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六章 延安精神与四化建设 1.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

宋觉,袁福堂,张铎


  系统的历史反思已告结束,“后继演变”的论题已把我们引到了现时代,应用的研究便从本章开始。
  我们的时代,是建设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是民族复兴的时代,是民魂重筑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强、民主、文明为目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作为延安精神与现时代关系的研究,我们拟从四个方面展开;即延安精神与四化建设;延安精神与党风建设;延安精神与民主政治建设;延安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本章就是对其第一层面的铺现。要阐明延安精神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对中国国情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1.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
  中国国情,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科学而又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是中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确认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依据。那么,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究竟是什么?当今中国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们认为,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但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当代中国,是脱胎于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尔后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显然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它毕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旧中国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自然经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未得到长足发展。建国4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上建立了门类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生产体系,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但是,由于宏观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我们较少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更多更急地希图变革生产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当地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量度社会进步程度的唯一标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历史挫折,使得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下,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滞在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的状态,工业部门积累能量太小,技术装备太差,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第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充足,但社会经济负担太重。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多而且增长速度快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在人口政策上曾有过严重失误,“人多力量大”的调子曾一度唱得很高,以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严重失控,给社会主义事业增添了沉重负担。人口多,增长快,不但大大限制了人均产品的产量,限制了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了国家积累的增加,而且造成了劳动就业的严重困难,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待业大军。
  第三,矿藏可观,物产丰富,但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地域辽阔,物产、矿藏丰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但是,具体地讲,我们拥有的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很多,人均占有量仍然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石油、煤、天然气等能量储量虽然很大,但目前确已探明和已经开发可供利用的资源并不充足;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分布不够合理,各地自然条件差异甚大,这势必导致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第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有了一定发展,但国民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始终保持稳缓发展的态势,西欧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西方建立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一步步地落后了。中国社会儒道互补的文化体系和“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长期扼制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居于世界前列,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但是,重“能手”而轻“人才”,忽视知识分子作用的阴魂至今还未彻底消散,文盲和半文盲的数目还占全国总人口的1/4,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专门人才还占不到国民总数的1%,创造型人才尤为缺乏。
  第五,我国的政治、经济管理仍然是经验型的,有待于向科学型发展。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政治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权力集中,统得过死,机构臃肿,缺乏活力,党政不分,人浮于事,“人治”观念影响较深,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根深蒂固,政治生活中严重存在着封建余毒,盲目照搬外国管理模式等等,都直接影响到科学的良性管理机制的真正形成。
  第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虽已居于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但封建主义思想观念还广有市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还时有泛滥。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使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面目一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已牢居领导地位。但是,阻碍民主政治建设的“奴化”思想、“忠君”思想、“家长”作风,阻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农民意识,仍有很深影响,貌似社会主义的“左”的思想观念还广泛存在,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不时地污染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空气。
  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可借用“十个并存”来概括,这就是:现代化的大生产与小生产并存;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经济相对发达与很不发达的地区并存;尖端科学技术与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并存;可观的经济总量与少得可怜的人均量并存;人民生活的小康、温饱与贫困并存;作为经济成份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占主导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与对抗性矛盾并存;人治与法制并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非社会主义思想并存(参考1987年10月21日《经济日报》刊登的张磐著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十种表现》)。
  总而言之,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备,上层建筑不成熟。面对这种国情现状,有人说:“初级阶段是个筐,啥错误都可往里装”,牢骚满腹,灰心丧气;又有人说:“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慢慢来,别着急”,因而,消极等待,不求进取;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由此而得出结论说:“中国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主义失败了”。所有这些,或者是意志脆弱者的呻吟,或者是悲观主义者的哀叹,都是根本违背振兴中华的民族意愿的。我们不能逃避现实、歪曲现实,我们应该承认现实、正视现实,我们需要从对现实国情的认识中激发起艰苦创业的激情和开拓创新的勇气。
  

延安精神导论/宋觉,袁福堂,张铎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