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兵团精神和兵团文化形成与发展研究

梁金贵


  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它的文化史。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经过漫长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融合发展,在不断构建和增强文化认同、铸造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形成的,当前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多显得重要和突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精神支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续和发扬,兵团精神是在屯垦戍边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必然在屯垦戍边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中得到体现和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的大部分。1954年10月7日,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计10.5万官兵就地转业,从此,这个举世无双的集团诞生了。兵团人创建了数千万亩绿洲,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世界第十一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目前兵团拥有234万职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14个农业师、172个农牧团场,1600万亩耕地,近200个新型城镇,各种土地、草场、水面总和约7.2万平方公里,超过英伦三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在祖国边陲铸造了有生命的“界碑”。文化是与精神联系甚为紧密的社会现象和范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把社会的文化状况当作社会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水平的标尺。在一个社会中,文化为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提供了条件,也为社会群体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兵团精神正是兵团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结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兵团的生动体现,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兵团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且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兵团精神既是兵团人真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兵团文化的深层内涵。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兵团精神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体系。兵团精神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兵团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已成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社会稳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艰难与辉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兵团事业的成功,是兵团百万职工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的体现。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促进了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壮大。兵团精神是兵团创业者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已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永世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中,一定要将兵团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50多年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一、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
  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是兵团人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兵团人真实生活的反映。兵团精神与新中国的屯垦历史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体现为在以下方面。
  (一)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
  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始终是兵团屯垦戍边高扬的旗帜。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实现边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兵团人屯垦戍边,甘于吃苦,勇于开拓。50多年,在艰难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工作,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兵团人一代接一代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兵团精神,把热爱祖国作为兵团人的信念,兵团精神也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
  (二)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
  兵团人最大的奉献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毫不犹豫的牺牲了兵团及兵团人的自身利益。从兵团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兵团大规模开发时期,用节衣缩食建立起来的新疆第一批工厂,包括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以及煤矿、电站等100多个工业企业,先后无偿移交给地方。这些企业已成为今天新疆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构成了新疆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使新疆这个解放前连火柴都生产不出、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地区,在兵团人的奉献中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展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石油工业基地。
  (三)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
  兵团50多年来的历史,是在积累和发展所占用的经费和消费的比例不平衡中发展的。建设初期在艰苦的生活中兵团战士们节衣缩食,身拉木犁,为了国家的稳定和边疆的经济文化发展,用本该吃穿用的钱搞建设、谋发展,有利地支援了内地缺粮的省份。兵团人自行降低自身生活质量、想方设法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初步建设了新疆最早的工业体系的基础。兵团按照“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历经无数艰辛在荒漠上开辟了一片片绿洲,用辛勤积累下来的资金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建立起一个个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体系,为新疆的大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支撑兵团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的关键所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构成了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安家立业,繁衍生息,传承使命。在50多年来的屯垦戍边活动中,兵团人高举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屯垦戍边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开拓进取,把所掌握的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中,把内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引入新疆,不仅开创了现代大农业的先河,也开创了现代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先河。当前在勇于进取的精神动力推动下,实现“二次创业、再造辉煌”的伟大历史使命。在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上,兵团人以创新的胆识不断开拓进取,开发创新出庭院经济、精准农业、三北防护林、小康连队、金边工程、白绿红工程、膜下滴灌等各项生产新技术。在新世纪为新疆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边防。
