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今日延安与科学发展

马朝琦 王亚妮


  延安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新民主主义的“试验田”,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柳暗花明的圣地和中国共产党浴火重生、百炼成钢的熔炉,是新中国孕育的母体,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诞生地,也是无数革命者成就伟大理想的乐土和家园。延安有着太多太多的魅力。对于每一位共产党人来说,延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划地名,也不仅仅是一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革命遗存,她永远都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象征,是一道深植于心中的绚烂彩虹,她的现状和未来始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一、延安的基本概况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属黄河中游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延安处在由黄土高原向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北接矿产资源丰富的榆林,东部以蜿蜒而行的黄河为界,“绿色屏障”子午岭从西部绵延北上,南部则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
  延安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覆盖厚度为50—150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黄土塬、梁、峁、沟壑为主。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有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及汾川河,分别由西北流向东南汇入渭河,或由西向东注入黄河。这里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土壤侵蚀模数9000吨/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2.58亿吨。
  延安属干旱半干旱性气候,春、夏、秋三季分别较短,冬季相对较长,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候温热,秋季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市平均气温9.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8.5℃,最高气温为39.9℃。全市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7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70天左右。
  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族第一个部落,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约公元前13世纪,延安属商代的鬼方。西周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领地。战国时期始建延安城,称“高奴”。秦统一六国后,延安属上郡。汉朝时,延安“水草丰美,上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①。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辖区规模不断扩大。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后13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延安也由此成为享誉全球的“红都”和中国革命的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曾设陕西省延安分区、延安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1月撤地设市。目前,延安市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8%;南北直线距离239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58公里;全市辖1区12县、166个乡镇、3394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215万,其中农业人口15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人。
  二、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历程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老区,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思想保守、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了经济增长缓慢、与其他地区相对差距加大、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民牢记毛泽东《复电》中“继续团结一致,继续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②的期望,充分发扬了革命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宝贵精神和优良品质,不向国家伸手、不向国家哭穷,事事依靠自身的力量,依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合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以及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人民满心欢喜地投入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但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指导偏差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步伐缓慢,道路曲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时,当他看到延安的贫穷和落后时,感慨道:二十四年了,战争创伤是恢复了,但是文化、经济建设很难说,还有问题。农业落后,粮食没有过关……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对此负有直接责任,要当众作自我批评。也正是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中央国家机关和首都人民向延安伸出了援助之手,先后向延安投资1.2亿元,帮助建成了16个工业企业。但由于匆忙上马,没有依托当地资源,改革开放后,这些企业大都破产倒闭;农业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广种薄收、“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到1978年,全地区经济总量只有3.44亿元,财政收入还不到3000万元,居陕西省10个地市倒数二名;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38元,比全省的平均值落后了18个百分点。
  第二,初步发展阶段(1979—2000)。这一时期,是延安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时期。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据此,延安从区域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和重点。
  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到延安视察,号召要变“输血”式扶贫为开发性扶贫。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延安市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不断加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入90年代,延安市运用国家倾斜政策,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先后组建了10个县区钻采公司,原油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逐渐成为全市的骨干支柱产业。1999年全市原油产量达到161.11万吨,是1985年的10.66倍,年均增长18.4%;原油加工量达到274.07万吨,比198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9%。特别是自1988年随着延安炼油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延安石油工业由此步入了“采炼结合”的发展新阶段。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③。1999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延安,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16字政策措施,推动延安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劲动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发展思路和重点逐渐明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到2000年底,全市的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实现了130.6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9倍,位居陕西省10个地市中的第六位。
  第三,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20世纪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指引下,延安地区通过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出特色”以及“两带动(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一支撑(产业支撑)”等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林果、草畜、棚栽、旅游和以石油为龙头的特色经济。这一时期是延安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延安工农业主导产业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特别是苹果产业和能源工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支撑经济增长的骨干支柱产业。近年来,延安市全力谋求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0.52亿元,人均GDP居陕西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263.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亿元,人均财力居陕西省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均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与2000年相比,GDP增长2.6倍,财政总收入增长13.6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倍。
  三、今日延安
  如今,延安人民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同时,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努力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基地,日渐呈现出一个文明、生态、发展的新延安。
