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与延安精神

黄宏


  伟大的革命精神,总是与伟大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连,与伟大的革命领袖紧密相连的。总结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央领导人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实践与光大历程,对我们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精神,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延安精神的培育者、实践者
  毛泽东不仅是延安精神的培育者、实践者,也是光大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科学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容,而且身体力行延安精神,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光大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使之上升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革命精神,作为战胜敌人的精神武器。
  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①他把这种规律概括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②从革命的具体实践来看,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无不渗透着毛泽东的心血。
  1.毛泽东是延安精神的倡导者、培育者
  没有自觉的社会革命,社会是永远不会前进的。而这种自觉的社会革命正是在一个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和一种进步的革命精神作用下进行的,否则,任何社会革命都是难以成功的。
  延安精神的形成,是毛泽东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精心地培育和敏锐地捕捉了广大革命干部与人民群众中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火花,并且从理论上予以科学总结的结晶。
  他一再强调,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③他认为,中国人民普遍觉醒之日,也就是反动派灭亡之时。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和张思德精神以及延安县精神等精神内容,经过他从理论上的系统总结,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延安精神就实际形成了。到了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对延安精神又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④
  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延安时期,正是延安精神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时期,从而使延安时期堪称我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员不过万,根据地仅存一处,且是方圆不足百里的一小块武装割据区,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危机。1948年3月,当党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这片黄土地时,前后仅仅13年的时间,我们已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人民解放军发展到两百多万,全国各解放区已基本连成一片,面积达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的覆灭从而成为定局。
  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也使饱经忧患、备受艰苦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未来和希望。
  2.毛泽东是延安精神的身体力行者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履践笃行,言传身教,以无量的心血,创造、培育了延安精神;并以榜样的力量,躬行实践,成为延安精神当之无愧的身体力行者。
  毛泽东不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倡导者,而且是这一宗旨的践行家。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处理党政军民大事的繁忙工作中,总是挤出时间接触群众。在田畔、街头,在杨家岭住所,他经常与群众交谈,询问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在生产季节,他多次领导中央机关的同志帮助附近农民收割、耕种。即使在转战陕北、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中,他也处处关心群众利益,指示身边同志帮助群众生产,组织群众安全撤退与转移。毛泽东坚持与农民交朋友,多次为农民祝寿。他为枣园乡群众拜年的故事,至今还为陕北人民津津乐道。
  毛泽东是十分重视人民群众批评意见的光辉典范。1941年6月,安塞一农民对征购公粮过重不满,说了一些对毛泽东不恭的话。一些同志对此十分反感,主张把他抓起来。而毛泽东却从这些言论中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提出减轻征粮任务,并派出秧歌队去安塞慰问演出。同年11月,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议案后,毛泽东十分高兴地予以采纳,并把这个主张作为我们党克服当时困难的十大政策之一。
  毛泽东是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在其革命生涯中,他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延安时期,他先后撰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光辉篇章,系统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态度和方法,使我党调查研究理论更加系统、完备。在实际工作中,他更是处处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1941年秋,毛泽东在一次农业展览会上会见了劳动模范郝光华。毛泽东问他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郝光华一时没回答出,毛泽东就和蔼地将他从别的老农那里了解的情况仔细地告诉郝光华。郝又惊又喜,打心眼儿里敬佩毛泽东。
  毛泽东也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楷模。延安时期,毛泽东省吃俭用、艰苦朴素的故事很多。建国后,进入北京直至1966年,他长期住在中南海丰泽园一座简单的四合院里。房内没有豪华的摆设,惟有老式的家具和大量的书籍。四张用了十几年的沙发,绿色灯芯绒的坐垫和靠背早已磨光,木架扶手的油漆已经脱落。毛泽东盖了十多年的毛巾被上层层叠叠地缀满了六十多块补丁。据说他进城后一直未用过香皂,就连一个空火柴盒也舍不得扔掉,涂上磷硝水继续使用。
  毛泽东还是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的表率。大生产运动时,毛泽东坚持要给自己分一亩开荒地的任务。一些同志考虑到毛泽东日理万机,肩负领导全党的重任,不主张给他分配开荒任务。毛泽东却坚持在自己办公室门前划出一亩荒地,他每天在办公疲劳休息时用撅头垦地,结果还多垦了几分地。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延安时期缔造延安精神的毛泽东本人,可以说就是延安精神的化身。至今他之所以还受到中国人民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在他身上更多地闪烁着延安精神的无限光芒。
  3.毛泽东强调要“永远保持”延安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前所取得的一连串伟大胜利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度和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敏锐地看到在革命胜利后保持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村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的事情。……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⑤会上,毛泽东提议: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得到一致拥护,被作为六条重要规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机关将要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了。他把党中央进驻北平看做是对全党的一次严重考验,语重心长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是进京赶考,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能考上,我们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要教育同志们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1949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到一个月,毛泽东在给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的复电中就提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⑥
