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九章 三、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是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新时期要把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 陈燕楠主编


  党的性质是指一个政党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实质上是党的阶级属性。任何一个政党都具有一定的阶级基础,代表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的先进的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随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初步发展和工人阶级觉悟的逐步提高,中国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建立本阶级的先锋队,组织领导本阶级同剥削阶级进行斗争,维护本阶级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坚持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性质,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维护党的生存、发展,保证党发挥作用的核心问题。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不坚持党的阶级性,我们党就无法立足,就不能把我们党和其他政党区别开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表明,要不要坚持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斗争的焦点。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不仅体现在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①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先锋队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全民族获得了解放,工人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了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才真正有资格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奋斗。
  党的阶级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中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应当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中国的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一般工人阶级的基本优点之外,还有以下一些特殊优点:第一,中国的工人阶级深受世界上少有的三种压迫,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坚决和彻底;第二,中国工人阶级从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第三,中国的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武汉、北京等大城市的矿山、码头、铁路、纺织、造船等少数行业,有利于组织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第四,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联盟。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也必然集中代表和全面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力,决定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坚持把实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作为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本质要求,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作为根本力量源泉等主要方面。这种先进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靠坚持不懈地开展自身建设来保持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革命屡遭挫折的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通过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从一个局部的、被打压的政党,到成为掌握全国政权和国家民族命运的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并成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多种政治力量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始终保持着先进性。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也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创造辉煌功绩的根本动因。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党的先进性,就是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就是坚持执政为民,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局部执政与那时国民党全国执政的根本区别。执政为民,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具体的物质福利、政治权利和文化享受。在党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以经济和教育为中心,实行“公私兼顾”、民营为主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组织党政军民学进行大生产运动,经过几年奋斗,使陕甘宁边区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实施抗战和普选的民主政治,使一切抗日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权利,真切地感受到民主就是大家来当家的真谛,大大提高了群众对管理政权的认识和兴趣,更加珍惜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地位;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运动,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科学文化教育,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享受到文学艺术熏陶。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两个重大命题,指出这二者都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党经过长期探索执政党建设得到的科学认识。执政党建设千头万绪,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也就是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两大历史任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潮流,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崇高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创新来看,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一道高度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就是站在这样一个认识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从发展来看,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发展基础,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从改革开放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各个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新的体制机制,推进改革的经验更加丰富、决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从对外关系来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外关系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新起点是面向未来的,是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创造新辉煌的开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形势,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十几年发展新的更高要求和各方面的一系列新举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提供广阔的舞台,也提出许多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当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真谛,就能更好地完成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
  

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

您是第 位访客!