  (一)资源情况:延安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总面积2711万亩,林草覆盖率42.9%;煤炭储量115亿吨;石油储量13.8亿吨,远景资源量24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远景资源量2979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其中2009年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油煤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地产原油达到886万吨、加工964.7万吨,煤炭产量2030万吨。
  延安还具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陕北民歌、剪纸、农民画、安塞腰鼓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大强度的宣传促进旅游业强劲增长。2009年,延安市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市财政投资2000万元在央视推出了宣传广告。中宣部“一号工程”全面完成,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被评为全国百项经典工程之一。黄帝陵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2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88亿元,同比增长25.2%,占2009年全市GDP的7.5%
  (二)退耕还林:2006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延安时指出:“这些年来,延安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努力使延安环境更好、山川更美。”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经过10年治理,全市累计退耕还林889万亩,占全省的27%、全国的2.5%,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2.9%提高到52.8%。截至目前,已兑现国家补助资金50.43亿元,全市80%以上的农民受益,退耕户人均受益4392元。2009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7%,年均降雨量由54Omm提高到600mm左右,沙尘天气由每年5至6天减少到3天,延安山川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三)农业情况:为了有效缓解延安地区缺水严重的局面,目前共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地21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009年,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中,全市苹果发展到280万亩,总产近200万吨;生猪饲养量达到143万头;温室大棚达8.9万座;红枣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4.3万吨。
  (四)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有延安至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的航班,机场迁建项目进展顺利。建成了高标准的火车新站,包西铁路复线延安段年内将建成通车,包茂高速境内段全线贯通,黄延和安靖高速、青兰高速(延安段)、延安至壶口、延安至吴起等二级公路建成投用,延志吴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黄延高速第二通道、北高速连接线等项目正在建设。境内国道全部达到二级标准,省道达到三级标准,乡镇实现了通油路,所有村组都通上了砂石路,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等一批骨干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目标。100%行政村通上了电话,广电村村通走在全国前列。
  (五)城市建设。按照“中疏、西控、东扩、北进、南下”城市发展思路,以努力打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特色城市为发展目标,延安市重新修订了城市规划,编制完成了城东新区控制性详规,实现了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定位的转变。以加快建设城市新区和打通内、外环线为突破,推进沟道和山体整体开发,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由线型条状带状向团状网状立体发展。建成西环线、西过境、长青路,裕丰桥、杜甫川桥,西沟、南门坡过街天桥,完成中心街、南关街人行道改造和火车站广场二期工程,中心街旧城改造、西北川公园等项目加快进行。水、电、气、热及污水收集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全市规划区面积2284平方公里,中心市区建成面积32.74平方公里。计划实施行政中心东移,力求再现延安古城的风貌。
  (六)环境的治理与改善。自然环境的恶劣是影响着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肘。近年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扎实推进污染减排,继续深化石油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7001.68吨,削减二氧化硫3959.18吨。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0142个,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达到95.1%。发挥监测职能,为环境监管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年共报出监测数据9395个,各类监测报告379份(本);预报、日报城区空气质量357天,上报数据6744组,其中二级(良)以上天数为313天,较上年增加11天。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改造,第二垃圾场建设加快,各县垃圾场、污水厂建设全面铺开,安塞、志丹、吴起3县建成投运。建成了吴起采油厂、长庆采油三厂等8个石油废水联合站和延炼动力锅炉脱硫回收工程,关闭了子长热电厂。
  (七)市政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三山两河”治理进展顺利,搬迁宝塔山、凤凰山居民500多户,完成了“三山”绿化、河堤加固、建成了凤凰山公园,市区水景工程开工建设。延大新校区、方塔新区、黄蒿洼新区、南寨砭小区、城东新区建设加快。全年共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13.86万吨,垃圾清运率达到98%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垃圾袋装化收集率76%,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处理污水1442万吨,污泥外运10294立方米,削减COD3280吨,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综合合格率达97%以上。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路段、广场、游园栽植大规格苗木18000多株,形成了良好的绿化景观和生态效益;实施绿地加密增荫工程,完成了市区28条街路、39个花坛的补植任务,累计栽植13个品种77.6万株乔灌木;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步伐,建成枣园路高架桥下绿地、高坡桥头游园等6块公共绿地,城市绿量大幅提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57%、36.03%和9.53平方米。全年完成供水1499.7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2%;推广安装节水器具556套;销售天然气4919万方,销售液化气5781吨;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含红化三期),总供热面积达到328万平方米,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7元(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民生八大工程五年规划,总投资135亿元,两年完成投资超过60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内,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市13个县区全部实现了“两基”达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快,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覆盖,吴起、志丹两县实现了高中免费教育。高中、职业和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启动实施了中小学蛋奶工程,并将范围扩大到非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寄宿学生,19.1万名学生受益。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有143.08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高达93.57%,实现医保全覆盖;平价医院建设加快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完善了贫困学生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21万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成投用,农村减灾安居工程启动实施。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9所县级中心敬老院加快建设,部分建成投用。加大新一轮“两区”扶贫攻坚力度,近几年市财政每年列支8000多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全市贫困人口由2005年末的40.7万减少到20万以下。
  近年来,延安发展较快,变化很大,但与兄弟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各项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延安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相对封闭的现状没能得到本质性的改善,总体上仍属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贫富差异显著,全市至今尚有贫困人口20多万,山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尤其令人堪忧。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市场化程度差。产业结构单一,石油工业一枝独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石油化工和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紧迫。三是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够便捷,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同时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35亿立方米,人均649立方米,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能源化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较大,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市场化程度低,市场配置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差,金融资源总量小、服务能力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五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非公有制经济弱小,消费需求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在基础条件、社会事业、群众收入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的压力较大,如吴起县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而黄龙县仅为1000万元。此外,延安中心城市面临人口过于集中、中心区建筑密度大、建筑风格不够鲜明、交通拥堵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城市建设管理与广大群众的诉求还有很大差距。六是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居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保守,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还要下更大力气。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延安发展思路的探索与思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系统梳理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力和潜力,突出特色,重新布置产业构架。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延安各种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努力构建红色延安、和谐延安和富裕延安。