  毛泽东强调要“永远保持”的延安精神,成了建国以后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夺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胜利。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毛泽东亲手缔造和亲身实践的延安精神,起到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受并战胜各种困难和考验,争取伟大胜利的历史作用。延安精神的确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它的作用将是永恒的。
  (二)邓小平与延安精神的不解情结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延安精神诞生、发展和光大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既为延安精神的诞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为延安精神的传承、发扬和光大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无论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的一生都与延安精神密切相连。
  在80年的风雨征程中,陕西,是邓小平涉足最多的省区之一。延安,是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永远挂念的地方。
  在延安这片火热的革命土地上,邓小平和他的战友曾几多征战,戎马倥偬,用他的智慧和胆识,谱写了一位革命伟人开天辟地般的壮丽诗篇,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辉煌印记。
  1935年,邓小平随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还未到达之前,他身患重病,身体极度虚弱,但一到根据地,他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吴起镇“切尾巴”战斗,以及后来的直罗镇战役。
  1936年2月,红军主力出师东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从延安临镇经延长、延川渡过黄河随红一方面军参战。东征胜利后,5月19日,左权、聂荣臻、朱瑞等同志和邓小平率红一军团从延川出发,向陕、甘、宁三省边界挺进,会同红十五军团,相继解放了宁条梁、定边、盐池、豫旺、环县、曲子、华池、固原等地区,使陕北根据地区域扩大到纵横七百余里。在此期间,邓小平奔波于陕、甘、宁、晋四省边界一带,为巩固西北根据地,置生死于度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抗战爆发后,邓小平任一二九师政委,和其他领导人战斗在抗日最前线。1938年9月,他回到延安,29日,在桥儿沟参加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他在会上作了《关于地方工作的报告》,对敌后根据地的建党、建政、武装斗争等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1939年7月,邓小平第二次奉命回到延安,参加7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回延安,他与浦琼英(后改名卓琳)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婚礼,从此,他们患难与共、相敬如宾地生活了五十多年。英国原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曾赞扬他们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婚姻之一”。杨家岭那眼简陋的窑洞,至今还镌刻着这位伟人当时的幸福微笑。
  邓小平抗战时期第三次回延安是在1945年6月。作为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之一,他参加了七届一中全会。8月,邓小平被中央任命为新成立的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委。8月 25日,邓小平和刘伯承肩负着党的重托离别延安,返回晋冀鲁豫解放区。
  ……
  1966年春天,年过六旬的邓小平到陕西视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此行,他抽出时间,专程赶赴延安,回到了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延安革命纪念馆、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邓小平一处一处走,一处一处看,仔细而且投入。他十分关心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对解决和扩大馆室场地、设施、内容、照明等都作了许多宝贵的指示,对展室内容中一些历史事件、照片、说明、文物作了详细的回忆和订正。
  在延安期间,他还接见了一些干部、战士、工人、师生和老红军代表,和聚集在宝塔山下的数千名延安群众见面,握手致意,一起合影留念。
  时至今日,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时常回忆起无数延安群众在宝塔山下夹道欢迎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那一片热烈和欢腾的场面;依然能够感到,那一双双热切的目光里,充盈着对一位与延安有着不解之情的老人的尊敬和爱戴。延安,处处留有邓小平的足迹,邓小平对延安充满着深厚的感情。
  昨天,都会成为历史,但是,历史一直记录着昨天。邓小平在延安留下了珍贵的足迹,他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创立的延安精神,将穿越历史的云烟,激励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回顾伟人辉煌而曲折的人生,感悟伟人崇高而伟大的人格,我们不难发现,延安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人格与灵魂之中,成为邓小平成功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动力。
  他一生理想信念坚定,历经“三落三起”而不移;他一心为民,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抓建设,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自己视为“中国人民的儿子”,“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努力。
  他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经历“三落三起”的重大考验而挺立不倒,从未放弃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
  从南昌城西行十几分钟,便是新建县的望城岗。在邓小平传奇般“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中,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此居住了3年4个月。
  在这里,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现为南昌陆军学院)原校长楼,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小道长约1.5公里,见证了非常岁月里小平同志的艰苦生活,人称“小平小道”。邓小平在这条小道上行走了3年,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思索了3年。
  2003年5月1日,当年的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作为一个重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景观对外开放。景点就命名为“小平小道”。在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有一个名为《艰难岁月》的展览,其结束语称:小平同志虽身处困境,遭受了精神上的沉重压制和打击,却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服从大局的组织观念,困而益坚的钢铁意志,矢志不渝的顽强追求,心系天下的宽广胸怀,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因为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才能在“苏东剧变”的动荡冲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重大历史关口把握好了国家与民族正确的历史航向,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建设成就。他无比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⑦
  他反复强调,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学习和培养这些革命精神,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我们不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参加革命到现在吗?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⑧“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⑨
  邓小平强调:“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已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⑩“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首先要自己坚定信心,然后才能教育和团结群众提高信心”。(11)
