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五章 创办学校 培养干部 一、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时代背景

申沛昌 任学岭主编


  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健康的肌体和发展的活力,关键在于这个政权内部的干部队伍建设。正如毛泽东所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然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培养和造就革命骨干与优秀人才。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工作,把干部的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的,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工作,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和怎样培养干部的重大课题。
  一、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时代背景
  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时,军队数量锐减。不仅损失了许多红军干部,而且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些人甚至还是文盲;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老红军战士、党的干部,虽然有革命经验,但是在文化知识和观念方面又有些陈旧与保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否则就会被时代、被革命抛弃;同时在党内,还存在王明教条主义的影响,许多人不懂得把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当时的干部队伍都难以承担艰苦的斗争任务,对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日本帝国主义亡我国之心蓄谋已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再次进行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到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进入到各根据地的各级人民政府。但由于旧中国教育事业落后,人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比例很低,况且参加革命的大多数人出身于贫困家庭,接受教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尽管他们有爱国热忱,积极抗日,却要么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甚至是文盲;要么缺乏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解放区时局相对稳定,这就为党中央利用战争间隙开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学习教育运动提供了条件。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院,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编;申沛昌,任学岭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