  第一,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延安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边缘,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延安是我国发现石油最早的地方。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在其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有:“高奴(今延安)有水可燃”;公元1080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在延安地区发现了一种被他命名为“延川石液”的“脂水”,他认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后来,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并进一步预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确,这位科学家的预言在800多年后得到了充分验证。1907年,清政府在延长县设立的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官厂第一口油井成功出油,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延安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各地石油开发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之母”。
  经整合后的延长石油集团原油生产、加工能力均达到1000万吨以上,是全国四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唯一具有石油勘探开采资质的地方石化企业,延安市持有44%的股份。围绕实现跨越发展和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延安应把推进能源加工转化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快实施一批油、煤、气转化项目。通过强化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园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采炼化工一体化、油煤气化工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为支撑,积极发展果蔬栽培。延安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认定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这里具备适宜苹果生长的全部“七项指标”(气温:标准为年均9—11℃,延安为9.9℃。绝对最低温度:标准为≥-27℃,延安为-23℃。海拔:标准为800—1500米,延安为958.5米。降雨量:标准为560—750毫米,延安为507.7毫米。日照时数:标准为每年2000—2800小时,延安为2448小时。土层:标准为60—210米,延安平均介于80—200米之间。土质:富含钾、镁、钙、锌、硒等微量元素,最适合苹果生长。)早在1947年,洛川县就开始种植苹果,至今已有60多年的。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占全省的33%。要坚持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引导苹果产业由单纯扩大规模向扩张规模与提升质量并举的方向转变,在北部县区发展山地苹果。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草畜、棚栽、红枣、小杂粮等区域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扩张种植业的同时,要拉长产业链条,把单一的果业种植向深加工业延伸。
  第三,以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为抓手,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首先,将延安建设“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宝塔山、清凉山等革命旧址和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7万多件,历史照片万余幅。应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提升“红色圣地、魅力延安”的经典旅游城市形象。准确把握“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陕北黄土风情文化、适宜人居”的城市定位。协调好城市建设和革命纪念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带动人员往来,加快信息交换,促进基础设施和文明化程度的有效提升。其次,把延安建设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位于区内黄陵县城北桥山,这里是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也是全球华人集体认同的归宗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2004年,清明节公祭黄帝活动被确定为国家级祭祀大典。今后,应抓好整修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重大祭祀活动,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寻根。万众一心,携手并进,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第四,以陕北特色文化为突破口,积极拓展黄土风情等相关文化产业。延安地处草原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曾经有20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在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形成了特色纷呈、内涵丰厚,开放性、包容性极强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信天游唱遍大江南北,以安塞腰鼓为首的延安五鼓(洛川蹩鼓、安塞腰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名震海内外。寓意含蓄、独树一帜的陕北剪纸、布堆画、麻毛绣等民间手工艺巧夺天工,令人赞叹。全国三大秧歌流派之一的陕北大秧歌和陕北说书等,处处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要高度重视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研究、传承、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推动陕北民间艺术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精心筹办和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活动,不断丰富该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努力把陕北黄土风情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第五,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实现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定位的转变。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项目安排继续向市政设施倾斜。出台支持宝塔区率先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新区建设和沟道整体开发,加大沟道治理力度,开工方塔新区绿地山水天城,加快黄蒿湾、二庄科、文化沟等沟道开发,争取开工南门坡旧城改造。加快内外环线建设,建成北高速连接线、尹家沟至任家窑则一期和永盛路,开工方塔新区至黄蒿洼、杨家岭、二庄科等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成市区水景工程、大桥街南滨路广场及地下通道、中心街旧城改造一期、图书馆、科技馆、西北川公园、柳林广场,开工宝塔山下综合改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二期等项目。继续扩大水、电、气、热、通信等供应保障范围,完成韩家窑至王家沟和朗润居小区供水管网建设。加快将长庆采油一厂河庄坪基地纳入城市范围。
  实施县城气化和安塞、延长、黄龙等县城供水工程。积极创建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进城入镇。用好省上安排的小城镇建设资金,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融资工作,落实好配套资金,努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
  第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平台。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嘱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有利机遇,继续加大封山禁牧、基本农田建设、主导产业开发力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退耕还林稳得住、不反弹,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科学开发利用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认真做好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
  第七,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自主创新,化解资源环境约束。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改变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使企业成为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主体。改善发展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比如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教学管理处处长、副研究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科研管理处副处长)
  ①(汉)虞诩:《奏复三郡疏》。
  ②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1949年10月26日。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9页
  

延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论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付建成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