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南泥湾精神哺育的革命战士无往不胜——记军队转业干部叶万棠的艰苦创业精神

黄日德 胡琳


  现在,站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劳动服务公司总经理岗位上的叶万棠,原来所在部队是当年王震将军率领下威震敌胆并开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八路军359旅的一支后续部队。叶万棠同志在这支英雄部队里,受过党的培养和南泥湾精神的哺育熏陶,由一名普通农家子弟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艰苦奋斗精神、胆识兼备的军事指挥员。他在担任团参谋长期间,运用新的军事理论开拓创新,把他领导的司令部训练成一支指挥灵、战术活、业务精的精干指挥机构,受到了总参谋部首长的称赞。《解放军报》在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时,还撰写了“为这个团司令部叫好”的评论。在他调往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任教以后,曾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队卷撰稿和编审。他撰写的83条目被该书采用,并获得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学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奖。
  1986年,在百万大裁军的战略举措中,叶万棠服从大局,含泪脱下了他无比眷恋的绿军装,走上了新的征程。当时,他曾暗暗告诫自己:英雄部队里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军装可以脱,部队的光荣传统却不能丢,不管走上什么岗位,都要像当年359旅的战士那样艰苦创业,战胜困难,一往无前。
  叶万棠转业分配到柳州钢铁厂任宣传处副处长。他上任伊始,面对全新的局面,迎难而上,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懂的东西就学就问,与全处同志一起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团结全处通力合作,把全厂的宣传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年终总结时宣传处首次获得了先进单位的奖旗。
  出师告捷,叶万棠并未沾沾自喜,而是思索着如何使宣传工作更加有声有色,再上一层楼。当他得到一个信息:国内一些大型厂(矿)采用闭路电视的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活跃职工文化生活,颇受群众欢迎。他通过反复调查论证后,向厂领导提出了投资50万安装闭路电视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厂领导的批准,并指定由他全权办理此事。叶万棠还是部队的作风,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他立即率领人马,去湛江,奔广州,赴长沙……千里风雨,马不停蹄,一心扑在考察和选购设备工作上。设备运回以后,接着打响了安装的战斗。柳州钢厂区号称二十里钢城,高楼林立,5000多户职工逐家逐户地安装谈何容易。叶万棠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头顶着火辣辣的骄阳,穿梭在林立的高楼之间,走东家进西家,楼上楼下,汗流满面的指挥施工。他脸晒黑了,人变瘦了,60个日日夜夜的战斗,终于按预定计划提前半年的时间,使全厂数万名职工,家家享受到了观赏闭路电视的乐趣,而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使全厂的宣传工作开创了电视化的新局面。
  1989年3月,当叶万棠在宣传工作上正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厂的一份调令又委以他劳动服务公司副总经理的重任。
  提起劳动服务公司,人们都摇头咂舌。它的下属有10多个厂(场)、站、队单位,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1000多名职工中大多数是安置就业的“家庭婆”、“家庭妹”,文化、技术素质不高。这样一支“杂牌军”队伍,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能有立命存身之地吗?加上,原材料涨价,市场疲软,产品积压,300万债务缠身,已把公司拖得精疲力尽,濒临破产边缘。
  叶万棠要依靠这样的装备,带领这样的一支队伍到优存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冲锋陷阵,难免许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会陷入困难的包围,成为败兵之将。
  可是,叶万棠自有他不变的信条,当年南泥湾的老战士能在那样严峻的环境中,用双手把一条荆棘遍地的荒山沟变成陕北好江南,那是靠的一种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改变一切落后面貌,战无不胜。
  叶万棠来到公司以后,与孙奎山、郝孟剑等公司的领导团结一心,把根扎在了基层,找工人谈心,向科技人员请教,遍寻医治公司“病”根的良方妙策。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探索,终于与公司的其他领导人一起精心设计,拟制出了一套大胆的改革方案。
  精简机构,充实基层;多方筹款,搞活经济;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吃“大锅饭”的影响,彻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方案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拍手拥护。叶万棠依然一派军人的风采,说干就干,大刀阔斧,排除阻力,雷厉风行,随着改革方案的逐步落实,公司开始呈现蓬勃生机。
  叶万棠则以军事指挥员的姿态,运筹帷幄,紧盯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敌情”,随机应变,有胆有识,灵活的指挥“战斗”。
