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节 自力更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延安精神研究会


  只要一提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一支百唱不厌的歌曲便会脱口而出:
  四二年哪么呼咳,
  大生产呀么呼咳,
  边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齐动员呀么呼咳!
  当年旨在渡过抗日难关,奠定抗战最后胜利的物质基础的大生产运动,自始至终贯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而成为延安精神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生动体现。为了增强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延安精神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的理解、学习,回顾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一、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增强自给自足能力,赢得抗战胜利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固然由多种因素决定,但经济则是一条根本原因。在革命根据地,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经济能否发展,直接关系到边区的巩固,关系到抗战能否坚持与胜利。
  首先,重视经济建设,开展生产运动,是巩固边区,增强抗战能力的需要。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个宽广的大海,我们根据地军民要凭自己的力量游到胜利的彼岸,而不至于中途溺毙,除坚持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外,始终注意因长期抗战而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困难就成为一个中心环节。这是因为,随着长期抗战而增加的军事费用与物质困难,只有依靠我们全体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解决,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需要与它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敌人与顽固分子的经济封锁逼迫我们完成自给自足的任务,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有待于经济的发展。若不从事边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经济,“我们就只有束手待毙。”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因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同于国民党及任何剥削阶级的军队,他们可以靠增加苛捐杂税,千方百计掠夺人民财富来解决给养。我们则不能。只能是一方面为了抗战要求必要的物质供应,另一方面又要不因此而损害民力,相反还要使人民的经济生活因革命而有所改善。“认真地精细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去组织根据地的经济,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是长期支持根据地的环节。”
  其次,边区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是由边区所处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对于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来说,它是处于一种领导的地位,是战略总后方。这种特殊地位,使得它不得不承担着庞大而又不可少的抗战经费的供给,不得不承担起中央机关和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边区财政经济最本质的问题,是保障脱离生产人员的生活、军费与必要事业的经费;经济建设的任务是保障供给、爱惜民力,培养财源,加强边区的自给能力,保证能渡过抗战的财政困难”。当时边区的非生产人员经常保持在七万人左右,最多时达十三万人,加上8666匹公用牲口的消耗,边区人们负担着的脱产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10%。这个负担是远非群众所能承受的。
  另一方面,边区处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经济本来就十分落后。抗战前旧治23县中有不少的县,真财政收入不足本身每月仅360元的财政开支,尚需省方协助。更严重的是1939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策的改变,除停发抗日经费外,加紧了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从1940年9月起,开始在边区周围修筑五道堡垒封锁线,东起宜川西至宁夏二千华里,就筑了9200多个碉堡,真是“垒筑山变色,丁抽路断行”。
  面对这样的经济困难,单靠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已不能解决问题了。1940年和1941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怎么办呢?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会上曾尖锐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在考察了人类就是依靠自己动手活下来的历史后指出:“我们是相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是‘自力更生’四个字”。在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下,轰轰热热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及敌后各根据地开展起来了。
  二、逐渐地摆脱对外援的依赖性而过渡到完全的自力更生,是边区生产运动的显著特点。
  陕甘宁边区开展生产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极其严重的战略任务。尽快摆脱对外援的依赖,实现完全的自力更生贯穿整个过程。