  (三)江泽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立足于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新变化、新趋势、新任务,对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在实践中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
  2002年3月,初春的三秦大地,草木复苏,杨柳吐绿,处处生机勃勃。3月26日至4月2日,江泽民来到陕西,着重就西部大开发和党的建设进行调研。他先后到榆林、延安、西安、杨凌等地,深入厂矿学校、科研院所、乡村农户,看望干部、群众,向老区人民表示慰问。
  在考察中,江泽民反复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充满新的希望、也充满新的挑战的征途上,我们始终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12)
  3月29日上午,江泽民来到延安,再次参观了七大会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会见了延安老党员。下午,他在延安主持召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听取市、县、乡、村党组织负责人的汇报后指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活动,在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党的七大,为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弘扬延安精神,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促进陕北等革命老区的繁荣发展,这是江泽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贡献。
  陕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带,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1997年8月,江泽民在对有关调查报告的批示中发出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此后,陕北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2002年3月27日,江泽民来到榆林市七里沙考察造林治沙情况,会见了28年如一日的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和治沙劳模牛玉琴、石光银。得知女民兵连已治理荒漠两百八十多公顷时,江泽民表示赞赏。3月28日,江泽民考察了位于榆林的陕西治沙研究所沙地植物园,听取了关于品种试验和飞播造林情况的汇报。江泽民与这里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对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专家们说:“你们对西北沙漠的治理做出了贡献!”在延安,他察看了延安绿化造林的情况,并听取了有关延安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汇报。江泽民还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察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他说,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只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西部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够得到根本改善。
  陕北是革命老区,近几年连续遭灾,2001年又遭受大旱,江泽民惦念着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3月27日,他来到神木县瑶镇乡黄土庙村。这个村连年遭受旱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增强了大家克服困难、继续发展的信心。在村民李治田家,江泽民仔细察看屋里的陈设,询问储粮情况。他还考察了村里的初级小学,询问教师的工作情况,勉励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3月31日,江泽民在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指出。要认真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经济发展。解决西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帮助西部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保证全国现代化的成功实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伟业,需要我们进行长期艰苦努力,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发扬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认真搞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在考察中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央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已经制定并将继续制定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江泽民殷切地希望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运用好这些政策措施,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忍不拔地做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13)
  弘扬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江泽民在考察中反复强调的一条。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勤于思考,深入实际,继续研究与努力回答推进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及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指导。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破除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那些已经过时的思想观念和传统做法的束缚,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封闭保守等观念,使我们的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把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努力扩大视野,开阔胸襟,敏锐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谋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说,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的重要性。要把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作为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任务。现在,一些地方老区群众的生活条件仍然比较差,要加大对贫困和受灾地方的扶持力度,把革命老区建设好,使老区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14)
  把延安精神运用、贯穿于新的伟大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江泽民对延安精神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
  “延安精神的实质,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历史表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其实质就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艰苦异常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才能冲破敌人的封锁并在老区站住脚、扎下根,才能从内到外,从延安革命根据地到最后解放全中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成功地实现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变,才能紧紧扭住发展的正确方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延安精神的实质是解决生产力问题,这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正确把握的思想结晶,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这种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成为引领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伟大旗帜,对延安精神予以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首先,在生产力上,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力的延安精神,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在文化上,把延安精神所代表和蕴涵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延安精神的本质,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对延安精神所做出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为延安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邓小平逝世后,他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思想统一,开拓进取,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所有这些光辉业绩,都是对延安精神最好的继承、最大的发展。