  一段时间,产品质量老是原地踏步,这可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啊!于是,叶万棠和公司全体成员一道伴日月、熬星斗,猛攻质量关。很快,水泥、钢材等主要产品优质率“呼呼”地上升到85%以上,这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突然,一个不妙信息传来:大规格尺寸的钢材少人问津。叶万棠果断传令:转轨!生产小规格的品种。果然一炮轰响,顾客蜂拥而至。
  叶万棠一度苦感公司销售员少,势单力薄,况且区内外销售网点稀少,难以适应市场。于是,他迅速抽调一批得力干将充实销售队伍,并亲自率队走南闯北搞推销。仅仅半个月光景,在广西各地、县增添了数十个销售网点。于是,新老主顾一同拥向柳钢。
  当经理的,最心焦的是被别人挤出市场。1991年,南国流火的夏季,叶万棠听到了在区内某县,自己公司钢材已为外省一厂家产品取代的消息。他急得浑身火烫,冒着酷暑,风尘仆仆地赶往已被别人抢占的阵地——某县物资局。一番察看了解,方知自己公司钢材被“挤跑”的来龙去脉。他立即采取回天妙术:保证改变服务态度,简化销售手续,价格适当降低。对方亦回心转意,当场续订大量购进他们公司钢材的合同。
  一年多功夫,叶万棠和公司上下倾注的汗水与心血育出了硕果,亏损局面扭转了,他们从困境走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其中,1990年是很值得他们引为自豪的一年;完成工业产值高达931万元,实现税利200多万元,居广西同类企业前列。
  庆贺跃出低谷的鞭炮响过,叶万棠和公司决策层及上千职工并未陶醉,他们的目光又在盯着新的高峰。
  叶万棠他们在沉思:共和国建立30年才起步的劳动服务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刚冒出地面的小树苗,显得那么柔嫩脆弱,今后如何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搏击取胜?再放眼柳州,大部分同类企业及乡镇企业在上水平、上档次方面已迈开了大步。自己公司如不加快发展,将难以与他们竞争,最终会被淘汰。居危思变,需开拓进取才行啊!
  “一个企业,必须有几个支柱产业才能生存,才能经得住市场大潮的冲击!”叶万棠他们经过苦思冥想,终于确定了前进路上的新目标:水泥和钢材,是公司的拳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就从这里入手。再利用柳钢高炉废渣资源,进一步发展水泥生产。他们与广西农业大学携手合作,开发钢渣尾渣,研制硅钙镁肥。用三年的时间,发展支柱产业,壮大经济实力,促使企业由安置型向效益型转变,并走上以效益促安置的良性循环轨道。
  为描绘新的蓝图,叶万棠可忙坏了。资金短缺,采取“向全民借资、由集体筹资、发动个人集资”,东借西挪,2000多万元资金先后到位。技术业务不熟,叶万棠又当上了学生,找来《水泥工艺学》、《轧钢工艺》等专业书籍,硬啃苦钻,“现炒现卖”。不懂的地方,向技术、科研设计单位请教。查资料、找数据、算投资、测预算、请专家、建厂房、搞安装。在他的带领下,全公司上下干得可欢了。而他和公司其他领导三年来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支柱产业的建设中。
  “人心齐,泰山移。”叶万棠他们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几个高速度——
  用不到一年的光阴,建成了一座年处理能力12万吨的钢渣处理厂;
  仅用一年时间,一座年产能力为6.6万吨的水泥厂在钢城西北角的荒野中拔地而起;
  年产3万吨的轧钢厂,从立项设计到竣工投产,才用8个月。
  有关部门被这种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所感动。轧钢厂投产前一个星期,柳州市税务部门就专门请市电视台记者来到现场,拍摄热火朝天的试产场面。投产当天,又对轧钢厂进行了专题采访,并迅速对外报道。
  喜讯不断地传来。投产半年多的“雀山牌”水泥打进竞争激烈的珠海市场;建设中的市白莲机场和文惠桥也选用“雀山牌”水泥;硅钙镁肥大田试验获得成功,被广西科委列为推广项目,该肥种填补了广西肥料业的空白。
  叶万棠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这仅仅是开始。”他反复在干部会议上强调:“我们应狠抓质量,拿到产品生产许可证。拿到生产许可证,就意味着拿到了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为抢占质量的制高点,叶万棠他们又亮出了有特色的几招:
  硅钙镁肥检测遇到难题,请广西农业大学专家和市场技术监督局的工程师来会诊,编制了企业技术标准,问题迎刃而解。水泥生产质量波动,便与柳州水泥厂联手,请该厂两位工程师长驻在柳钢,把住质量关。轧钢生产刚起步,他下厂蹲点,逐个环节抓,以质量管理为龙头,推动设备、工艺等工作的开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柳钢劳动服务总公司的硅钙镁肥获得了产品合格证和临时生产许可证,钢材、水泥也通过国家验收,拿到了正式生产许可证。
  宏伟的蓝图已经描出,轧钢厂、水泥厂和钢渣处理厂成为三大经济支柱,牢牢地支撑起柳钢劳动服务总公司这座大厦!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有说服力。
  五年来,叶万棠他们劳动服务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值已由330多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增长了近12倍!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由1989年的78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增长了2.8倍。1994年,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超过600万元。今后几年,还将以每年上一个百万元的台阶向前迈进。
  (叶万棠同志系柳钢劳动服务公司总经理,曾在359旅后续部队工作20多年。作者系柳州钢铁厂干部。)
  

南泥湾精神代代传/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八七零部队政治部,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合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