  1937年——1940年,是争取外援、休养民力并开始由依靠外援向着半自给的过渡时期。这里所说的外援是指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为维持八路军三个师边区政府的军费开支,由国民党政府发给我们的60万元军晌。为了使长期遭受封建压迫和战争破坏而陷入极端贫困的边区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为坚持持久抗战,利于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有利形势,提出争取外援的政策是正确的。据记载,1937年到1939年,外援在边区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77.2%、51.96%、85.67%,这样就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在休养民力的同时,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注意纠正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左”的改革,奖励劳动致富,允许雇工、安伙子,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商业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吸引外商到边区投资。与此同时,公管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一批生产民用必需品的公管工厂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边区开始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形势开始逆转,外援受阻,应发的军晌拖欠不发。党中央预感到外援之不可靠,提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动员广大军民开展生产自给运动,用发展边区的农业、工业各种生产和商业贸易,保证我们在财政经济和物质上的供给。在发动生产自给运动的同时,开始建立税务机关,征收货物税和商业税,以求逐步摆脱外援的依赖。
  1941——1942年,为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由半自给过渡到完全自给时期。“皖南事变”后,一切外援断绝,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为渡难关,首先求助于民,发行公债620万元,并征收国粮20万石。其次禁止“法币”流通,由边区银行发行“边币”,以支持生产和必要的财政垫支。同时确定了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切实发动机关部队、学校进行生产,以解决经费之不足,尽管在执行自力更生的方针过程中发生了重商轻农的偏差,经采取果断措施后,成绩是显著的:打破了外部的经济封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障了机关部队的给养,满足了人民的需要。
  1943——1945年为边区经济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开始达到“丰衣足食”的时期。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经问题》的报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边区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和发展工业、农业、商业贸易、互相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政策,确定了农业第一,工业、运输业第二,商业第三的发展方向。会后,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的领导下,边区的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1943年,边区共产粮184万石,除去总消耗162万石,余了22万石,达到了自给有余。这一年的财政支出为60亿元,其中机关生产自给部分占64%,政府公管企业收入占19%,税收和公盐代金占10%,银行垫支7%,而且主要用于生产投资,创造了财政史上的奇迹。
  1944年,提出了争取工业品自给的要求。公管工业蓬勃发展,军民所需的生活用品达到了全部或大部自给,物价稳定,市场繁荣。
  1945年,提出了“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财政经济方针,提倡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并且取得了巨大成绩。
  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还要不要?总结党领导边区经济建设的经验,可以说有许多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困难被克服后,就及时提出了“厉行节约,备战备荒”的方针,注意物力、财力的储备。1943年,边区实现“丰衣足食”后,出现了铺张浪费现象,如有的部队每人每月吃肉八斤,一些单位还搞了伙食比赛。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十分注意这一不良倾向,要求各单位普遍开展节约。边区政府从财政开支的角度,具体制定了节约的原则和方法,如减少马匹和杂务人员的使用,一切衣着用具交旧领新,减少会议和应酬接待等。并且调整了办公费的标准,以便减少开支,建立家务。1945年全边区节约达20亿元,足够公家一年的服装费用。
  三、八路军359旅开发南泥湾,是大生产运动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型。
  在生产工具,技术依然落后的情况下,劳动力就成为发展生产经济的决定条件。因为军队组织纪律性强,又是劳动力集中的集团,加之环境基本上是安定的,所以在公管经济中,抓好军队的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驻防边区的留守兵团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主力军,而120师359旅执行屯田政策,开发南泥湾,又成为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
  1941年春,359旅指战员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高唱“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迎接战士们的不是鲜花、美酒,而是一个个困难和考验。没有住的地方,就搭草棚,挖窑洞;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野果充饥;工具少,就到处搜集废铁自己制造;学习没纸,就用沙盘练字或用桦树皮代替。在严重的困难面前,战士们高唱:
  南泥湾好风光,
  红红的太阳照山冈;
  革命战士不怕苦,
  扛起镢头上山岭;
  开荒生产反封锁,
  气死鬼子和老蒋。
  359旅健儿硬是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出了片片良田。在短短的三年中,开荒十万亩,到1943年,粮食,经费全部达到了自给。被党中央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有创造精神”的王震旅长被评为边区的劳动英雄。