  对于兵团内部来说,兵团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兵团外部来说,是兵团集体人格的体现,是兵团区分于其他组织的精神物质的总和。
  二、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兵团精神为核心内容形成的兵团文化,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发展。经过几代军垦儿女50多年艰苦卓绝努力而培育出的宝贵的兵团精神,是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扬,是兵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升华和概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为主要内涵形成的兵团文化,既高度集中了兵团的光荣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兵团文化是兵团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兵团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兵团精神的体现,是兵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传承兵团文化,升华兵团精神,对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建立和谐社会保卫边疆稳定边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兵团文化是建立在“军旅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京津文化”、“吴越文化”、“广粤文化”厚重的土壤之上,各种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渗透、碰撞、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它以屯垦戍边为己任,以开发为手段,其文化辐射着耀眼的“开发之光”,显示着“广源兼容、多元并蓄、五彩缤纷”,具体分析有以下特征;其一,兵团是中国独有、世界唯一,其资源更具唯一性。其二,是资源的特殊性,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任何旅游地理书无法归类,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形成的特殊的人文资源。其三,是资源的神秘性,由于兵团的特殊的地位、体制和作用,越发使世人对“兵团”和“集团”感到迷惑和神秘。其四,是与新疆地域文化的互补性,新疆地域文化是它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因为它是在新疆特殊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产生、发展的,是新疆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疆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补充和丰富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其五,是资源的发展性,它在中国的屯垦戍边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它不同于其他民族风情,它不仅是活生生地存在着,而是在发展着,在丰富着。兵团事业现代化的发展将赋予他更强的活力,几百万兵团人用毕生的精力充实它、发展它、描绘它。
  三、兵团文化的内容和本质
  如何开发传播兵团文化,利用和保护兵团文化,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兵团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发扬兵团精神离不开弘扬和传播兵团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凡是能够反映兵团屯垦戍边艰苦历程,展示兵团文明成果风貌,体现兵团精神的一切历史物质的非物质的资源,都可以界定为兵团文化资源,一是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碑、馆和雕像,如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军垦博物馆、王震铜雕,陶峙岳纪念馆、艾青诗馆等。二是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物;如军垦第一犁、军垦第一井、军垦第一楼、地窝子、木制犁等。三是建设边疆的成就,如兵团新兴城镇、旅游城市、国家级开发区、大型上市公司等。四是高科技特色大农业:如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家乐、大型条田的机械化耕作、瓜果园等。五是边境团场在内的“金边工程”,在兵团城镇建设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是一道风景线,会让游人感受到兵团人的奉献精神。六是兵团的预备役建设中,兵团军事力量的体制演变到今天,成为“寓兵于民”的预备役编制,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独具中国特色的民兵制度。七是屯垦文化,反映艰苦创业年代的文学作品、诗歌歌曲、音像资料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八是特殊的人口结构,兵团特殊的人口结构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可以通过以“军垦人家访谈”的形式把家访编入旅游节目,使游客与他们零距离对话,生动,可信,可亲,使历史的见证人可以为游客打开一扇读解艰苦创业史的窗口。兵团文化就是在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为屯垦戍边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兵团文化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经常听到不少内地或是海外人不了解兵团,这与兵团的实力和魅力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文化传播的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弱势很难引起重视,但是,强势文化总能将弱势文化覆盖。要让人们全面了解兵团、认识兵团、热爱兵团、奉献兵团,就要大力开发弘扬兵团文化。兵团文化在戍边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疆的实践与存在。其先进性本质是兵团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内在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在新的时期,兵团文化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地增强兵团屯垦戍边的综合实力。二是兵团文化体现了高度的群性通过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艺、群众文体活动等各方面途径和手段,扩大兵团文化的辐射面,增强兵团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同理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共同融合发展。三是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性,具有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作用,兵团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御敌对势力的文化侵略,剔除各民族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加强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群众文化活动是兵团文化形成的基础
