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刘志丹与周恩来的革命情谊

王 健


  王 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刘志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是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创建陕甘根据地和红军做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纵观他33年的人生经历和12年的革命生涯,对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刘志丹的一生与周恩来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这是1943年周恩来亲笔为刘志丹烈士的题词。这20字充分肯定了刘志丹在西北红军和人民群众中所享有的崇高声望,高度赞扬了刘志丹为人民群众赴汤蹈火、百折不回、忍辱负重的伟大品质,是对他一生光辉业绩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了两位革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周恩来是刘志丹投身革命的思想启蒙者
  早在青少年时期,刘志丹为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中共中央发出通知:黄埔军校拟招收3000名入伍生,望各地党组织迅速选派优秀人员,前往广州投考。陕西省党组织李子洲等即派刘志丹等南下广州,当时刘志丹中学尚未毕业,家里也希望他毕业后再去。但刘志丹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他毅然投笔从戎和榆林中学几个同学一起取道山西、北京、天津乘船南下,是年冬到达广州投考。
  黄埔军校从第三期开始实行入伍生制度,规定学生入校后必须接受为期3个月的入伍生教育,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转为正式学生。刘志丹首先进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入伍生队,克服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等各种困难。认真接受各项规定的教育,积极完成所交给的任务。1926年3月初,入伍生教育结束,刘志丹通过升学考试,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3月8日,军校举行了第四期开学典礼,2650名新生参加,刘志丹被编入第一团第二连步科学习,不久又转入炮兵科。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姓名籍贯表》步科第一团第二连栏内,可以查到“刘景桂,陕西”的记载。黄埔军校的学习使刘志丹的耳目为之一新,很快结识了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教官恽代英、萧楚女,政治部宣传科长王懋廷(又名王德三)以及教职员中的共产党员熊雄、聂荣臻、张秋人、安体诚等。
  他多次聆听周恩来的演讲,他听了周恩来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的《农民运动与军事运动》指出的:“西方的社会革命与东方——中国革命不同的地方虽多,而其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过去“中国的社会,还是封建制度。所有凡是作军队的群众,都是生活很艰苦的”,“肯来当兵的,都是下流阶级的苦工人、流氓等人”。现在的军队由于社会制度与环境的改变而不同,大多数士兵具有“丰富民族思想”,“知道彻底革命”。还指出,黄埔学生军所以能所向无敌,不数月而肃清广东全境残敌,一方面是由于工农群众拥护,一方面是由于兵士的觉悟。①
  周恩来在黄埔期间为举办的特别政治训练班讲授《反吴与反帝国主义》、《中国政治军事的观察》、《政治工作的设施及运用》和《国民革命及军事政治工作》等课程。刘志丹认真学习周恩来这些讲课内容,对周恩来提出的:“军事政治工作,要以军队为背景。讲到军队的背景,要以社会经济不安为背景”,“现在的军队,无论是北洋军或革命军,都是由于社会上经济不安里崩溃来的”,“政治工作就是使军阀军队渐渐觉悟,革命军队确实具有革命观念”,“我们在军队里做政治工作,要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常常表示勇敢的态度,比士兵更要勤苦”。“我们做政治工作的使命,对于官长官佐要巩固其革命观念,对于士兵要使之有革命常识,所以我们要认识革命化、纪律化、统一化。就系统方面说,政治部是军队组织里面的一部分,要辅助各部处的工作,以进行政治教育实施的目的。”②这些观点深刻领悟,为他后来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在军阀部队中的兵运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启蒙和指导意义。
  他还非常喜欢听恽代英讲的课,同时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文章,其中尤其受到周恩来领导下的政治部宣传科长王懋廷的影响。王懋廷是北京大学学生,1923年曾被党组织派到陕西绥德等地工作,与刘志丹的老师李子洲创建了绥德、榆林和延安的共产党组织和青年团的地方组织。期间与刘志丹认识,现在又成为刘志丹的政治教官,两人自然很亲切。他在军校所编写和讲授的《帝国主义大纲》给刘志丹诸多教育、启迪。
