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途径

谢振宗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进程看,构成党的先进性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进和创新。我党是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党的先进性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逻辑主线。延安时期是这样,现代社会还是这样。以人为本是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是几千年来人本思想及其价值演变的最终归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继承延安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是整个历史过程中由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承认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群众。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强调过:“共产党应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一部分人谋利益。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特别要注意照顾到中间阶级利益。”他还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
  新一届党的领导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发扬传统,放开眼界,面向实践,务实求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总结和汲取了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而且是包括前苏联、东欧现已瓦解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能够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及它的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正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根本目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所要求的。
  历史发展已反复证明,时代性规定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方位,赋予党的先进性鲜明的时代特征,苏东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也深刻地说明,一个政党不论它的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怎样先进,但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先进性建设,最终都将失去先进性。实践发展从另一方面说明,无论是对党还是对党员个人来说,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素养是领导素质的核心,一个先进的政党,首先是学习型的政党,一个成熟的领导或党员干部,首先是善于学习的干部,学习应该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和心理定势,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精神品质、政治责任和生活常态。马列主义政党最可贵的品质就在于能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和社会现象进行规律性的探索和本质性的揭示,从而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在时代发展和动态建设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则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同时必须强调,作为硬道理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这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确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它肯定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规定了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不是管一时,管局部,而是长远的、根本的、全面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了这一思想,指出,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西部特别突出,甘肃尤为严重。基于这种情况,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如果知难而退,我们就会被困难所阻挠,就不能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我们有正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在排除阻挠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发展,不断开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精神和能力。战争年代如此,在目前全国全党的发展战略决策上如此,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也是如此。应该看到,发展滞后的农村,长期沉淀的历史包袱向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提出了挑战,这是正常的。在农村,如果“有钱开展”,“有人指导”,“有阵地活动”,七八十岁的老党员也拄着拐棍来听党课,参加讨论。但根据调查,全省70%的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壳”,村级没有专项的党、活动经费,也缺乏相应的党建经费渠道,开展教育活动必备的办公用品无力解决,更无法承担其他方面的开支。不能解决党员群众活动的场地,不能很好地“引导”、“组织”活动,群众就不认为党组织是先进的。无力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渴望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在引路、吃水、上学、就医等方面遇到的大量的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怎么能得到群众真正的满意呢?难点就是着力点。通渭县鸡川镇党委书记邢耀辉在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树上山、粮下山”、“东山洋芋西山药、川地粮食加果菜”的工作经验,增加了群众收入,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榜罗镇毛店村党支部书记毛三喜根据当地边远社山高沟深无路可走的具体困难,带领群众,一年多时间修通各社农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并组织群众打坝蓄水、灌溉,粮食、果菜、药材连年丰收,较快地缩小了贫困面,当然他说话有人听,走路有人跟,群众是满意的。
  实践证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在取得具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特别是贫困的农村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农村工作中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破解,只要我们不是隔靴搔痒、蜻蜒点水式的,而是正视现实,知难而进,着力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要理顺乡镇的政府功能定位,从过去的催收催种,收钱收粮,创办企业为主,转到强化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通过兴办服务实体,推行科技承包,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加快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解决好上项目、调结构、闯市场等难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展康乐型、生态型、服务型建设活动,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上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体现党员先进性,这样,才能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三、以人为本是实现发展创新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传统的发展我们看到,我国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低,产业的竞争力差,增长的代价大,并导致能源、原材料的浪费和低效使用等。有专家这样说,在我国的GDP中,至少有18%是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为代价获得的。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维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如果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并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将难以维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难以顺利进行,企业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科学发展观正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并针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一方面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经济、政治和文化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技发展关键在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要有一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上的科技带头人物,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人才。为此,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多渠道培养各个领域所需的人才,坚持在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中识别、培养、凝聚和广揽人才,这是一个政党或一个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核心理念。
  再说,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其目标再也不只是简单的丰衣足食,更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而是农民需要从种到收直到农产品的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民也应该是既懂科学,又有知识,既懂“种地”又懂管理的现代人,而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大差距,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知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根本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民尤其是西部偏僻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后继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小农思想严重;市场意识淡薄,市场参与能力不强,政策法规意识不强,不仅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不高,也不善于运用政策法规保护自身利益等等。在此问题上,笔者也认识到,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诚然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支持,但这只是外部因素,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外因”和条件,作为农民自身的知识素质、科技水平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内因”和根据。这不仅是对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提出的一个历史性重大课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创新的最高理念,也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艰巨的实践任务。任重而道远,就此意义上说,先进性要体现在解决落后的问题上。
  四、以人为本是新时期继承延安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我们懂得,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和当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完全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时期的本质核心,这是因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正是因为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所以当年在强敌面前投有畏惧和退缩,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历史也告诫我们,弱国常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仅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建设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民族气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各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发展量的问题,而是发展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质的问题,实际是说当今社会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人与自然,更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这一质的发展和实现,不仅有赖于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有赖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赖于人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更新,有赖于人的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战争年代要吃战争苦,生活困难时期要吃生活苦,现代化建设时期要吃头脑中的苦,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有创新,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掌握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与技术,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延安精神证明,只有持续发展的人才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和再生资源,只有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特别是提高共产党员的整体素质,它一旦与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相互结合,就会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并进而强有力地推动一个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凝聚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国家才能繁荣富强,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新成就,为人类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党才能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延安精神才能世代相传。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下展开的。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有的西方思想家预言,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也将在20世纪灭亡。我们党不断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超出了他们的预言。从毛泽东始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逻辑起点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继续中国化,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并且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持续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甘肃通渭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