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发扬南泥湾精神 做人民的好公仆

梁前刚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一个穷孩子,普通的学生青年,成长为一名革命干部,可以说是与部队大熔炉的锻炼和南泥湾精神的熏陶分不开的。
  1961年7月,我17岁应征入伍来到359旅的后续部队,感到非常幸运,直到1984年2月转业,23个年头里,我一直生活在这个部队。曾经多次聆听359旅的老战士、部队首长讲述许多南泥湾的故事,我十多次去延安和南泥湾,重住当年的窑洞,重挥镢头,重耕当年老红军和老八路开垦的良田,重走思德沟张思德和他的战友们砍柴烧木炭所走的羊肠小道,在阳湾寻访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时的足迹,探找当年举行大生产成果展览的窑洞,到金盆湾瞻仰359旅旅部的指挥机关,在当年的演兵场习武,在九龙泉边听老首长讲他们当年在泉边休息、娱乐、进行歌咏比赛的种种动人情景……心中无比激动,油然而生敬意!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血汗凝成的故事,都使我刻骨铭心。加之参加搜集军史资料,编写英模传记和文艺节目,南泥湾精神早已深深地溶进了我的血液之中。
  南泥湾精神,是革命的精神!它是千百万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用血肉身躯凝成的,它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南泥湾,是一座不朽的思想宝库!南泥湾精神可以用千万种语言来表述、来赞美!我以为,最根本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创造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南泥湾精神永远在我心中,它是伴随我、激励我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的动力和源泉!
  发扬南泥湾艰苦奋斗精神重当新兵学新知
  1984年2月,我转业回到家乡武汉,分配到湖北省出版局研究室工作,通知的职务是副科级的副主任科员,受领的第一项任务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编辑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纪念湖北人民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画册,一本是湖北人民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当时,湖北省出版局和湖北人民出版社实行局社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于“书”,我倒是读过一些,也试着写过,但怎样编辑出版书,却从来没干过。怎么办?当年的359旅官兵,在敌人的禁运、封锁、围困面前,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南泥湾!359旅的后来者,难道能忘掉前辈的光荣传统,在困难面前退缩吗?!不能!当然不能!!只能学习前辈的榜样,迎难而上。于是,我暗下决心,要像当年的南泥湾战士一样,不怕吃苦,艰苦奋斗,重当新兵。一切从头起,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幸好,当时的研究室主任魏启元是一位干过40多年出版工作的老行家,他从选题策划论证、组稿审稿、版式设计、字号选择、校对清样、发排付型、装帧印刷等图书出版的每个环节一一给予指点,并毫不吝啬地将有关资料交给我。
  于是,我白天写信、打电话约稿,或乘公共汽车,踩单车往返于武汉三镇,登有关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家门,恭请写稿、题字、赐画;还跑北京,向有关中央领导及知名出版家求稿;夜晚和假日就贪婪地阅读《出版基础知识》及有关资料。就这样,忙了不到两个月,两本书的近200篇稿件就基本弄齐了。魏主任即指导我进行编辑审稿和各项出版安排,我也抓紧时间汇编资料,拼组照片版样,编写画册文字,为局领导代撰前言。由于出版行家的把手指导,我虚心诚恳的学习,两本书终于提前赶出来了,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初次的实践使我感到,出版是一门科学,不仅自身有许多专门知识,还要学习许多相关知识。为了较快地进入角色,不老是停留在新兵的水平上,我乘势而进,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出版概论、编辑学概念、印刷基础知识、图书发行知识等出版领域的知识。还学习了哲学、社会科学、写作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逐渐丰富自己。
  由于学习抓得紧,省直和局系统多次理论考核,我都获得了优秀的成绩。1985年初,荣获全省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结业证书。为了学以致用,结合学习心得体会和工作实际,我试着撰写了有关图书发行的论文和图书评论,创办了《湖北出版情况》和《出版信息》,及时反映交流情况。参加了《湖北国土资源》、《当代湖北基本建设》等重要图书的撰稿。对于我的长进和取得的成绩,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转业不到两个月,就给定职为正科级主任科员,当年10月底就晋升为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初,又调我到局办公室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
  学习使我尝到了甜头,也促使我养成了习惯。由于长期坚持自学,并注意结合实际予以运用,经群众推荐,层层评比,1990年,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自学积极分子称号。就这样,我从从戎挥戈的军人渐渐地变成了扎根文苑的出版战士,跨进了出版行业这个门槛。
  发扬南泥湾努力创造精神忠于职守尽心力
  办公室工作,较之研究室任务重多了,事情又多又杂。除了计划安排、小结总结、情况反映等文秘工作外,还有对内对外的接待和后勤保障等,比较难办的是上下综合协调。搞不好,意见便可能从四面八方来。我这个人,当兵20多年,受人领导的时候多,领导别人的时候少。如今做办公室工作,既是被领导者,又时常充当领导者的角色。特别是综合协调,我毕竟是个新手,许多历史情况不了解,一些人际关系也不熟。为了少出纰漏,少惹意见,争创一流,我特别注意尊重老同志,多调查研究,公平公正处事,多向内行的同志请教。注意抑制和改正自己性情急躁、爱发脾气的老毛病。遇事多协商多听大家的意见,多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工作中自己带头多干,能自己动手的就不动嘴巴只叫别人干,更不无端指手划脚斥责别人,同时还注意把工作环境理顺。为此,在局领导和老主任的帮助下,重新修订和规范了文件收发阅览制度、会议汇报制度、保密制度、档案制度等。连续多次举行局系统保密员、档案员培训,狠抓了档案规范化试点,使局机关和局系统成为省直较早做到档案员合格和档案达标者。
