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浅论延安精神与现代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

裴智民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60多年前,以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那个风雨飘摇、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年代里,凝练铸就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时过境迁,虽然现在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与延安时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延安精神并没有因为时代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过时。正如江泽民同志1989年的题词一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胡锦涛同志在今年1·29讲话中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因此,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延安精神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可以说,延安精神是那个物质条件极端简陋时期的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时代缩影。那么,对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已今非昔比、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的现代中国来讲,延安精神与我国现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一、延安精神与现代高职教育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
  60多年前的延安时代,是中国极不和谐的农业时代,外部有日本的侵略以及国民党的围攻、封锁,内部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极端困乏,在这种条件下,边区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硬是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开创了延安和各根据地、解放区相对和谐的新社会,挺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随后的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后的社会现代建设中,涌现出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带着深情永远地埋在兰考那片盐碱地上的焦裕禄,默默为祖国科技事业奉献的邓稼先……延安精神促进了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国现代高职高专教育正在日益成长壮大,已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为现代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的创造性技能人才,即通常所说的“银领”(silver collar)。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型人才,而且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有思想,有吃苦耐劳、敢于打破旧观念的精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综合性“银领。”而当前,我国现代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多偏于前者,尤其缺乏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闪烁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它不仅是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奋发有为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她引领中华民族从中国西北一隅走向光明,走向世界,它是中国人由“东亚病夫”变成“东方雄师”的逻辑起点;而新世纪,中国现代工业前进的动力——现代高职高专教育正是她的动力源。对于当代高职高专教育而言,延安精神犹如一片红色阳光洒入大学校园,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弥补现代工业人才在人文修养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将会把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方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们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
  二、延安精神所宣传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仍然具有特别显赫的意义
  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然而,高职高专大学生,因为我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是温室中的花朵。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还有一部分离异家庭或“两不管”家庭的学生,大部分此类学生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无责任感。他们也多是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有一人事经理对本企业所有高职大专生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78.5%的高职大专生缺乏的就是那种吃苦耐劳精神。这些学生普遍有个特点,即他们对学习,对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认识浅薄,不思进取、无心学习、懒散成性,没有耐力,缺乏韧劲。在延安时期,任何一项事业,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般努力就能解决问题,必须不懈地努力。这就特别需要坚强的毅力。看看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前辈走过的路,当时他们大都是学生出身、热血青年,也未在恶劣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但他们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同甘共苦,以苦为乐,不屈不挠,战天斗地,成为最坚强的一代,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可见,一个人的毅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经过实践的锻炼和艰苦的锤炼,也要经过几个回合战胜自己,才能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他们缺乏的正是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一般说来,艰苦奋斗主要是拼搏、进取、创新、胜利,是不怕困难,压倒一切困难和障碍的英雄气概;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师。在这里,艰苦朴素是条件,其内涵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而对艰苦朴素的要求是相对的。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继续战争年代物质极端匮乏的艰苦生活。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革命和建设都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开辟符合中国特色的道路,没有艰苦奋斗的勇气和作风,不可能有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我国现代工业既需要大量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也需要大量处于车间生产一线的“蓝领”,更需要大量兼而有之的“银领”(高职高专大学生)。所以,这些高职高专大学生需要更多吃苦耐劳的经历,奋斗是艰苦的目的。否则,他们难成大器。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延安精神的光芒照耀着中华儿女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艰难困苦的岁月。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仍要进行艰辛的创业。因此,延安精神所显现的艰苦奋斗精神,对现代高职高专教育和人才培养,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延安精神所凝结的那种时代风貌,对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仍有积极的感染和影响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升华,发扬延安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当前,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失去远大的志向,不能吃苦,集体观念淡漠,只顾眼前的享乐,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对集体事务,公共财产漠不关心。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比较差,因此出口成“脏”,出手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延安精神走进校园,将如春天的雨露,灌溉广大师生久旱的心田,让他们自省,让他们自律。延安精神使这一代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和优良的思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延安精神走进校园,永放光芒,对于能否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大量综合性“银领”人才,对于重新构建勤奋、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形成尊师、守纪、勤学、向上的学风,完善更加团结、奉献、拼搏、诚爱的教风。一句话,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都是十分重要的。
  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延安精神应该是每一名师生心中神圣的精神支柱,是每一艘迷路夜行船航程中的灯塔。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很宝贵的,唯有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正的进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来净化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洗涤灵魂上的污垢;帮助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力培养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开拓进取,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引导他们建立健康诚信的新型人际关系,始终保持阳光心理,始终过着阳光生活,始终处于健全人格,走向正确、健康的人生。
  四、延安精神所提倡的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对于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大有可为;而高职要大有作为,必须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新世纪的时代精神,精髓在于开拓创新。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那种在困难面前不是成为可耻的逃兵,就是左顾右盼、望而却步成为懦夫和懒汉的人,没有希望;没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作风,就不能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矛盾,只能因袭守旧绝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正确道路。
  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极端简陋的条件和环境里从中国西北一隅,走向全国,就是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突破定势思维习惯的影响,而提出有独创的思想观点,尽管有时候这种观点可能是不成熟的,缺乏综合论证的。再看看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瓦特、珍妮以及许多著名的技师,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依据工作中的实际,改良、发明一系列创造性成果的,他们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典型代表。有项数据表明,70%的发明创造来自生产的第一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企业家、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由怀疑而结出智慧之果的。因此,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银领”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机会,条件也很优越,他们更容易成材,走向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这样一种精神。
  另外,也要看到,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德国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他们在短短几十年间,从战争的废墟里跃为世界强国之列,走的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之路是成功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现代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多是具有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中国发展的后劲仍在于工业的稳步前进,仍在于具有开拓创新的高职人才的大批涌现。所以,延安精神所凝铸的开放灵魂,正在很好地指导着中国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是国家关于大力培养大批创造性技能人才方针能否实现的关键。
  五、延安精神所蕴涵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高职能否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许多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工厂)里,没有经过一定的努力,就指望能够得到丰厚的待遇和很快的提升。否则,就辞职或“炒老板鱿鱼”,在择业与就业观方面,他们很多人首先缺乏一种服务意识,缺乏一种耐心和恒心,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往往颠倒过来,因而,往往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延安精神,大力宣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共产党人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善于灌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对于实践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贯彻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于满足现代工业急需大量的创造性技能人才,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延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延安精神所洋溢的文化底蕴,如同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圣火,一直在熊熊燃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延安精神注入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血液之中,定会结出胜利之果。
  (作者系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干部、硕士)
  

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