  在第四期的学生中,伍中豪、李鸣珂、陈毅安、林彪、郭化若、曾钟圣(曾中生)、袁国平、霍步青、李运昌等都是共产党员。刘志丹经常与他们接触,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当时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每周都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召开党的小组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讲解形势、任务和党的工作,每次都有军校几十乃至数百党员参加,刘志丹也常赴广州市内参加这样的会议。同时也结识了第一期留校工作的学员陈赓、唐澍等共产党人和其他进步人士,通过黄埔的学习为以后创建西北根据地和红军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6年7月9日,刘志丹带病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的北伐誓师大会。10月最后一次聆听了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第四期讲授《武力与民众》报告,指出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强调要依靠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的报告。后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这时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建立国民革命联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要求共产党选派干部到其部队工作。刘志丹与王尚德、唐澍等10多名军校的师生到国民革命联军从事军政工作。刘志丹从此离开黄埔奔赴北方。
  黄埔军校是刘志丹革命军事生涯的起点。正是在这里开始,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周恩来等革命者的启蒙教育中,矢志不渝地沿着武装斗争的道路前进,为后来成长为一名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周恩来晚年曾这样回忆道:“在黄埔的时候,刘志丹是黄埔军校四期的学员,我教过他。”③
  相遇陕北患难之中建立深厚革命友谊
  1935年9月,正当西北红军和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陕北苏区发生了错误的“肃反”。刘志丹正在前方指挥作战,“左”倾错误的执行者却在后方先夺权,后抓人,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和陕甘苏区县以上的干部,无一幸免。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许多同志含冤死去,“左”倾错误的执行者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苏区群众的极大疑虑。地主富农乘机挑拨煽动,地方反动势力蠢蠢欲动,以致一些地区出现了投敌“反水”的严重情况。整个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都陷入极端严重的危机中。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镇,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就向当地干部打听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的下落,却听说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大批负责人在陕北“肃反”中被逮捕,关押在瓦窑堡。党中央立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来到了下寺湾,直接听取了郭洪涛的汇报。他们一致表示,“陕北‘肃反’搞错了,要纠正,要快放刘志丹同志”。中央决定董必武、王首道、张云逸、李维汉、郭洪涛组成一个五人“常务委员会”(通称“五人小组”),在博古指导下负责审查错误肃反事件。与此同时,派中央保卫局局长王首道、刘向三和贾拓夫等赶往瓦窑堡接管了中共陕甘晋省委保卫局的工作,把事态控制下来,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首先砸开了脚镣手铐,把刘志丹等人安排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等待审查结果。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看了很多的案卷,对所谓刘志丹等同志的“右派”“反革命”的“证据”立即进行了调查访问。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为刘志丹等平反的会议,为刘志丹等一大批被错误审查和处理的同志进行了平反。会上宣读了《西北中央局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过去陕甘晋省委领导反右倾取消主义斗争与坚决肃清反革命右派的斗争,一般的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个别领导同志认为右派在边区南区和红二十六军中,有很大的基础,夸大反革命的力量,在反革命面前表示恐慌,因此在肃反斗争中犯了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和疯狂病的严重错误。”④王首道代表五人委员会宣布:刘志丹等同志是无罪的,并且分配工作。根据中央的审查,刘志丹、习仲勋等一批被诬陷而逮捕的同志立即获释。刘志丹等出狱的消息传出以后,广大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老刘得救了!”“陕北得救了!”刘志丹也讲了话,他说:这次“肃反”是错误的,我们相信中央会弄清楚问题,正确处理的。我们也相信犯错误的同志会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一道奋斗。