  (四)胡锦涛:“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胡锦涛成为党的总书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他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回顾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两年多的发展历程,我们由衷地感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是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他们高度重视弘扬优秀的革命精神,牢牢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必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再创辉煌。
  人们至今也不会忘记,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冒着严寒赴西柏坡重温革命传统。胡锦涛重新提到毛泽东当年的“进京‘赶考’”,把自己的西柏坡之行比喻为重温“两个务必”的“上学”之旅。
  西柏坡人永远不会忘记胡锦涛深情的目光。所到之处,这位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总是显得那样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没有红旗,没有条幅,没有鲜花,没有地毯,胡锦涛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服,吃的是当地的家常便饭。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执意要在西柏坡住一夜,亲身体会老区人民的生活。
  胡锦涛向全党提出坚持“两个务必”的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当年对全党同志发出的这一谆谆告诫,如今已成为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自觉行动。
  一年之后,胡锦涛在陕西考察工作时进一步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15)正是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等优良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下,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业绩。
  胡锦涛指出:“我们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很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据群众利益和群众愿望想问题、做事情,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作决策、干工作,事事想着群众,处处为了群众,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为帮助群众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多办好事、多办实事”。(16)这是胡锦涛于陕西考察期间对在新时期如何继承弘扬延安精神、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所提出的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也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努力实践的行动准则。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胡锦涛的领导下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简化出访接送仪式,简化上级领导视察的接待工作,制定宣传工作要“三贴近”等相关规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了表率。
  胡锦涛一再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
  “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全党同志都必须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极端重要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17)
  弘扬延安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18)这是胡锦涛对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极大丰富与发展,充分反映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才能具体做到求真务实?
  胡锦涛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我们党所面对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出发,科学、全面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是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实际上,这也是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这也是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这同样是在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要求。要真正树立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显然,这几个方面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的基点,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是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是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各项公开办事制度,特别是要认真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概括为八个大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这是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本质的延安精神新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如何全面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重大贡献。
  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中认识不断深化;深刻揭示了当前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深刻揭示了党执政兴国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经验,反映了探索执政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论述党和人民群众关系时,胡锦涛引用古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群众利益无小事”。(20)话语虽简,但力有千钧,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胡锦涛深刻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我们党八十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各级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两个务必”,牢牢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战胜非典,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在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乘风破浪,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②同上书,第32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⑨同上书,第368页。
  ⑩同上书,第367—368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1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13)参见《人民日报》,2002年4月3日,第一版。
  (14)参见《人民日报》,2002年4月3日,第一版。
  (15)(16)《人民日报》,2004年4月14日,第一版。
  (17)(18)《人民日报》,2004年1月13日,第一版。
  (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20)同上书,第17、20页。
  

延安精神/黄宏主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