  兵团成立之初,各师都有文工团,发展到每个团场都有一个演出队、随着文化活动的繁荣又引进组建了越、吕、豫、平、京、秦等十个剧种的团体。目前,兵团和部分师仍保留着歌舞、诸剧、秦剧、豫剧、杂技等九个团体设有文学艺术联合会,十多个协会,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等协自上而下建到团场;办有西北地区仅有的大型文学杂志《绿洲》和雄踞中国诗坛的《绿风》诗刊。新疆兵团办有党委机关杂志《兵团建设》,党委机关报办到各师,电视台办到各团场。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从田野和厂房崛起、成名,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作家:周非(长篇小说《多浪河边》、《胡杨潇潇》);编剧:施样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电影《鸦片战争》、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画家:姚迪雄(《八骏图》和《双百袋鼠图》);电视节目主持人:叶惠贤(上海电视名牌栏目《今夜星辰》);摄影家:廖周炎(《朱锫基的心颤抖了》);书法家:赵彦良等。新边塞诗,秉承汉唐边塞诗凤骨,抒写今日时代,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强劲流派。其领军人物章德益、杨牧、东虹、洋雨、石河等,都来自塔里木和准噶尔大漠边的农场。师、农场和连队的文化建设积极向上,兵团开展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普及率高、活跃范围广,参加群众多。“民间社火”、“业余文艺表演,”、“广场文化,”成为团场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许多师和团场一年办一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文化节,诸如“棉花节”、“枸杞节”,“塔里木之春”、“绿洲之夏”等;文化节活动中参与的人多;音乐歌舞、地方戏、社火、威风锣鼓、工艺品展、烹调、棋类、田径、球类,如火如荼;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各民族的都有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气氛;更多是职工写、写职工,职工演、演职工,职工唱、唱职工。随着文化的发展,兵团先后涌现出杨牧、杨树、石河、朱岩、许特生。唐家濂,董振堂、李其煜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仅以石河子为例,该市现有文化艺术协会12个,会员达30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49人,近年来他们发表的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小说、诗集、报告文学集20部,有20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广泛的群众性是兵团文化始终不渝的特色。经过几十年屯垦事业的发展对文化活动的培育在兵团内已经形成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多层次的群众文化体系。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来到兵团石河子新城中心的游慈广场,会感受到那醉人的美景。绿树掩映、鲜花环绕、绿草如茵,25.6万平方米的广场上,音乐喷泉溅珠喷玉,彩灯五光十色,《边疆处处赛江南》乐曲悠扬悦耳。穿着不俗、谈吐文雅的各民族市民,在夕阳余辉下轻歌曼舞。活动是自发的,舞步是自由的,身心是自在的,兵团人为自己营造了丰富充实的文化精神空间。即使是在边境广场,其文化建设也不落后。你来到各团场,看到的最好建筑是文化活动中心,里边图书室、电教室、剧场、娱乐室、健身房等,广播电视的普及率高。在边境团场也可以看到48套电视节目。每到节假日,从团场到连队,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人们或参加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或参加拔河、长跑、赛马,或参加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时装表演、文艺演出,人人满怀激情,充分显示了兵团文化事业的生机与活力。兵团把屯垦文化视为传承兵团精神的载体,而兵团文化的发展也为兵团军垦事业的创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开发兵团文化就是要从屯垦实践的传统中,特别是从党领导的屯垦实践的伟大传统和外部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吸收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兵团特色的创新文化,以引起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人们对兵团有一个更形象、更具体的了解。使兵团文化在中国的屯垦戍边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兵团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风情文化,它不仅是活生生地存在着,而是在发展着,在丰富着。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当前兵团文化对兵团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兵团文化仍表现着的强劲活力;已逐步走向成熟并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中发扬光大兵团精神。
  五、弘扬传承兵团文化开发兵团文化资源
  传承和开发兵团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兵团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将进一步鼓舞着百万军垦职工创造新的业绩。对于促进兵团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满足兵团广大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传承兵团文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发和展示兵团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开发和展示大漠神韵的资源潜力。兵团农垦系统“渗透”在新疆的各地,拥有广阔的戈壁沙漠,境内沙丘连绵,浩瀚无际,展示给人们的是凝固而又充满动感的金黄色海浪。
  2.开发和展示草原风情的资源潜力。兵团农垦系统开发的巴音布鲁克、吉木乃、巴里坤等大草原,面积广阔无际,风光秀丽娇美,溪流纵横交错,牧草青嫩碧绿。
  3.开发和展示独特风光的资源潜力。兵团在新疆境内开发的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全国驰名,有海拔3000多米的天池,有以神秘大红鱼著称的喀纳斯湖。
  4.开发和展示绿洲风光的资源潜力。经过2000多年屯垦,尤其是近50年的开发和建设,大漠戈壁的边缘崛起了一片又一片广阔的绿洲和开发新城镇。
  5.开发和展示人类和自然遗产的资源潜力。前人屯垦事业开发成就,比如:班超西进的艰难脚印,左公柳呈现的勃勃生机,丝绸之路的无尽悲壮,楼兰遗址的神秘。
  6.开发和展示人文环境的资源潜力。一是独具风韵的兵团风情和民族风情,二是“融和发展”的文化现象,三是悠久的“遗产文化”,楼兰遗址的神秘,和现代化的兵团文化广场等。
  (二)建立兵团文化传播发展平台
  通过兵团文化的作用促进兵团经济发展,现代企业从物流到内部管理都不是完全“封闭”式的,它要生存就一定要融入到文化环境中去。物流方面需要企业外边的人们知道它,内部管理方面需要了解外面,这都需要大众传媒作为载体,需要文化传播作为信息的播撒剂。兵团文化也是经济文化,企业把自身发展的某种努力融入到文化媒体中,使它像花粉一样传播,通过兵团文化影响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利用文化传播这一平台,既符合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又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已往的文化传播,做法不明确,大多把利用文化传播平台,看做一种“宣传”,强调政治倾向的多,掩盖和削弱了它的经济目的。因此使兵团宝贵的文化传播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加大企业对兵团文化传播的投资促进兵团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传播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文化传播的事业同样发达。但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有同一个规律,总体上是渐进式的。从兵团的现实情况看,文化传播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化,正处在事业型向产业型过渡的阶段。结合兵团成立50周年的宣传契机建立兵团文化传播产业平台,发挥兵团企业对文化传播事业的投资,使文化走向产业化的道路。进一步推动兵团文化发展,建立兵团文化事业发展基石。
  (四)加大兵团文化戍边,维护国家稳定安全
  加大文化戍边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当代屯垦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建设兵团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兵团文化建设中逐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屯垦戍边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保证兵团经济和社会的正确方向。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有效打击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势力和暴力恐怖主义的分裂图谋,就必须进一步弘扬兵团文化发扬兵团精神,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团结。真正体现兵团文化的功能,积极创新,不断增强兵团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者系新疆五家渠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教授)
  

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