  1942年7月,朱德总司令邀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同游南泥湾,当他们看到南泥湾发生的巨大变化后,十分欣喜,纷纷写诗赞美。朱德在《游南泥湾》中写道: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1943年春节,鲁艺组织了秧歌队去南泥湾劳军,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了贺敬之作词、郑律成谱曲的《歌唱南泥湾》,热情赞颂了指战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43年9月的金秋时节,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等领导人亲临南泥湾视察,当看到“牛羊成群猪满圈,肥鸭满塘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喜人景象后,毛泽东高兴地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能象国民党,他们连棉花都靠外国人”。①
  1944年,359旅再接再励,掀起了更大的生产浪潮,开荒种地26.1万亩,产粮3.5万石,收棉花5万斤,实现了年初给每个人下达的生产6.1石细粮,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的计划。并且全旅上缴公粮1万石,创造了军队建设史上的奇迹。在1941年到1944年中,359旅共开荒36.1万亩,其中有稻田2000亩,共收细粮54278石,自己动手盖房667间,挖窑洞1264孔,建礼堂3座,置办农具万余件。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359旅白手起家办工业、运输业、商业,成绩十分可观。
  1940年9月,他们用一架祖孙三代人用过的破织布机,在绥德县的一座破庙里办起了大光纺织厂,王震旅长亲自在庙门上拟了一幅对联:
  动手动脚自给自足,
  同心同德爱国爱民。
  1941年织机发展到66架,工人250人,每月可出宽面布千匹,毛巾500打,毛毯百余条,不仅满足了全旅穿衣的需要,而且可以外销一部分。除纺织厂外,还兴办了一个被服厂,两个修械厂,两个纸厂,四个木工厂,三个军鞋厂,两所油坊,一个肥皂厂,三个铁厂,八所粉坊,六所豆腐坊、磨坊,开办盐井七个,煤窑两个。
  运输业以1943年6月计,全旅800匹牲口,400名运输员,68个骡马店,沟通了边区的各大乡镇。
  商业主要是通过大光商店及十个分店进行贸易的,仅1942年一年就获利润672万余元,四年盈利21240万余元。
  生产间隙,战士们刻苦学习文化,加强了军事训练,实现了生产、学习、练兵三丰收。
  随着生产的发展,战士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每人平均每天一斤半粮,一斤半菜,五钱盐,六钱油,一月2—3斤肉。三年发两套棉衣,两年发三套单衣。1943年,每人发了一身自造的黄呢军装,使前来参观的记者惊叹不已。
  南泥湾的巨变,又推动了边区的生产,屯垦在大风川、槐树庄等地的部队,纷纷提出了把驻地变成“南泥湾第二”的口号,坚持战斗在敌后根据地的军民也提出要“创造敌后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遍地开花。
  40多年过去了,359旅健儿们没有辜负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厚望,走到哪里,就把南泥湾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光大到哪里。1948年,他们完成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后,踏上了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的征途。1950年进驻新疆南部重镇阿克苏,1954年集体转业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戌边生产。近40年来,他们在塔里木河两岸,垦荒地240万亩,生产了数十亿吨粮食,形成了有20万人口,17个国营农场和25个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农垦企业,仅1989年,工农业产值就达5.76亿元。
  几十年中,尽管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丢。在社会上逐奢竞华之风盛行时,他们没添置一辆豪华轿车,师领导仍乘坐北京吉普在百里垦区指挥生产。在纪念扎根新疆40周年时,不摆酒席,只开了一个小型的老同志座谈会。战士们说:“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我们要永远发扬光大”。②
  延安大生产运动只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实际上,这种体现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的,渗透贯穿于我党为抗战胜利而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
  如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不依赖国民党所有的几百万军队,仍把抗日的立足点放在发展壮大人民武装上,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靠时间的推移,靠艰苦的人民游击战争,积小胜为大胜,蚂蚁啃骨头,愚公移山,终于在抗战的舞台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毛泽东称其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③
  为了迅速开创抗日的新局面,组织上急需大批军政干部。我们不靠国际派遣,也不要蒋介石委任,而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延安创办了二十多所“窑洞大学”,培养了几十万德才兼备的干部,靠他们支撑了抗日的大厦,夺得了胜利。
  在政治上,我们没有因自己力量的暂时弱小而处处看国民党的脸色行事,把重点放在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上,牢牢把握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国民党虽千方百计限制,溶化,反对我们,但在我一整套坚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面前,束手无策,无耐我何。
  思想上,为了打碎教条主义的枷锁,放开被束缚的手脚,我们用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实现普遍原理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提高党在政治上的成熟程度,在认识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上,尽快完成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
  正因为我们在一切领域内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这个“在野”的党,成为领导抗日斗争的坚强核心,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了战胜日寇的主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了夺取胜利的可靠战略基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
  注:
  ①《列宁选集》第4卷第104—105页
  ②《陕西日报》1990年2月1日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41页
  

时代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