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二、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黄宏


  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已经逝去。
  今天,当我们谈及延安精神时,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由于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对延安精神缺乏深入理解,常常会有“延安精神已经过时”之类的错误认识。
  症结之一:弄不清延安精神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联系。
  延安精神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富我穷、敌攻我守的艰难险恶局面,焕发出来的救亡图存、克敌制胜的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跟任何革命精神一样,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没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七大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在全党实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没有延安整风运动,就不可能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果没有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提倡和弘扬,就不可能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人心;如果没有大生产运动,就不可能产生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如今,时代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并没有丝毫否定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延安时期作为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现在的情况相比,无论社会形态、政权结构、经济模式、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文化意识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但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不仅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性,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直至近年涌现的抗洪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虽然在表现形态上可能有个性差别,但其实质和内核都是一样的,具有一脉相承的共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
  症结之二:弄不清延安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血缘”关系,把延安精神排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程之外。
  实践表明,延安精神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延安精神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与“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与“救亡图存、不畏艰险、和衷共济、勇于牺牲”的红岩精神,与“爱国、创业、求实、献身”的大庆精神,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它们毫无疑问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
  从根本上看,延安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经久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党、国家和民族而言,延安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也是万古长青的。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延安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安精神的灵魂有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即: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同时,我国改革发展又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八十余载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领导人民战胜一切困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从此改变了百年的屈辱史,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
  历史上,“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时间一直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在16世纪以前,即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发现新大陆之前,当时的中国无可置疑地是世界的中心。
  16世纪之前,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技术上,中国远远超过了所有其他文明国家,但在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时,中国却走向了封闭和落后,19世纪以来更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史。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自16世纪的500年来,中国第一次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1890年至1913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为0.8%,1913年至1950年为1%,1950年至1973年提高到5.8%。即使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也在增长。在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中,年均增长达到5%。”①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很少有发展中国家能够连续30年快速发展的,但是在中国这一切却成功实现了。自1978年至200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4%。取得如此骄人的发展成绩,根本的原因,是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阵痛后,邓小平领导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正确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实践所产生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后,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邓小平逝世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进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全面推向21世纪,真可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风景这边独好”。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回首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及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实践一再表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面对历史,不少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党中央在延安短短的13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党何以历经磨难而不衰,何以能够扭转乾坤、改天换日?
  答案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但根本的一条,是党领导人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延安精神就是正确把握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有机统一的精神结晶。
  时代条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延安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关于这个问题,彭真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我们发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了,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在这里,“是”就是“规律”,即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好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使我们的建设和发展牢固建立于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综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教训:一些政党正是由于没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好这“三大规律”,才最终导致了执政的失败。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基本问题,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丧失政权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搞清“三大规律”的基本内涵、发展形态和未来趋势,努力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对“三大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这是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决定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任何社会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就难逃覆亡的命运,即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都是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可分的。我们党要提高执政水平,领导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认清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为了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苦苦追求,提出了许多猜想和假说,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然而,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他们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深刻根源。矛盾良性运行时,生产力就发展,社会就进步;矛盾运行不良时,社会就停滞、就混乱。人类社会正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其次,要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遵循与其本质要求相适应的特殊规律,使社会基本矛盾在新的层面上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
  认清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关键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并被实践证明为完全正确的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按照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中国才大有希望。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深刻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④
  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一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次,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东剧变”使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多年后丧失了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就必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从中获得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无论是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还是党员队伍等方面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国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提出了挑战。而在诸多的挑战中,最为根本和紧要的则是围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无论时间和环境随时代发展怎么变,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如果变了,我们的党就会被人民所抛弃,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彻底的失败。革命时期是如此,建设时期更是如此。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既是夺取政权的重要保证,又是巩固政权的重要保证。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⑤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延安时期,刘少奇讲,毛泽东同志是人民的勤务员。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说讲得对,讲得好。那时候,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⑥当时在延安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党和人民结下了骨肉深情,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把一个昔日千疮百孔、任人宰割、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但是,现在的情况同延安时期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我们的党处于执政的地位,是执政党了。很多党员也都掌握了或大或小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讲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究竟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成为区分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分水岭。由于手中有了一点权力,只要稍微缺乏自觉性,脱离群众的毛病就容易产生。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给的。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履行和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在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加强执政能力的实质和关键是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党的宗旨的实现就会受挫,党就会失信于民,给党造成危险。
  总的来看,党执政五十多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也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另据2003年中央党校进行的一项以县以上干部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缺乏或较弱的占1/2以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弱或手足无措的占1/3以上;依法执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则有1/2显得较弱。可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紧迫要求。
  在一定意义上,提高执政能力可看做中国共产党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自我纠错、自我净化的一种努力。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将执政能力建设摆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加以把握,这无疑是一种高度的执政自觉。
  2004年6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和中央党校卢先福教授这两位知名的党史、党建专家,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讲解。
  二十多天后的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9月在北京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便是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又是二十多天后,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其中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被党建专家称为“执政七谋”。
  中央主要领导人在不到两个月内连续多次,就同一个问题发表看法,既表明了“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在当前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显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程度。
  9月16日至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数百位中央委员们会聚在一起,讨论“执政能力”这个与党、国家和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在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新的时期,它被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高度。
  这次会议被外界一致认为是“重要关口的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人以清醒、深厚、高度的历史自觉,通过丰富执政能力的内涵,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们党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肩负起执政兴国这一伟大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路是清晰的,目标是鼓舞人心的,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没有历史自觉,走不出执政新路;没有执政新路,实现不了所负使命。从历史自觉到执政新路,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将会看得越来越清楚。
  (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延安时期,我党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和战胜一切敌人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力量,而且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样有着它强大的生命力。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自己艰苦奋斗的本色。党的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奋斗,决定了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
  在当前,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重点在于保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5年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2003年已达一万四千多亿美元;25年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3年已达8512亿美元;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2003年已达4033亿美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雄踞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高居世界第四。
  成就和进步能够鼓舞人、激励人,但如果不保持清醒头脑,也容易产生自满自足、贪图安逸的情绪。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我们在创业的时候要艰苦奋斗,在事业有成的时候仍然要艰苦奋斗;现在要艰苦奋斗,即使将来国家发达了,仍然要艰苦奋斗;我们这一代人要艰苦奋斗,而且一代又一代人都要长期艰苦奋斗下去。
  要提倡艰苦创业,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抵制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要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做起,认真抓,长期坚持下去,100年不动摇。现在社会上崇尚所谓“大款”、“大腕”、“大亨”敛财挥金的心理抬头,追求豪华、攀比高档,吃顿饭、点支歌、买条狗,动辄成千累万元,与我国的国情极不相称。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极少数亿万富豪纸醉金迷,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对此,必须对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加强教育引导,要以正确的宣传导向帮助人们认识金钱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关键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意识有所淡化,生活讲“质量”,社交比阔气,忙于应酬、拉关系,没有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和事业上;有的甚至经不起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犯了错误,栽了跟头。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和危害不可低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用党性原则约束自己,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不断筑牢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防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解决好“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应当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确保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要始终不渝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是基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通往巅峰的途中》,俄罗斯《政治杂志》2004年10月1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延安精神/黄宏主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