  刘志丹出狱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亲切地接见了他,询问他的健康状况。周恩来在接见刘志丹时第一句话就说:“你受苦了,我们感谢你创建了这块根据地,使中央有了落脚地。”刘志丹心情激动地说:“周副主席,我是黄埔四期的,是你的学生。”“感谢中央救了我。”周恩来热情地握着刘志丹的手,面带微笑地说:“我知道,我们是战友,是互救嘛!”第二天周恩来带着刘志丹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高兴地对刘志丹说:“我是来投奔你的呀!”还亲切地安慰刘志丹说,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但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坐牢也是一种考验,又是一种休息。毛泽东接着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的。这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刘志丹听了,欣喜万分,立即代表全体获释干部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处理,激动地说:“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挽救了陕北和我们。中央来了,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不久毛泽东、彭德怀签发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本会设立后方办事处,以周恩来兼主任,⑤刘志丹为办事处副主任。从此开始了两人亲密合作工作的时光。12月上旬,周恩来又在瓦窑堡给刘志丹等曾被错捕的同志分配了工作。⑥刘志丹被任命为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党中央驻瓦窑堡警备司令、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就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精神饱满、斗志高昂地投入了新的战斗。
  1935年12月中旬至1936年1月,刘志丹和宋任穷率领由第七十八师、军委骑兵团及红二十八军组成的北路军奋战在北线,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1936年2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苏区新的“围剿”,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作战。3月,红二十八军打下神木沙峁镇后,开始紧张的渡河准备。3月20日收到周恩来的电报:电告刘志丹、宋任穷:红二十八军有“恢复打通并扩大神木、府谷、葭县(今佳县)、米脂苏区消灭敌高双成一部的任务”。月底,晋军全部退出陕北,红军占领吴堡、神木。4月3日,红二十八军占领山西兴县罗峪口。⑦4月13日,毛泽东、彭德怀联名致电刘志丹、宋任穷:“二十八军有相机消灭三交镇、转角、辛关、义碟一带之敌,恢复黄河交通之任务。”⑧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刘志丹知道此战的分量,深感责任重大。他亲自观察地形,仔细分析严密部署。次日,他不顾昼夜不眠的疲劳,全身心投入到围攻三交镇的战斗中,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胸,年仅33岁的刘志丹,不幸壮烈牺牲,为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周恩来沉痛悼念刘志丹
  刘志丹牺牲的噩耗,使陕北民众和广大指战员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刘志丹牺牲后,党和人民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刘志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起草悼词时,曾找陕甘苏区的不少同志了解刘志丹的情况,找到当时在瓦窑堡养伤的红二十八军团长王世泰,整整谈了三个小时。而且交谈时周恩来不时插话询问一些细节。刘志丹的遗体运到瓦窑堡后,周恩来十分悲痛,深情地与身边同志说:“志丹是个好同志,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纪念他。”4月23日周恩来亲视入殓,并代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亲切慰问了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4月24日举行了约30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周恩来主持追悼大会,并和博古先后致悼词,他在悼词里高度评价刘志丹是党的好儿子,人民的英雄,他的英雄业绩,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会后,周恩来等领导人亲扶灵柩,将刘志丹安葬在瓦窑堡南门外三里处的水沟坪山坡上。
  为了永志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决定:将刘志丹的故乡保安县,正式改名为志丹县。毛泽东、周恩来尽管年龄都大于刘志丹、同桂荣夫妇,但一直都称呼同桂荣“刘嫂子”。在黄土高原的千家万户,乡亲们传唱着一段段怀念、赞颂刘志丹的民歌:“太阳落山烧起火,流着眼泪哭老刘。你过黄河精神爽,怎么一去不返乡。英勇牺牲传千古,教育后人更英勇。”“陕甘的山,陕甘的水,记着你的情,记着你的恩。忘不了你的大功,忘不了你的叮咛。看不见你的身子,却能梦见你的笑脸。”
  1943年4月,“刘志丹烈士陵园”在志丹县竣工。4月20日早晨在瓦窑堡举行了迁灵仪式。4月23日中午,延安市各界15000多人举行公祭大会。4月26日灵柩运至志丹县城;祭奠的干部和群众络绎不绝。5月2日上午,志丹县近万人在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和公葬仪式。当年,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领导人和领导机关都题写和恭送了挽联、挽词、挽文、挽诗、挽匾、挽幛等,表示沉痛哀思和敬意。毛泽东题写了墓碑“刘志丹将军之墓”;并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又题写碑文:“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⑨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诗人贺敬之、音乐家麦新还创作了歌曲《志丹陵》:“一滴眼泪一滴汗,一块石头一块砖,修起了志丹陵啊,修起了志丹陵;志丹陵来百尺高,高不过志丹同志的大功劳!为穷人吃来为穷人穿,千万穷人把身翻,纪念碑立在陵前啊,刻下了纪念;刻呀刻呀刻不完,刻在那千万人民的心中间!”