  在工作中,我还注意不利用特殊身份,乱给领导出主意,尽力审慎从事,当好参谋,出好点子。1987年初,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各省出版局的管理范围扩宽,职能加重,纷纷更名为新闻出版局。我借鉴军队抓工作重视落实到基层的经验,多次向领导建议并草拟文件,建议把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延伸到地、市、州,并把管理职能延伸到县(市)。经局党组讨论得到认可,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准采纳。使湖北成为全国最早把新闻出版管理落实到基层的省份,为解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高位截瘫”创造了经验,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全国同行们的赞扬,并在全国推广了湖北经验。在处理机关内部事务方面,我借鉴军队司政后机关“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经验,注意各处(室)间的相互通气、相互帮助,就这样,我在办公室工作近三年时间,从未与各处(室)发生冲突和纠葛。
  在执行重大使命方面,我特别注意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不给领导机关抹黑。1987年上半年,我受命带一个工作组赴省内一边远县,查处一非法出版案,一方面积极向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宣传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另一方面,要求办案人员严格执法:重人证物证,搞第一手材料,不搞逼供信和主观臆断。由于政策到位,方法得当,上下配合,查处比较顺当,成为全省“扫黄、打非”第一案,对于推动全省“扫黄、打非”工作起了示范作用。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仍坚持自学不停,写作不停。除了记录笔记外,新闻报道、书评、出版论文、编著小册子交替进行。从1985年起,先后被三家报刊社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除一家后来我主动辞职外,有两家的聘任一直坚持到现在。
  由于我爱好写作,特别是有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7年下半年,我受命到局新成立的报纸管理处任副处长,负责开创我们局报纸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报纸出版虽然也属于出版的大范畴,但它与图书出版是大有不同的:着重注意新闻性,较之一般图书出版来得快、影响大。为了迅速适应新工作,我抓紧学习有关新闻业务知识,及时到报社调查了解情况,密切与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新闻群团的联系,注意向老报人、老新闻工作者请教学习。
  为了使报纸行政管理尽快上路,根据调研情况,我向局领导提出了强化对正式报纸的服务,采取“牵马归槽”的办法,把内部报纸纳入管理轨道,规范报纸审批程序,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打击非法出版报纸等建议,均被采纳实施。特别是“牵马归槽”理顺内部报纸管理体制的做法,对理顺报纸整体管理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后来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倡推广。
  随着实践的深入,使我渐渐认识到,搞报纸管理工作,与知识分子打交道,不能只凭行政职权,更要有学识和本领,即要使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内行,最好能成为专家。工作中,我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除注意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每年向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提交经验交流材料外,还注意开展学术研究,在有关报刊上发表有见地的论文,在有关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有新意的言论。结合工作,先后写作发表过《浅谈报纸副刊的五个“FU”》、《公安法制类报纸应破除“三误”倡导“三主”》、《报纸验证的“六个要”》、《报纸审读不是新闻检查》、《报纸审读的“四到位”》、《报纸审读漫议》、《关于建立报纸审读学的有关建议》等比较有影响的论文或文章。并拟定了著述学术性专著《报纸审读初探》的详细提纲,已着手写作。由于有了学识进步,与报社的同志话能说到一起,心能想到一起,实施管理、提出批评或建议,能够比较顺利的落实到位,也增强了我的工作威信。1991年被晋升为处长,随后又被评聘为“主任编辑”(相当于副教授)技术职务。
  发扬南泥湾无私奉献精神勤政廉政当公仆
  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务的变化,应该说,我在出版战线是站住了脚的。然而在有的人看来,我现在干的是有权有势的“肥缺”,甚至鼓动我,抓住机会,为自己和亲友捞一点“实惠”。对此,我是十分清醒和警觉的。为了不重蹈一些人“和平演变”的覆辙,汲取个别人经不起糖衣炮弹袭击的沉痛教训,我把当年南泥湾人无私奉献精神牢记在脑海和心灵。常以先烈和当年的英模事迹为榜样来鞭策激励自己。当年老首长常说的“职位变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变”的亲切教导也常在我耳边回响。我把职务当责任,决心以奉献来适应地位变化,把不以官仗势,不以权谋私,老实当公仆,勤恳干事业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专门写下“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的条幅,忠告自己。