就一项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是如此。延安精神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今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的精神追求和期盼,这种追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延安精神概览/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