  他们对刘志丹率先垂范,处处以大局为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给予高度评价。
  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讲话中专门提到:“联系群众这一条,也要用客观标准来衡量。比如,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反应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⑩
  周恩来晚年回延安重新树立刘志丹革命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还念念不忘刘志丹,每年都邀请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参加“五一”、国庆观礼,中南海演戏也请她去观看。有一次同桂荣坐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的后边,毛泽东看见后亲切地叫“刘嫂子”,戏开演后周恩来还回头问:“听得懂吧!”戏散场时,周总理问刘志丹女儿刘力贞:“你这孩子怎么不常来呢?”刘力贞说:“您忙,怕耽误您的事。我又不在北京。”周总理说:“一家人,什么时候都可以来。”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通过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对刘志丹的亲属也进行了批判,对刘志丹也贴了大字报,家属都成了有罪的人。很多曾经跟随刘志丹干革命的人员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周恩来知道后多次指示称赞刘志丹的高尚品质,号召大家学习刘志丹的精神。
  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延安地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座谈会代表时,对刘志丹评价道:刘志丹像赣东北的方志敏、海陆丰的彭湃、广西的韦拔群一样,是值得纪念的。1935年,在陕北贯彻“左”倾路线的领导人,搞肃反,提得材料都是莫须有的。他们决定逮捕刘志丹,信却落在刘志丹的手里。刘志丹看了以后,泰然自若,对送信的通讯员说:“你快把信送到军团部去,说我自己去瓦窑堡了。”如果他回来商量一下,局势会有变化。但是,他单身匹马到了瓦窑堡,表现了对党的忠贞不贰。我们到了瓦窑堡,给他平了反。我跟他谈话时,他表现很谦虚。后来,毛主席带部队东征时,刘志丹率领二十八军,我是和他一起去东征的。刘志丹在陕北人民中很得人心,确实是人民群众的领袖。我和他东征到清涧时,群众听说刘志丹来了,都来看望他。其中,有两个瞎子看不见,跑到窑洞里,摸他的手。这一点,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刻。刘志丹后来在攻打三交时牺牲了。我从1935年冬到1936年春,和他一起打过仗,时间很短,接触却很多,他很谦逊,是一个非常守纪律的党员。他和方志敏、彭湃、韦拔群一样,都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出身虽不能选择,但革命的道路可以选择。他是投降了无产阶级来搞农民运动的啊!在延安值得我们纪念的人不知有多少,我只举刘志丹这一个例子。(11)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延安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和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在王家坪纪念馆、枣园等处向客人介绍了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重庆谈判等党的历史,并向纪念馆领导人多次提到朱德、董必武、任弼时、陈毅、彭德怀、贺龙、王若飞,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业绩,建议多陈列他们的照片,以纪念他们。在谈到刘志丹时,强调:刘志丹是位很好的同志,陕北必须宣传刘志丹。(12)
  周总理在枣园和接见省地负责人时,反复指出陕北必须树立刘志丹。总理说,陕北是革命老根据地,我们是从这里出发取得全国胜利的。当然高岗所谓“没有陕北就没有中央”完全是胡说。没有毛主席,他的头都掉了。刘志丹就不同了,他出狱后我同他谈话,他一点怨气都没有,这个同志思想非常纯朴。我讲的是刘志丹的真实情况,不要考虑什么改志丹、子长县的名字。(13)
  刘志丹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为党、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他与周恩来的革命情谊被传为佳话,他用生命筑起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7—98页。
  ③刘力贞、张光编著:《纪念刘志丹》,第37页。
  ④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3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1898~1949),中央文献社2007年版,第300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页。
  ⑨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11)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延安地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座谈会代表时的部分讲话记录。刘力贞、张光编著:《纪念刘志丹》,第37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下)(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98—599页。
  (1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在陕西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371页。
  

刘志丹将军与刘志丹精神论集/梁星亮,姚文琦,刘志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