多年来,我一直这样奉行着“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扎扎实实干工作,不折不扣地按原则履行公务。我们报纸管理处只有三个人,除我外,另外两个都是青年,担负着全省300多种公开和内部报纸的行政管理任务。不消说处理各种日常要求的更名、变动刊期、增版、增期等事务性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就是拆阅信函、样报也挺费时费事。加之每天人来人往,还要搞报纸审读、年检、评比等等。说实在的,天天都有事做,天天忙不完。因而加班加点几乎成了常事,在我的带动下,我们三人都能任劳任怨,没有牢骚,处理公务没有拖拉,基本满足了报社的要求。特别是对有关报纸出版违规的查处,能顶住各种保护主义的干扰,不受说情风的左右。该批评的批评,该通报的通报,该处分的处分。当然,在工作中主要还是坚持抓积极因素,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激励为主。先后多次总结过《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宜昌日报》等主要报纸的办报经验,开展过企业报和专业报的质量评比,把《武钢工人报》推荐评为全国的典型。1994年,我在担任第六届全国书市宣传处长期间,以身作则,不仅带头写稿还积极策划组织记者和通讯员写稿,组织发动多种传媒搞宣传,书市期间,连续苦战18天不入家门,使书市上稿达千篇以上,为书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超过历届作出了努力。
  二是坚持闲暇不停笔,多为人民献光热。我深知自己学历浅,文化底子薄,为了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掉队落伍,尽力多作贡献,我非常注意利用好业余时间。主要做三方面的事:第一是学习,搞知识更新,增强自身素质。主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中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新闻出版的系列方针政策和指示,学习新闻出版学科里出现的新知识、新科技。根据学习积累,搞学术研究,写学术论文,先后有近20篇书评文章入选本省和外省书评集,有五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中心收录,被有关专家称赞为“形成了通俗易懂的清新朴实可读的书评风格”,被中国书评学会吸收为会员。第二是用于采访写稿,履行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的任务。十多年来,我基本做到了不用工作时间采访写稿,通常是在星期天、节假日采访写稿。每年上稿都在百篇以上,年年都有稿件被报社评为好新闻稿,先后二三十次被多家报社和电台、电视台评为模范通讯员或优秀通讯员。在《新闻出版报》特约记者中,我是任职最长、每年写稿最多、上稿率也较高的一位老特约记者。第三是用于业余研究,编撰论文或编著小册子。继在部队写作出版《诗韵常识》、《诗韵常识简编》和《谜语常识浅谈》之后,回地方先后出版了《谜语选萃》、《看图猜谜识字》、《看图猜百谜》、《看图猜谜学拼音》、《灯谜编猜指南》等小册子和《幼儿谜语选萃》录音盒带。参加了《少年生活百科知识》、《多功能形象识字》、《绘图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撰稿,参加过一些图书的编辑工作。撰写了楚俗研究和对联研究的论文,提出并拟定了灯谜学框架提纲,寄送有关单位,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和赞誉。积累了大量资料,拟定有关“诗韵概说”、“多音字辨析”、“谜语概说”、“儿童谜语概说”等书稿的写作提纲。先后被《中华谜语大辞典》和《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二卷)立条目收录入典。
  三是坚持热情助人,给青年做好传帮带。我深知,我们的事业是千百万人共同的事业。作为干部,既要先干一步,更要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实现事业目标。为此,我一直注意关心人、帮助人,对部属特别是青年搞好传帮带。不仅在打水扫地、植树出公差勤务等小事上带头;同时指导帮助他们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注意学政治、学理论、学业务知识,指点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教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讲自己的经验教训供他们借鉴。由于自己有自学的经历和体会,对于自学者有特殊感情,曾指导省内外五位自学者写作出书,有的提修改意见几十页上百条。对于报社同仁生病或生活困难,也尽力关照,登门看望或去医院探望,写信、打电话或寄钱表示心意等等。曾先后不辞辛劳,将3名走失的儿童送回家,没有索取分文的报酬。
  四是坚持严于律己,不以权谋私。因职务缘故,我多次担任有关好新闻和报纸质量评比或参加编辑全国性或地区性报刊工具书和刊物的评委、编委,从未因此而固执己见或谋私利,塞私货。我的老家离武汉不足20公里,且有公路相通,从未专门乘坐小轿车进老家炫耀自己。没有为子女家属升学就业钻路子走后门。女儿结婚不陪嫁妆、不办酒席,让她乘出租车出阁。父母及岳母病逝不声不张,不接受祭礼就安葬了。多次拒绝亲戚及弟妹为亲属及侄儿侄女转户口、找好工作的要求。从未因私事找被管理单位要车要物要礼品。也曾多次劝退和拒绝有关礼品。因此,1996年被评为局系统模范党员。
  以上仅是我转业之后的简要回顾。严格讲起来,我还做得很不够,还要再努力!去年,一次聚会,有人夸奖我很有成就,我当即吟诵了一首顺口溜,表述了自己的经历、心境及志向,抄录于此,权且作为本文的结语:
  出身农家放过牛,
  十年寒窗未深究,
  从戎廿三走南北,
  四十返乡文坛游,
  为人不求高官禄,
  只恨学浅无佳构,
  半百虽过志难灭,
  仍愿奋发度余秋。
  我将永远继承发扬南泥湾精神,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奉献不止!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南泥湾精神的传人!
  (作者系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处长,曾在359旅后续部队工作20多年。)
  

南泥湾精神代代传/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八七零部队政治部,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合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